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笃诚之人,修身之诗
——读赵文诗集《人性的辩驳》
胡翔
《人性的辩驳》是诗人“人本主义”现代诗集系列的第四本诗集。旗帜鲜明地高标“人本主义”,且以赵氏自己的诗的样态一如既往一往情深地书写,这恐怕在“叫噪怒张,殊乖忠厚之风”(严羽《沧浪诗话》)、好炫旁门小法的当下诗坛,是一道异样的风景。这是难得一见的值得关注的诗人与诗歌发生奇妙关系的场景。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诗人如此执着地叩问生活本相,思辨生命真谛,导源于以笃诚为本的人的责任、担当。诗集中的135首诗,是诗人135次地以自我为尺度,来测度、考量这个世界的在场记录。读其诗,我们不得不随着赵文的目光,正襟危坐来一次关于人的价值、尊严、人格完善的思想之旅。
“既然投胎成了凡人/就该遵守凡间的规矩/既然精神难以泥槃/就该学会把持欲望/以确保正点出发的欲望号列车/能稳稳当当地行驶在健康正常的轨道上。”(《我们都是欲望的俘虏》),这样平实睿智思考的光芒,在诸如《时间断想》、《生存空间》、《致死神的一封信》等集中诗里,随处闪现。似粗而非粗、似拙而非拙的语词更能传达诗人此类恳切的心声。
阅读赵文,让人想起十八世纪英国伟大诗人蒲柏和他的长诗《人论》、《道德论》,那也是以诗的形式阐释、抒发具有普世意义的伦理思想。这样神驰万里、思接一处的诗林回响,是令人回味、深思的共鸣。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将诗的修身教化作用推到了极至。作为学者的赵文是秉承传统文脉,笃诚地将诗作为修养性灵的人生功课的,他的诗实则是其平常的诗体日记,一位三省吾身的朴厚君子关于他生命每一天的真实记载。他体察隐藏在生活表象之后的幽微之妙,以悲悯的目光审视人间百态,讴歌美好,感恩时代。一个活脱脱的我思我在、自我救赎,人格丰满健康的平常但又特别的诗人,欲从诗中走来。他以人与诗合一的过程,向我们展示了人作为人的本质的实践性,人作为社会存在的真实状态以及整体性。循着赵文诗歌创作轨迹,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身的反省、批判,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塑造、完善自我,所谓“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者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人性的辩驳》是赵文宦游荆楚期间之作,他的故乡大理白人有“对曲子”歌词“樱桃好吃树难栽,曲子好唱口难开”,是的,直面人性,立足人本的“曲子”,是一般诗人不敢也无力专一开口,持久吟唱的。赵文的勇毅值得尊敬。
标签:
视野现代性有份一首诗媒介 |
小书话
——介绍一本诗集
胡翔
《清点傍晚的村庄》是沉寂多年,蛰伏九宫山的诗人周春泉贡献给当今似乎有点冷清的诗坛的一本存诗73首(组),3301行的诗集。封面几为白色,下方有远山如黛,林木若睫。长江文艺出版社字样横于山木之间。一只水墨蜻蜓写在空濛处,欲飞出封皮白色之外。
