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黄土层

四手联弹

陈先发

弘一大师

枯萎

分类: 文艺评论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zMjAzODYxOQ==&mid=2649700152&idx=1&sn=9a42e6264cf9ba286714567374264620&chksm=f0809e8cc7f7179a768e58f9adfaf657c70da1af7b356f58bf1824f5abe1cc1ece76e0edc0c5#rd
标签:

黄土层

诗歌评论

索佩阿

葡萄牙

分类: 文艺评论

赏析葡萄牙诗人索佩阿的三首诗

黄土层

 

葡萄牙诗人索

标签:

黄土层

诗歌

陶子

自杀

死亡意识

分类: 客座诗歌

探照陶春霞之死

 黄土层


陶春霞,又称陶子

标签:

黄土层

鲁迅

朱光潜

钱起

论文艺

分类: 读书者说

http://s16/bmiddle/001kQ6h7zy6RH0WZSrB7f&690

鲁迅发文批评朱光潜是摘句家

 

标签:

黄土层

诗歌

茉棉

散步

改写绝句

分类: 文艺评论

点评茉棉诗歌《散步》并改写成绝句

黄土层

 

看到张洁对茉棉《散步》的评论,很喜欢,也包括诗歌。她提到现代诗对中国古典诗歌的传承,如“一切景语皆情语”“委婉含蓄,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这就激起了我改写七绝的热情。茉棉《散步》写得很淡,读起来一点不淡。首句不提散步,只说出散步之人的好状态:绿色的,鲜活的,自在的叶子。境与情一起来了。“倒退着走”是情景里的一个亮点,并排走和对坐都不能达此效果。一前一后,亦步亦趋。我们大抵都经历过这相似的情景,但未必能捕捉到,化为诗句。“斜坡”这个词也很巧,双关到感情升温的前兆。“朦胧”也喻示着人际界线的模糊和心灵壁垒的融化。“伸手”是试探,也是越界。好在“弧度”是迷人的,这就好办多了。天意如此,泡桐花的气息也在相助。“短暂停顿”也妙,迟疑,矜持,自尊,窃喜,含蓄都在其中涡流回旋。“来,带你走另一条山路”,这条路与人来人往的路不同,更加幽僻而富有陌生、好奇、激动、指不定会发生什么的气息。那么,是否答应呢?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标签:

黄土层

诗歌评论

流派网

新作时评

分类: 文艺评论

习惯性淡化的爱与哀愁——读余秀华诗歌《我养的狗叫小巫》

 

黄土层

 

习惯性淡化的爱与哀愁。写下这句话,我觉得我写下的是一句关于苦难的释言。

读余秀华的这首《我养的狗叫小巫》,看出诗人经历了太多的隐忍,竭力淡化了自身太多的苦难,如今利用文字让收紧的心稍稍放松一下,让饱受生活和精神苦楚的女人也吐出了一些苦和一些痛。诗歌像田野上的清风,给底层女子在劳苦的间隙获得瞬间的甜蜜和辽阔。这是余秀华找到的快乐和满足。

这首诗写的题目是狗狗小巫,所以,多处写到“它”“摇着尾巴”,不论主人颠倒的时候,喂养它的时候,还是忍受家暴的时候,小巫都摇着尾巴,表达着自己显明的一种态度。其中也写到“他”,他的形象显然是否面的:他出轨,他嫌弃,他家暴。他的出现给抒情主体造成了莫大的伤害和痛苦,这些伤害与个人命运相联系,而

标签:

黄土层

诗歌评论

新作时评

张二棍

容器和支撑点

杂谈

分类: 文艺评论

容器和支撑点——读张二棍诗歌《旷野》

黄土层

 

张二棍的诗歌读了几首,不论底层书写还是心灵自语,都表现出诗人熟稔的诗写技巧和举重若轻的语言驾驭能力。不乏灵性和才情,也不乏深入生活和生命的纵深钻探力。这首《旷野》在张二棍的诗歌作品里也许算不上力作,既不磅礴也不粗粝。《原谅》和《故乡》更具粗粝之美,《中秋辞》和《大风吹》更具磅礴之性。但诗歌《旷野》所体现的自然与心灵的涵泳,尤其对于诗人内心的羞怯剖白,所散发的细腻,柔弱,诚恳,纯白,令人

标签:

杂谈

黄土层

分类: 文艺评论

http://s14/bmiddle/48f5edbdxd0f9665659aa&690

非人时代个体荒谬性存在---读黄翔诗歌《野兽》

黄土层

 

标签:

黄土层

诗歌评论

李金发

给蜂鸣

象征主义

分类: 文艺评论

呼唤蓬勃的尖刺———试解李金发的诗歌《给蜂鸣》

黄土层

 

 

 http://s5/mw690/48f5edbdgce71f7771cb4&690

 

标签:

黄土层

文化

教育

杂谈

分类: 仁针义灸

中华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

 

黄土层(北京)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文化内涵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是世界范围内唯一一种没有断裂的文明形式,仰仗于我们美丽的方块字,得以延续至今。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值得骄傲的事情。然而,中华传统文化也在近现代发生过两次“断裂”事件,之所以将“断裂”打引号,是因为此断裂只是一种摧折,而非真正的断裂。第一次是“五四”,“五四”时期以救亡图存为主题,引进西方的科学和民主精神固然没有错,但是为了所谓的现代化进程,传统文化的精髓遭到了戕害和摧折是不争的事实。第二次就是文革时期,打倒传统,砸烂孔家店的红色狂潮,也是一次文化意义上的“断裂”。

 

但真正令我们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