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幼儿教育 |
2.5 - 6岁
爱是鼓励帮助孩子去探索新事物,而不是剥夺他们成长的机会
前面说到0-2.5 岁,妈妈和孩子的依恋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妈妈要给予孩子安全感,教会孩子梳理情绪。孩子再大些就不一样了。2.5-6岁这个阶段是孩子对外在世界的探索期,这个时候父母要放手让孩子去经历,去体会成就感,体会挫折感,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探索他们的智力兴趣点等等。这时候父母应该做的是,在旁边支持,随时提供帮助,而不能仍把孩子还当成小婴儿一样,凡事都替他做好,替他选择好,安排好。
说实话,有时候看到有些父母把所有的事情都替孩子做好,选择好,会很着急,甚至会觉得父母在犯很严重的错误。为什么这么说呢,孩子终究是要走上社会,过上独立生活的,如果一开始就不给他机会去学习如何面对新事物(包括在心理上,技能上,知识上,认知上,行为上各个方面上去面对新事物,解决问题),不给机会让他们体会学会新东西、解决新问题的成就感,面对难题时的措折感,不让他们用眼睛,耳朵,听觉,触觉,各种感管去充分感受这个世界,甚至剥夺他们做出选择的权力……是不是很严重的错误?
尤其是不只一次听到美国学校里教授反映中国学生不懂得自主选择,没有创新能力的时候,我们真的应该反思一下了。中国父母在孩子3-6岁这个阶段,比起美国的父母,放手的程度确实要小。他们也许是到了孩子青春期才开始真正地考虑放手的问题。其实在3-6岁这个时期,小孩子就要经历人生中的第一个反叛期,如果这个反叛期没有解决过度好,青春期就会更强烈的表现出来,那个时候就更‘难管’了。
经常可以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很多中国的独生子女,在家里往往是一个小霸王,说话声音特别大,要这个要那个,可到了陌生人面前,陌生环境里,却缩手缩脚,躲在家长身后,很shy,完全没有了在家里的底气。这样的孩子往往来自溺爱家庭,家长们替孩子包办了一切,答应孩子的一切要求,这种放纵阻碍了孩子对世界的自由探索,消灭了他们探索的兴趣、勇气和成就感。
上次在公园里给一个朋友的小孩拍照,孩子父母和祖父母4个人跟着。孩子刚满3岁。公园里有很多滑梯玩具,孩子的妈妈和奶奶随步跟着,到了滑梯前,还要帮忙把孩子扶上去。我看了就‘有些着急’了。朋友很熟,我就直接对她说,不要帮她,让她自己来。朋友为难地说,她一个人上不去,不玩。我让朋友站远些,走到孩子身边说,哇,你真厉害,一个人就能爬上去啊。孩子听了就试着爬,我在旁边鼓励她,真棒真棒,然后在滑梯的栏杆间跟她做捉迷藏,这样三下两下她就爬上去了,然后一个人就沿着滑梯滑下来了。滑下来还说,我自己滑的,再来一次。后来再来了好几次才做罢。朋友问我你怎么做到的。我说多鼓励她,你觉得她成,她就觉得她自己能成;你相信她,她就相信自己。当然你要在一边看着,随时保护她。至于这个滑梯,你看全公园里都是孩子们自己在玩,根本没有一位家长在旁边帮忙,说明对这个年龄的孩子,这些设施是安全的(当然,是否需要家长看护,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所以说,这个阶段的‘爱’是鼓励,是去倾听他们的问题,提供帮助,而不是替他们解决一切问题。爱,是财富,是幸福快乐的源泉。但是也不要让你对孩子的爱,阻碍了孩子的成长。
爱是有足够的耐心去开启他们的智力
6岁之前,孩子的智力结构(不是智力水平啊)和性格结构已经差不多定型了。所以这个阶段里,家长还要注意诱导孩子多思考,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和思维方式。这个时候在智力和语言发展上,都是最好的时机(best time window),所以我们说‘开发’,就是这个意思。比如读故事的时候,多问一些启发性的、需要组织语言,或者需要发挥想像的问题,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
另外,这个阶段孩子开始走出家庭,接触到更多的孩子,开始social(社交),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反应,鼓励他们,教会他们正确处理与别的孩子之间的关系和问题,为建立好的人际能力打下基础。这里涉及到多元智能理论中两种非常容易被忽略的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和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也就是对自我正确了解和评价的智能,以及和他人交往的智能。试想,如果孩子的数学智能不太高,顶多以后他/她可以不去做与数学相关的工作,但是谁或者那一种工作不涉及到人际交往呢?谁不需要了解自己,培养自信,拥有平和心境呢?如果不让孩子去和别的孩子玩,参与各种活动,他们又如何学习提高这些智能呢?