封面勒口上附诗人小照,又有其诗发表于《长江文艺》、《上海文学》等处200余首介绍。寥寥几行,平实干净。集子由七部分组成。卷首是老诗人叶文福的文章,《幕阜山诗神——写给幕阜山脚下的诗人周春泉》,洋洋洒洒七千余言。叶文福的名字犹如他的名诗《火柴》,是可擦亮时间和人们的记忆的,是一个激情又肃穆的年份的诗歌象征。在这个几乎忘却了火柴,到处闪现一次性打火机火花的年代,是什么缘由让这位经过了耳顺之年而近“不逾矩”的古稀诗家,在读了周春泉的73首诗后,遥想幕阜山而生发如许浩叹呢?老诗人双目如炬,他认定周春泉是匍匐于诗神脚下的虔诚诗人。一座山,一位山脚下的诗人,让一个鄂籍诗坛前辈神思契合,产生了别有意趣的共鸣。
卷首之下,诗分五辑。九宫山是幕阜山主峰,道教名山。诗集所收作品可视为诗人在这个道场中修炼得来。《读山记》是第一辑的一首诗,可寻到诗人之于山的领悟:“在谷底读山/读几粒阳光/虽有暖意/但气场窘迫……爬上山顶去读/以云拭汗渍/张开一些辽远的思绪/……去云隙间/读山旮旯鸡鸣狗吠……/在天地切割线上读山/就是再冷静的湖泊/读久了/也会浮出山峦 幻出海景。”这让人想起王国维《浣溪沙》中后半阙的三句话:“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抵达美的过程是心灵遨游冥思自由收放的过程。
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周春泉端厚质朴的村庄观照。第二辑之《白子的故事》、《远村故事》一类,山水之间有了村人及其看山的狗,这是一种大的勾勒下以皴的笔法丰盈的幕阜山乡俗风物图画,这图画弥漫着动人心魄的直扑眉宇的有温度的气息。在这类诗的背后,可以读到真正的“厚道”二字。这厚道、笃恭是当下诗歌难得的真品质。第三辑的作品走出了幕阜山,或在草原深处,或在皖水之畔……但从山中走出的路径没有被诗行遮蔽,诗人来自九宫道场饱满的气韵,俨然可感。清新可爱的小诗则置于第四辑,或浓或淡的几笔,流露捕捉瞬间诗美的机心,颇见功夫。像《叶金波将军百年祭》、《想起农会》这类回溯历史的政治诗是编辑于第五辑的。将目光掠过微茫的夕曛中的村庄,诗人回眸大山也见证过的风云激荡的岁月,我以为这是另外一种“在天地切割线上读山”的方式,这不是美的消解,是诗之“诗言志”天性发生在同一位诗人身上的自然体现。
类于跋的文章是李建春的《走向汉语的风骨——读周春泉的一些诗》。李是70后一代重要现代诗人,艺术批评家。“我思考着怎样从现代性的‘无行’,走向汉语的风骨。周春泉竟不期而遇地进入了视野。”这本诗集也许就是他从“现代性”走向汉语风骨之间可触动其思考、融合的有特殊意义的媒介。叶文福与李建春这两位年龄相距近三十年的诗人的阅读形成迥然不同的诗集看点,搁在本书首尾,意味自生。
封底勒口处有小字两行:责任编辑:沉河/封面设计:陈亚男。诗人沉河主持的诗歌编辑出版工作室,已是当今诗歌界一个颇有份量的存在。
叶文福、周春泉、李建春、沉河,这样的阵容出现在同一本诗集之中,不知是否略嫌奢华。这是将被时光收藏的有意思的事情。
标签:
鄱阳湖渔舟唱晚摩梭人武昌鱼八百里洞庭杂谈 |
轻轻地,慢慢地靠近
——初会江夏梁子湖
胡翔
且慢,请将城市扩张的步履放慢,请将幽静留给这泓浩渺的碧水,在这个喧哗得尘土飞扬,建设得如火如荼的年代,我们栖居的城市太需这样浩浩荡荡的幽清的鉴月映日的万顷琼波了……
