标签:
杂谈 |
七、雨林豹(P.p.leopardus)
雨林豹和苏丹豹(P.p.pardus)、东非豹(P.p.suahelicus)等草原豹有明显区别,在经典分类系统中是一个公认的亚种;遗传学分析中也并没有找到能证明雨林豹无效的证据。尽管雨林豹的数量还很多,但由于相关研究较少,导致过去大家对雨林豹认识较少,误区也较多,因此这一章我写的比较长,希望感兴趣的吧友耐心读一下。
曾被命名的雨林豹主要有西非雨林豹(P.p.leopardus)和刚果雨林豹(P.p.iturensis)两个族群;一般认为两者是一个统一的亚种。西非雨林豹过去有时被译为西非豹,这是不合适的,英文中的“Western African Leopard”通常指喀麦隆豹,而“Western African Rainforest Leopard”指西非雨林豹,因此避免争议还是叫做西非雨林豹为好;也有时被根据模式产地称为塞内加尔豹,同样不合适,因为其真正的模式产地并不在塞内加尔,下面会详细给大家解释。刚果雨林豹,又叫伊图里雨林豹;或省略“雨林”二字叫做刚果豹或伊图里豹。
雨林豹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761年Buffon和Daubenton首先介绍了西非雨林豹;1777年Schreber根据他们的描述正式将西非雨林豹定名为
标签:
杂谈 |
非洲豹过去曾被划分为很多亚种,Pocock(1932)列出了17个亚种,Simither(1971)列出了13个亚种。上世纪50年代以后大量亚种开始合并,根据60年代Dobroruka和Hemmer的分类意见,非洲豹主要分为四支:环撒哈拉稀树草原、东-南非稀树草原、雨林、索马里-厄立特里亚。90年代以后的基因分析虽也显示非洲各地的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建议将非洲豹归一,这是目前的主流观点;不过从一些谱系图上看,非洲豹似乎不是单系群,而是并系群,今后还有可能进一步修订。
这个系列将以Pocock的分类系统为基础,以Dobroruka和Hemmer等人的分类系统为主线,简单扼要地介绍下非洲豹各族群的概况。
一、巴巴里豹(P.p.panthera)
巴巴里豹又叫北非豹,由Schreber(1777)定名,模式产地为阿尔及利亚;主要分布在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特别是阿特拉斯山地区。形态特征不明确,有限的标本描述各异,但一般都会提到这种豹斑环较大,环内中空;Cuvier记载的一只老雄豹斑环几乎完全解体;而据Buffon描述其模式标本(系雌体)的斑环类似于美洲虎,环内有一个小黑斑。通常毛绒丰厚,与高山生活相适应。巴巴里豹和其他豹族群隔离较早,有些生物学特征也表现出
标签:
杂谈 |
表1
|
年份 |
死因详情 |
年龄 |
前垫宽 (cm) |
体重 (kg) |
生理状况 |
|
|
|
|
|
|
|||
标签:
杂谈 |
一、栖息和活动习惯
棕熊广泛分布于北半球,适合环境的能力较强,但它们主要栖息于山林地区。在寒温带针叶林中,山间谷地、低地沼泽、火烧迹地、河流沿岸及浆果、松籽和倒木隐蔽条件较好的地方,都是棕熊良好的栖息或活动场所,青藏高原海拔4500-5000米的高山草甸和高原荒漠亦能很好地生活。在远东针阔叶混交林中,它们多活动在有老龄大树、林间空地、食物丰富、食物丰富和有清洁的水源的地方,很少到过密的灌木丛中去。在青藏高原,则多在山地阳坡活动,大致与鼠兔和旱獭的栖息地相同。其他地区包括欧洲、北美的棕熊,也多在开阔的生境内活动。甚至也有少量的棕熊和北极熊一起生活在北极圈内的冰天雪地。
棕熊在一年中不同月份或季节其活动方式和特点有差异。春季出蛰后,进行游荡生活;约五六月份进入发情期,雄兽三五成群地追逐雌兽进行交配;入秋,棕熊到处游荡大量进食,贮备营养准备越冬;入冬,棕熊即寻找适宜的越冬场所
标签:
杂谈 |
一、体重和体尺测量
首先讨论棕熊的体重和体尺测量,先上一张常用的测量指标示意图。
(一)、北美
北美各地棕\灰熊的体型,概括地说就是沿海大于内陆,最大的种群出现在阿拉斯加南部,最小的种群出现在北极圈附近。
1、灰熊
Blanchard(1986)于1975–1985年在黄石公园对115头灰熊进行了261次测量。其中55头成年成年雄性和55头成年雌性的各项体尺测量指标平均值分别为:体重193.3-134.5;全长164.3-151.1;轮廓长196.5-177.8;肩高95.2-87.4;胸围130.5-114.6;脖围78.6-65.4;头长41.7-37.8;后足长18.9-16.3;后足宽13.6-11.8(单位:kg/cm)。这次
标签:
杂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