还有一点很想要强调的是,孩子们来到这个世界,知识、能力都是一点点学会的,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懂的(我们自己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别忘了:)。比如,孩子第一次不小心打碎一只玻璃杯子,家长不要一上来就大声责问吓斥,‘怎么打碎的?’。问了也白问,孩子肯定说,我不知道。他没有说慌,他真的不知道。他不知道一支铅笔掉在地上不会坏,为什么这个杯子掉在地上就坏了。
我们的教课书上列出了几项这个阶段儿童的一些‘immature aspects of preoperational thought’(还不成熟的一些认识)。这个我,很不好意思地说,按照书里的方法在一个朋友的小孩子身上做过试验(当然经过朋友是同意的:)。试验是这样的,4岁半的孩子,给他看两只大小模样完全一样的杯子,然后装满水,问他,哪个杯子里的水多?回答一样多。然后把其中一只杯子的水倒进一个更细更长的杯子里,再问,哪个杯子里的水多?回答细杯子里的水多。这些我们称之为‘常识’的知识,要一点点教给孩子。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很多成年人还犯有违常识的错误,甚至酿成巨谬或者成为笑言呢。
所以,爱孩子,也是用足够的耐心去给孩子解释清楚事情背后的道理,开启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尽早地了解这个世界,学会和人交往。
爱是尊重孩子,承认他们是独立的个体
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应该想想自己爱孩子的方式是不是合理,比如,你的方式是不是和自己小时候与母亲的关系非常相关的‘投射’?自己对孩子的爱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出于自己的某种心理需要?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有些爷爷奶奶辈的人为什么会对子孙比较溺爱,是因为爷爷奶奶们在这样的年龄,已经有了对'死亡'的潜意识里的觉察(或者说恐惧,尽管他们自己都可能没有很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爱和留恋不自觉地转移到了孩子身上,所以他们总会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要求,并非常害怕孩子出事(就不会放手让孩子去探索世界),然后以‘这不是我的孩子,我当然不能让他出事'为借口,理所当然地去溺爱孩子。溺爱孩子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老人们对生命的留恋、爱惜和不舍的心理需求。
类似的,有些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实际上是母亲在不自觉地满足自己潜意识里(或者说自己儿时与自己母亲关系中)的一些心理需求。这个如果不主动自觉地去觉察一下,是很容易被忽视的。比如,不愿让孩子受苦,其实是自己小时候受苦太多。非让孩子受苦,很可能是自己小时候被溺爱,受不了自己父母亲的不放手。对孩子非常苛刻的,往往母亲就是对自己非常苛刻的人,而母亲的母亲不是非常苛刻就是非常不苛刻的。当与孩子的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理性地思考一下,不要让‘不正常’的关系在家庭中轮回下去,要尊重你的孩子做为一个独立的人,他/她有自己的人格。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要帮助他们成长,但我们不能以爱他们为由,决定他们的一切。最好不要经常把‘我这样做都是爱你,你长大了就知道了’、‘我对你这么好,你还这么不听话’挂在嘴边。把孩子想像成一个成年人,看看你的这些道理是否还成立。不要让爱成为负累。
自3岁始,孩子们开始有记忆。亲爱的家长,让happy and
positive(欢笑和积极向上的)成为主导的家庭气氛,让你无私的爱成为孩子童年的快乐记忆,让家庭成为真正的温暖港湾。
标签:
幼儿教育情绪管理育儿安全感 |
世界上最真挚最不由自主也不计汇报的爱之一,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这不仅仅是因为孩子是家庭的未来是父母的期望,更是人世轮回,社会往前发展的自然需要。我们打小从自己的父母家庭中得到了无私的爱,一年年从盈盈弱弱的婴儿成长为担当一定社会家庭责任的成年人,而我们对自己孩子的爱便成为帮助社会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动力。如此,我们的社会、人类才一步步地往前发展。
但是身为父母,有没有想到过,该如何去爱孩子呢?有时候爱也会成为孩子成长的阻碍。分阶段来说吧,都是上学期学幼儿成长课上的一些体会。
0-2.5岁
0岁的这个转折,婴儿从母体温暖安全的液态环境中突然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这个转折可比现在把我们扔到青藏高原上说藏语吃牦牛肉喝酥油茶照紫外线外加寒冷大风雪和缺氧难过多了。这个巨大的难过的(还好不是难忘的,我们都已经忘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转折和考验,我们每个人都挺过来了,感谢伟大母亲吧!!