这么多年来,这湖是湖,这水是水,它是湖中的隐者,水中的真人。白云悠悠,星移斗换,沧海桑田,和它一起从地质运动中走来,从陨石碰撞中降临于这个世界的同伴经历了那少显赫光荣悲哀耻辱污染伤害啊——八百里洞庭,气蒸云梦,忧乐千古,现在,岳阳楼如历史的守望者,却止不住洞庭湖日益萎缩的肺叶,却要面对因工业污水的的排放而严重超标的磷、氮;让少年王勃高吟“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的如海一样辽阔的鄱阳湖啊,苏东坡如果今夜再乘小舟,攀上石钟山,是否可听见江与湖合心的问答,如今,鄱阳湖修复性治理方略已严峻地堵在那里傍水而居的人们的胸口……如芦苇一样环绕洪湖的围网不得不代价惨重地收去,磨山下东湖泛滥的水华让专家们伤透了脑筋……
这么多年以来,这湖是湖,这水是水,它是湖中的隐者,水中的真人。它隐匿在时间之外,北咀南咀,为凤为龙,恪守水的古典原典样态,表里澄澈,专家称,它是国中唯一的保持二类水质的淡水湖,是的,这是多么稀缺的唯一啊!这个唯一是我们拥有了今日最大的城中湖东湖的同时,还拥有这个唯一的一湖“原水”的城市的福份。
且慢,我们是在四月的春光里轻轻地慢慢地靠近这泓浩淼的碧水的。阳光在湖面上慢慢炖出空气的真味,这是真正区别于城市或者游人如织的滇池或者太湖、巢湖、洪泽湖甚至是摩梭人的沪沽湖的清洌洌、野扑扑的空气,你可以嗅到丝丝如自由的野蜂酿出的甜而不腻的本味。山在远处,怕惊扰了这湖幽梦,安静地站成青螺数颗,其中有名龙泉山者,一位朱明的王爷长眠在这方好风水里;树如眼眉,眉笔不著,本本色色,蓬蓬翠翠,竖立于水湄——在清幽的深处,据称有古窑成群,那是这湖真水某个年代涵养的水与土结合的玩泥巴的孩子……舟行于这样的湖面,心便如脱了绳线的透明珠球滑过明镜似的湖表,了无挂碍。此时与心同嬉的是水底深处的鳞族鱼类,徜徉于这样清爽水体的生命,是多么纯粹的水之精灵,游向樊口游向长江的武昌鱼,千百年来就是翔游于我们文化层累中活灵活现的活的符号。我明白了此处的藠头为何如此晶莹脆嫩,甜酸适口,呼吸了这里的空气,聆听了澄明幽奥的满湖话语,和与之相依相存的这块土地,我们就可悟到,这晶莹如玉的一粒一粒藠头,原来是这湖中的隐者,水中的真人炼就的自然仙丹……
且慢,请将城市扩张的步履放慢,面对这泓碧水,我们走近的步履要轻,要慢,要心存敬畏,虽然靠近或许是共存,走近或许也是相悦,但我们必须明白——这是我们地城市唯一优质的水体,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硕果仅存的大隐于市的湖——莫要粗率地惊醒它的千年好梦。
标签:
江夏古驿道《定军山》文化墙樯帆杂谈 |
古驿道文化墙
●胡翔
武汉江夏有街名古驿道,古驿道旁筑白底粉墙千余米,冠以绿琉璃瓦,倏然立于闹市,仿佛一景观。墙壁之上图文别出心裁,有江夏名伶谭鑫培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所拍摄的京剧《定军山》片段剧照悬于上,弥足珍贵,为中国第一部无声黑白电影图像;有梁子湖风光摄影配以隽永小诗者;有倡导城市文明言简意赅警句者……熙熙攘攘街衢有墙如此,真如红尘滚滚中而忽闻霓裳羽衣曲,令人心神为之一爽。江夏作协主席、诗人熊明泽先生介绍,文化墙是此地“城管革命”行动中意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彰显城市人文品格内涵、精心打造的公益之墙。
时间的航道游来的樯帆
抵于龙泉山下的古驿道旁
锚定位在城市的内心
目光集束绽放,与樯帆交响
百年前的唱腔寻到回音之壁
唱做念打也与柴米油盐接壤
一段联语数叶蕙兰几行诗
爬进墙头介入庸常植入视网膜上
