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传媒张国涛
传媒张国涛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427积分
  • 博客访问:835
  • 关注人气:52
  • 获赠金笔:0
  • 赠出金笔:0
  • 荣誉徽章:点亮荣誉勋章兑换图片博主服务兑换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博文

编者按:转眼间新的一年已经到来了,低头写了半年的博士论文,自己的博客已经是好久没有打理了,不曾想还有这么多朋友在这里留言,在此向各位表示诚挚的谢意.目前,论文已经快出炉了,重新打理的博客也快有时间了.经新京报之约,元旦期间完成了一篇对2006年电视剧盘点的小文章,今天发表了新京报上,转载至此,敬请批评指正.另外,1月5日,本文还在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研究生电视剧论坛"上进行了讲演,那个版本要这个版本更丰富一些,也存录于此,望各位指正.

 

 

 

2006年电视剧:收视率没有冠军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7-1-10 7:32:31 · 来源: 新京报 

 

   

  「2006年度文娱评论系列之十三电视剧篇」

 

  2006年电视剧在收视率方面缺乏突出代表,而在题材方面现实题材终于在数量上超越历史古装,但尚未形成稳定的吸引力。而政府对电视剧产业的管理力度则越来越大。

 

  收视率:高开低走,阴线下行

 

2006年中国电视剧收视率总的走势,借用股市的一句话可谓是“高开低走,阴线下行”。上半年,央视八套的《武林外传》创下“开门红”,《乔家大院》赢得全年最高收视率,《暗算》、《白蛇传》、《神雕侠侣》有声有色。但《乔家大院》平均收视率离2005年收视冠军《亮剑》足足相差了3个百分点,所以2006年电视剧“收视冠军”显得成色不足。下半年,除了《神探狄仁杰2》、《康熙秘史》、《新结婚时代》等收视率差强人意外,被央视寄予厚望的《传奇皇帝朱元璋》、《大敦煌》都意外惨败。

 

从“十一”一路到年底,都没有一部电视剧在收视率上超越《乔家大院》,这与上半年的“高位运行”形成鲜明对比。

 

  题材:历史让位现实,现实难挑大梁

 

经过大力调控,现实题材电视剧终于在2006年在数量上多年来首次超越历史古装,其播出数量几乎占到了总量的半壁江山,其中《老娘泪》、《海之门》、《乡村爱情》、《都市外乡人》、《别拿豆包不当干粮》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收视效果。全年最低收视率也出现在现实题材的《农民代表》之上,不能转化为有效的收视率和收视份额,不能对观众形成有效的吸引力,这是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

 

近年来,“主旋律”电视剧越发好看成为不争的事实,其中主要原因是“主旋律”的“人性化、通俗化”的叙事策略。2006年“主旋律”主打革命英雄“人物传记片”,如《陈赓大将》、《白求恩》等。其中收视率和专家评价都反应俱佳的当属《陈赓大将》。

 

占据现实题材大部分的当属家庭伦理剧。家庭伦理剧基本上还算安全的题材领域。

《半路夫妻》、《麻辣婆媳》、《新结婚时代》不但经受住了电视观众的考验,并一度成为2006年社会热点话题。

 

历史古装剧陷入低谷,播出数量有大幅度下降,究其原因,一是受市场传闻影响,二是经过前几年的创作高峰,题材不再像以往那样俯拾可得。

 

悬疑推理剧依然走俏,精心设计的“悬念”对观众有极强的吸引力。《暗算》这部描写“红色特工”地下生活的电视剧,以其故事的传奇性和情节的曲折性赢得了观众;另一部是古装剧,《神探狄仁杰2》,悬念、突转、推理、武打,吸引眼球的元素一应俱全。

 

商贾题材再次异军突起,突出的例子就是《乔家大院》,它是继《大宅门》、《大染坊》之后又一深受欢迎的商贾题材电视剧。它以极合时宜的取材,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曲折丰富的故事情节,对晋商精神的书写,获得业内外人士广泛而热烈的好评。

 

  政府管理:动作频频,力度大

 

2006年,电视剧管理层面动作频频,一方面出台电子政务的“备案制”与“月报制”,为电视剧市场松绑,另一方面不断加大对古装剧、家庭伦理剧的管理力度,净化荧屏。

 

4月,广电总局发布《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管理暂行办法》,决定从200651日起,取消原有的“题材规划立项审批”制度,实行“拍摄制作备案公示”制度,核心内容是由“规划审批制”改为“备案公示制”,由“季审制”改为“月报制”,这对于整个电视剧市场来说,绝对是一个“利好”消息。这一办法的实施可以减少环节,降低成本,缩短时间,提高效率,加快电视剧的生产周期,为电视剧制作业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市场空间和政策环境。