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孩子在0-2.5岁内,家长(尤其是母亲,或者替代母亲)如何溺爱都不过分。(说明一下,本文提到的年龄,都只是一个范围,具体情况每个孩子不同。比如这里的2.5岁,可以扩大到2-3岁。但是这个0就不要扩展了,晚几分钟恐怕都不行:-)。这个阶段是孩子对这个世界建立安全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里,母亲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依赖最信任的关系,除了满足孩子身体生长的各种物质营养需要,母亲更要用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去关心爱护孩子,让孩子对这个世界有安全感。另外,还需要教会孩子心理上如何抚平情绪。专门提出情绪这一点,是因为这一点被太多人忽略了。可以说,如果母亲给与了足够的关怀和爱护,让孩子建立安全感,并教会孩子梳理情绪,孩子长大后一般来说就不会发生严重或者偏激的心理问题。
心理学上通过试验将婴儿和母亲的依恋关系分为四种:Secure(安全型),Avoidant(回避型),Ambivalent(矛盾型),和Disorganized/Disoriented(混乱型)。这个试验,被成为strange situation-陌生环境试验,源自生态学家John Bowlby和他的学生Mary Ainsworth,理论产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左右。试验过程如下:妈妈和婴儿被安置在一个陌生房间里,第一次妈妈离开把孩子留给一个陌生人,过会儿再回来;第二次妈妈将孩子一个人留在陌生房间,而那个陌生人则在妈妈回来之前回到房间。试验过程中妈妈可以给予婴儿一定的安慰,如何孩子看上去很需要的话。试验中通过观察孩子在妈妈离开和回来后的反映,可以确定婴儿对妈妈的依恋关系类型。参与试验的婴儿在10-24月大。
Secure(安全型)的孩子,在妈妈离开的时候会哭闹反对,妈妈回来后则表现出喜悦。妈妈是孩子的一个安全基础(Secure base),他们可以让妈妈离开自己一个人玩(exploration),他们也会不时检查一下妈妈回来没有。这种孩子一般比较合作,不会发大脾气,生很大的气。
Avoidant(回避型)的孩子在妈妈离开的时候很少哭闹,妈妈回来的时候孩子也不怎么打理妈妈。他们对妈妈的离开也会很生气,但是在非常需要关怀的时候,却不做出(想要亲近的)表示。
Ambivalent/resistant(矛盾/抵抗型)的孩子在妈妈离开前就开始焦虑,妈妈走之后,情况更糟,妈妈回来后,他们一方面想要和妈妈亲近,却同时又通过脚踢、尖叫表现出抵抗。他们很少自己去玩(exploration),情绪很难平复。
上面三种都是比较常见的类型。Disorganized/Disoriented(混乱型)的孩子则完全缺乏应付陌生环境的能力,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们看起来害怕,表现出矛盾和混乱。他们也会欢迎妈妈回来,但是马上就不再理她。这种孩子多来自不稳定家庭,成人后将有很大倾向出现心理问题。
依恋关系的形成和妈妈对待孩子的态度有着直接关系。比如有些妈妈有严重的产后忧郁症,一时高兴一时哭泣,孩子不知道为什么妈妈这样,不知道怎么去讨好妈妈,孩子自己的情绪也就很难良性发展了。还有些家长不懂得如何正确自然地向孩子表达关爱,或者经常性地忽略孩子的各种需求,长期下去就会朝着非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发展,甚至给孩子幼小心灵上形成阴影。
在心理学上,婴孩和妈妈之间的依恋关系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将影响到孩子成人后的心理行为模式,比如他们是否能信赖他人,信赖这个世界,理解别人的需求,是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是否能获得别人的信赖,能自然把握和他人相处的方式与距离等等,这些关系甚至将重现在他们与配偶的亲密关系中(这个在心理学上叫做‘投射’。心理学上认为人会把小时候与父母的关系投射在与配偶的关系中)。
希望通过对这个试验的介绍,妈妈们能了解到这个阶段的重要性和关键所在,该怎样去‘爱’孩子。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怀和爱心,告诉他们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告诉你的孩子,她/他是最可爱的,妈妈随时都在保护他们,让他们有安全感,教会他们如何平复情绪,如何度过一些strange situation。这个阶段里,母亲最好不要长期离开孩子,更不要频繁的离开回来离开又回来。
为什么安全感和情绪梳理这么重要呢?安全感是我们正常生活工作、与人交往的基础,是拥有正常的心理行为的基础;安全型的人无论在自我认知和与他人交往中都表现出自然良好的状态,他们懂得适时表达需求,也能理解他人的需求,比较容易拥有平和心境,也更容易获得别人信赖。关于情绪梳理,我们都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事情是不随我们主观意愿的,有很多时候都需要我们耐心的等候,不能冲动不能任情绪泛滥,焦躁发彪和忧郁自闭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什么要告诉孩子,她/他是最可爱的呢?这不仅仅有益于孩子建立良性的自我认识,还因为有时候孩子会在心理上把一些他们不懂得如何应付的事情归罪在自己身上(纯真善良的小心灵啊)。比如,孩子们会想,妈妈为什么离开我,是不是我不够听话,她不爱我了吗?我不值得她爱吗?一旦这种心理形成产生阴影,将会影响孩子成人后与他人交往,甚至反映在他们与未来配偶之间的关系中。
相信妈妈们也能理解,这里说的‘如何溺爱都不过分’,指的是感情上的关怀和宠爱,让他们有安全感,温柔地抚平孩子的情绪,跟他们慢慢讲道理,教会他们梳理情绪,但并不是指所有的事情都顺着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见不得一点哭闹.....还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养成一些坏习惯,比如良好的饮食习惯一定要注意哦。我们这一辈子爱吃什么,长成中国胃还是美国胃,很多都是小时候吃些什么决定的。
3岁前的事情还不会形成记忆,但是却会形成‘潜意识’,而‘潜意识’之重要,它在人成年后还时不时跳出来左右我们的情绪和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