哦,分割空间制造距离的墙壁
有时竟是敲开心扉的月下高僧
与我们比肩站立,彼此对望
时间的航道游来的樯帆
抵达熙攘横流之上
古驿道上的古风绝尘而去了
墙,昭示城市某种理想
标签:
缅怀象形文字曾素英胡翔芭蕉文化 |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我朗诵了《缅怀》,并与美国诗人鲍勃帕里曼一起朗诵了他的作品《中国》)
Recalling by Hu Xiang
tr. by Zeng Suying read by Charles
Bernstein
After the tide
The small crabs were on the rock, bathed in the sun
Forming the shape of pictograph
At sunset
Swarms of dragonflies imitated the wind
And came to the sea-visitors’ vision
It rained a whole day and a whole
night
The plantain fought against the storm violently
The sleepless nestled together by
the sea
If Looked out with wide eyes
They seemed to be the lighthouse of love at this
era
缅 怀
胡翔(曾素英译)
潮水退后
小螃蟹们在岩石上晒太阳
排成油亮的象形文字
夕阳来了
成群的蜻蜓模仿风的样子
开放在看海人的视域
雨在这天穿透了夜
芭蕉与狂风抗衡
未眠者在海边依偎
睁开眼睛张望
像这个年代爱情的灯塔
标签:
陈冰襄河饥渴深渊长篇小说王建琳文化 |
天凉好个秋
胡翔
日前参加湖北省长篇小说扶持计划申报选题初评会,评委们都颇有感触。没想到在长篇小说创作领域这一块,写家们的热情竟如此之高,报名参评的作品多达二百余部,真如过江之鲫,蔚为大观。
你能说文学边缘式微了么?
碰巧的是,本期三位作家,就有二位是这次扶持计划的申报者:王建琳、陈冰。
王建琳在农村题材创作方面贡献了她无比的真诚和执著,作家“火红的青春”时代呼吸的是那个年代最淳真的乡野气息,现在,映照她写作视野的是她心中那盏永远的“小马灯”。她的文字是我们观照汉水襄河农村流变的标本,这种标本的采撷者与之形成的有趣的互文关系,可发人深思。我们可在这些文字之外,找到中国田野和生活其中的耕者们的命运纹理。
陈冰的创作笔意饱满,摹写逼真仔细,她给我们描绘的是工业城区大企业中普通人物的情感纠结、生存挤压图景,只有实在地与他们一起喜怒哀乐过的写作者,才有这样回过头来的悲天悯人式的书写,值得称道的,是她这部作品中对女性的刻画,很见功夫。
《饥渴深渊》是青年作家楚姜贡献给我们的一部青春情感大写真。我们在她迷散跳跃的文字中,可听见那些都市灯光幻影中灵魂的幽歌,这是仿佛游离于一个个鲜活美丽胴体的生命吟唱,不见矫滥之情,直指生活本相。
编辑完这期秋季号,正值重阳刚过,秋风渐起秋意见浓,不觉间竟想起词豪辛弃疾的一句词:“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那可真是为文者一层境界之言啊!
此文为《长江文艺·长篇小说》2010秋季号刊首语
标签:
博客五周年 |
本博文章篇篇都是总结,今天就不总结了。
轻松的周日!