 

3月份的题材规划会开始,电视剧管理司就明确表示要严控古装剧,以扶持现实题材。有传言播古装剧将受到限制。虽然这一传言最终并没有得到管理层面的政策呼应,但这已经足以证明电视剧市场是播出方占据绝对垄断优势的现状,制作机构仍然摆脱不了被牵着鼻子走的尴尬境况。

 

8月,广播影视博览会期间,传出描写“三角恋”、“婚外恋”的家庭伦理剧将清理出黄金时段的消息,一度让制作机构很是紧张,尽管广电总局最终没有采取明确措施,但是这一传闻足以让制作机构胆战心惊。

 

2006年,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如独播剧仍然考验着各家电视台的紧张神经;首播剧不再独享“黄金时段”,如《秦始皇》就被安排在了上午时段,《后海前街》则被安排在午夜时段;一种新结构样式“戏剧集”的出笼考验着观众的审美能力,如《大敦煌》、《暗算》等等;情景喜剧有新的突破,如《武林外传》、《家有儿女》;同一故事,多部拍摄:三部“贞观之治”、三部“越王勾践”同台竞技这已经不是新闻。

 

2006年初,笔者曾经以“长篇电视剧时代的脚步近了”为题,对2005年的电视剧进行了盘点,而这一判断在2006年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如80集的《武林外传》、45集的《乔家大院》、100集的《家有儿女》、46集的《大敦煌》、45集的《海之门》、41集的《范府大院》等长篇电视剧相继登台,但是2006年原本最值得期待的一部电视剧,也是近年来最长的一部历史剧《贞观长歌》,却被意外推迟到2007年春节期间播出,因此我们有理由挥手作别“没有收视率冠军的2006”,从而对2007年充满憧憬和期待。

 

  □张国涛(北京剧评人)

 

 

 

 

阅读(545) ┆   收藏(0)

马大帅3:小品“串串秀”

 

据说男和女去足球场看球的目的是不一样的,男人主要是去看球,而女人主要是去看帅哥。照此推理,看电视剧的观众也可以分两类,一种是为了看戏,一种是为看人。《马大帅》拍到第三部,仍然还有这么高的热度,不能不说这是赵本山本人的魅力,也就是说观众看《马大帅》已经超越了看剧情、看故事的简单层次,而大多是冲着赵本山这个小品演员来的。

之所以说赵本山是小品演员,而不是电视剧演员,是因为《马大帅3》整部戏实在太像一个小品“串串秀”啦!得出这个判断绝不像制片方所解释的,是赵本山和范伟他们在一起演小品演得太多啦,观众就觉得他们演电视剧也像在演小品,而是《马大帅3》本身就是一个大“小品”。

小品从本质上看是戏剧中的短篇小戏,在美学上高度遵守“三一律”(人物、时间、地点三统一)和“程式化”的创作规律,人物形象塑造上以性格单一化、脸谱化的“扁形人物”为主,情节上讲究以巧合、突转、误会等手段来编织,表演上追求戏剧化的表演状态,效果上追求喜剧化的观演效果。这些特征与电视剧作为长篇屏幕叙事艺术的美学特征是有鲜明区别的。按照小品美学的条条框框来套《马大帅3》,显然可以发现《马大帅3》不但“小品性”十足,而且还充分表现出鲜明的“反电视剧”品质。

角色设计,主次不分

与小品一样,《马大帅》的人物角色设计是一个封闭的结构。所有角色以仍然以马大帅、范德彪为核心,并在原有玉芬、小翠、钢子等主要角色外,增加了胡经理、小唐、刘姐、婷婷、江帆、牛三等次要角色。应该说,这些次要角色对于主角起到很好的陪衬与烘托作用,但在次要角色的处理上,《马大帅3》显然遵从了小品的角色设计规律,而没有按照电视剧的内在要求做出正确处理。

在小品的角色设计上一般要求角色戏分大致相当,只要出现的角色都对情节有关键作用。但电视剧就允许出现过渡角色,一旦角色没戏,马上就可以舍弃,不求贯穿始终。但《马大帅3》在这些小角色就犯了“平均主义”的错误。这些次要角色的戏份不能贯穿始终,但是又在剧中出戏过早,这样编剧在前期就不得不费尽心思去维护这些情节线索的连续性,以致于铺垫进大量游离于叙事主线的情节。如胡经理、江帆是为了马大帅作“双面间谍”而设计的,刘姐的出现是为了马大帅做婚托、婷婷的出现是为了照应第一部中的拳击手,等等;但是这些情节之前,在马大帅、范德彪执掌美容院这个大的叙事段落中,编剧费尽心思所做的铺垫情节使得整部戏的叙事没有中心,失去节奏,枝节乱生,杂乱无章,甚至有些情节很让观众困惑不解,如“马大帅被踹入河中救落水儿童”,前后都没头没脑。