坚持写下去。
标签:
80后特种兵作家主流文学刘敏文化 |
夏木阴阴正可人
· 胡翔
悬挂门上的菖蒲、艾叶渐渐褪去青涩,那一声一声召唤屈子大夫,回荡在峡江的秭归乡音也随龙舟散去。今年的仲夏从地球的南边,从世界杯的绿茵场上,从呜呜祖啦声中来到我们身旁,动人心弦。
空气中散发着生命角力情感震颤的汗水与泪水交织的气息。
《最后的春天》是本刊今年夏天的一个重要收获。在被娱乐被接受各种轻浅花哨图文的时下,展读作家海苹的这部真诚厚实之作,随着她回到二十年前那片雪原荒漠上的漂流场域,作一次纵深饱满的阅读,真是既让人心动不已又教人掩卷长思的事情。作家以“最后”两字定格她的那个人生“春天”,流露出多少眷恋、怀想、失落、怅惘之情!有生命纵浪大化的大经历,有灵肉搏斗生死对决人格拷问的历练,方有此等撼人心魄的大制作。60年代生人海苹给我们讲述了一段20年前的往事,70年代出生的军人裴指海则以他的《特种兵轶事》将我们带入特种兵那个颇具神秘色彩的特殊世界。注意,这是一部真正的军人写真正的特种兵生活的质地纯正的作品。这种几近原生态的写作,可感可触,无隔靴搔痒之弊,有作者的真体验,结结实实,弥足珍贵。作家方方在湖北省第八届签约作家的一次会上,听了刘敏发言后,感慨道,这不像是80后小孩说的话。意思是说刘敏发的言很成熟啦。是的,作为80后作家的刘敏,她确实是从网络写作开始,在键盘上一字一字敲出自己的心声,一部一部堆出长篇小说,一步一步走向主流文学,逐渐成熟起来的文坛新秀。《求职记》证明了刘敏非同凡响的驾驭生活或者文字的能力,她的作品是正在发生的都市生活在青春风景线上的投射,那里有年轻的苦恼,生存的挤压,爱情的故事。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秦观的这句话正好说出了我们编辑完这期杂志的心情。春去夏复来,红瘦绿肥,那些诸如本期的可看好读的作品,在编辑人眼中真是夏天里的绿树浓荫,让人神清气爽。
此时,挥之不去的还是南非赛场上的呜呜祖啦的嗡嗡之声,世界杯的帷幕还未落下,生活还在继续。
此文为《长江文艺·长篇小说》2010夏季号刊首语
标签:
转载 |
《残迹:有关玉树的一些长短句》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鲁迅
0,
我与你如此相像
这是春天,寒冷的光直入青海以南
美丽的玉树大地
哭泣与祈祷
一把刀子在内心镶刻了一段尘封的历史
没有具体的纪念
歌声终止
大地如盘沙。
1,
马匹丢下了绳索
少女啼哭的心脏,止息于
一个黎明后的早晨
狂风大地,曙光的出现
使一天六瓣雪花
默默无语。有关神祗的传言近乎停止
大地无法洗净
自己的罪恶。
让天堂在
一瞬间成为人们忙于散步和驻足的
地方。
2,
诸多红衣僧人
喊出废墟下一位同胞的名字
其中那位咳嗽的,一刹那,昏倒在地
不愿醒来。
这种景象使人生暗淡
尤其破门而入的灾祸行进时
生命脆弱,无助
甚至绝望……
3,
四月的早晨
大地步入歧途,血腥的太阳
姗姗来迟
顺流而下的三条江河结成冰
无数超度的
在河的光芒中打滑
难以前行——
罪恶的面具
早已裸露在外
一群人清晰地听见,宗教的吹鸣
覆盖半个地球
我的眼神,此刻醉意沉沉
将要在阴影中
虚构:断裂的高原终止了它的超度
这是你捧起了灰烬
其实是捧起无数同胞的
身子和精神。
我的抒情如此突然
我怀疑这秘诀
怀疑一种哭声和诵念半途而废
找不到来源。
4,
亲人的眼神
围绕着整个整个轮回
春天灭亡在即,让我
难以克制情绪;
如果不能梦想,不能
前仆后继
我想,我领取的一份敬意
来自藏传佛教。
5,
“爷爷奶奶走了
爸爸妈妈走了
哥哥弟弟走了
姐姐妹妹走了”
我的复苏有何意义?
6,
面目模糊的神灵
正在抚慰瓦砾当中的尸体
也许,这是一场救赎的念想
使家园再次成为
孩子眼中的美。
7,
嘉那玛尼堆积成山
行人走在一侧
往往会说:“奇迹的剩余,
疼,还是不疼?”
大地从左摇晃到右
不见我的亲人
8,
真的,消失了。
9,
惟愿儿女成长
惟愿家园修复
惟愿超度亡灵
惟愿常驻人间
惟愿默念经文
惟愿喊出:
世界平安!
雪域大地更加平安!
10,
“还我同胞命来!”
“大地的罪恶不可饶恕!”