如果真正按照电视剧编剧方法作处理,这些小角色及其情节的设计是绝不会这么繁琐的,究其根本原因,是编剧“三一律”的小品美学情结在作祟,把每一个角色都当主要角色来写,没有处理好主要角色与次要角色、主要情节与辅助情节的关系。另外也不排除绅长电视剧好卖钱的想法在其中。

性格不是割裂,就是重复

《马大帅3》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但没有取得丝毫的突破,反而割裂了与第一部、第二部的联系,使人物形象整体走向堕落。

第二部中马大帅之所以得到一处房产,那是他性格中“善”的因素发挥的作用,这一情节设计使主题显现出一丝“暖色”。但在第三部中,马大帅的“善”不但没有了踪影,反而多了些“委琐”、“狭隘”。如果说第一部中马大帅博得了同情,第二部在第一部的基础上将一个有心做事业的马大帅高扬了上去,那么第三部不但将这个沦落的“校长”打回了最初的原型,甚至连最初的原型都不如,使马大帅的形象最终走向“渺小”和“卑贱”。显然在《马大帅3》不是为了塑造一个具有“丰富性”特征的马大帅,而是人为地割裂了人物性格的“坚定性”和“明确性”(黑格尔)。

在范德彪的形象塑造上,《马大帅3》犯了“话不能说三遍”的忌讳,编剧仿佛为了突出他“什么都想得到,没有什么做得到”,就在情节上让范德彪一次次犯几乎同样的“低级错误”,这种刻意的、低水平的简单重复显然对于塑造范德彪的立体性格是无益有害的。

此外,更重要的是,《马大帅3》几乎把两位主人公一切的失败都归因于性格本身的原因,而没有像第一部、第地平顺深入探究与之相联的社会因素和现实因素等,因此在这个意义可以说,《马大帅3》只具有“戏”的价值,而不具有作为现实题材电视剧所应有的现实主义深度。

苦难生活,何以发笑

如果说第一部、第二部还能给人以些许思考的话,那么《马大帅3》除了无聊的搞笑,就是搞笑的无聊。而且为了突出搞笑效果,《马大帅3》运用了大量的巧合、突转、误会等戏剧手段。“笑”是中国电视剧中所缺乏的,因为在国产剧中大量的“斗争叙事”与“苦难叙事”占据了主流。缺乏“笑”,但并不意味着什么样的“笑声”都是可以接受的。《马大帅3》把小人物当作取笑的对象,甚至把“小人物”当成“小人”来写,这样的“笑声”则是不合时宜的。

要知道,《马大帅》将镜头对准小人物,这是值得赞许的,但是艺术中的“小人物”绝不等于“小人”,“小人物”的“坦荡荡”是值得书写的,但“小人”的无聊搞笑却是不值得费笔墨的。《马大帅3》的错误就在于把“小人物”当作“小人”来写,原本还有些男子气概的马大帅和彪哥个个成了说话唯唯诺诺、干事经常干点坏事的“小人”,小唐由“痴情男子”变成了“偷情小人”、胡经理与江帆的感情纠葛变成了“小肚鸡肠”,等等。这样一种错误的人物形象定位使得《马大帅3》的主题与前两部有了截然相反的不同,原本积极向上的意义如今全都蒙上了灰色。

现实题材的“笑声”问题,其关键之处还在于在中国当下这个环境中,像马大帅、彪哥等这类低层“小人物”身上更多承载着生活的苦难(就像《马大帅1》中所展示“苦涩的笑”那样),而生活中真正构成“引人发笑”的内容本身就不多,所以要搞出既具有审美愉悦效果、又有深度思想价值的电视剧是非常有困难的,这也是多年来现实题材创作不能实现真正繁荣的主要原因。至于像《马大帅3》这样把“小人物”的生活做得如此庸俗而无聊,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也是不足取的。

顺便再补充一句,中国电视剧很少注意时间对电视剧叙事的推进作用,《马大帅3》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叙事时间上,《马大帅3》根本没有明显的变化,天气、气候、季节、节气、节日等对情节的设计没有任何的帮助,从这一点看,《马大帅3》更像一部在摄影棚里“一蹴而就”的“恒温”电视小品。

阅读(361) ┆   收藏(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幻灯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