11,
人心坍塌。祝颂与感恩中
不见歌唱的人儿
目击这一切与恶魔作舞的
同胞,只剩下夜色
只剩下逐散而逃的一地亡灵
将喂养阴沉的天空
12,
然后死了
其实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她神情恍惚
听取孩子的梦话
出去打奶
与头顶飞旋的众鸟对话
走出羊圈
哼出美丽的歌谣
怀想一段不为人知的
秘密
等发现尸体的时候
笑容面目
可想而知,这是对死亡的
一声举礼,或
悲痛的嘲笑。
13,
印象中:大地
总不会错失良机
唐山亦是
汶川亦是
玉树亦是
一个人死了,无数人死了
请到此为止吧!
14,
废墟中喊叫的你
是否听见了?
那是灯火失色
那是人类失言
那多像是毒死自己
留下尸体
看守今生
那是埋人的井
侩子手的心!
15,
腐烂的衣袖。经卷中的极乐世界。嘹亮的歌喉。
半袋糌粑。父母。一心痛楚。佛龛前的上师像。
16,
西羌之地
格桑花开
生下儿女
高歌而起
17,
玉树美,美里藏着
大鹰,翅膀上刻有万众诵念的咒语
当身体卸下
一座雪山,发现:
四月的天空
怀抱死亡的儿子
——玩弄玉树。我又发现:
天地如蛇
卷起尘土。
大嘴,大开大合
血迹斑斑。
18,
妈妈在救灾病房生下
黎明和你
如果太阳出来了,我们将
荒凉无端的心灵
指给它看——这是婴儿
这是断气的母亲。
如果你长大了
会感到夜以继日的心跳
无助于记忆
这是真理
并不是一种秘密的罪恶。
19,
山崩地裂
只有你更接近十万神明
因为你,临危前
打坐想到的
是你伟大的上师。
20,
“女儿抱紧了你不放
你不想女儿受疼痛”
脸颊上悄落一滴泪
泪珠上闪现以上质感的画面
今天,你们是幸福的
不幸中的万幸!
21,
红尘有你
难以忘怀!
2010-4-18于清晨,甘南。
标签:
嫩蕊险象刊首语签约作家夏凯京城文化 |
嫩蕊商量细细开
胡翔
“春风报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
《长江文艺·长篇小说》2010年春季号报告:本期刊发的三部长篇小说皆出自三位文坛新人之手,三部作品均是原创的原汁原味的处女作——这是挟着春雷漫过惊蛰的破土新绿,是乘着新春的暖风开放在我们视野上的新蕾嫩蕊——这或许是读者诸君真正的一次“原生态”本色阅读盛宴。
客居京城的文坛宿将陈松叶郑重其事地将70后美女作家宋华的《情爱赌局》推荐到本刊,发稿之前,专程从北京赶到武汉,就小说的一些技术性问题与编者切磋。宋华用笔大胆、自然,她呈现给大家的京城未婚女子乔麦是肉色、放纵的,经过编辑删减后的性描写,直截展示了当下都市人迷茫的情感世界一角,读来让人唏嘘不已。我省签约作家汪忠杰是本埠某大学的社会学教授,看完她的《险象》后,我问她怎么把保险业界的故事写得这么活灵活现,作者告诉我,她夫君正是从事保险业的高层经理,身边亲戚朋友也有一大堆在做此行业,她本人近期研究的社会学课题也涉及此领域——于是便有了这部《险象》。展读这部特别的职场小说,相信你会有出乎意料的收获。夏凯是一名年轻警官,是从湘西走出来的警界才俊,《出息》是淳朴忧伤的乡土书写,寄寓了作者夏凯的少年梦幻、亲情追思和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小说展现的浓郁的湘西南风情,可以让人骋怀遐思。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这是对自然生态的描写,也是文学生态园春天的写照。60年来一贯秉持推举文学新人新作的《长江文艺》,在她的老蚌新珠般的《长江文艺·长篇小说》,不吝用整整一期版面一次性推出三位新人的长篇新作,既是一种气度雅量的体现,也是呼唤文学新人文学春天的切实行动。
------此文为《长江文艺·长篇小说》2010年春季号刊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