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2022-02-20 08:28)
标签:

儒学

文化

历史

杂谈

分类: 儒学维新

儒家学派非常重视学习:《大学》的“格物致知”,讲的是“学”;《易传》的“进德修业”,讲的是“学”;《中庸》的“尊德性而道问学”,讲的还是“学”。在“学”的同时,儒家还格外强调“问”的作用,主张与人交流,博采众家之长。学问一起,格物致知,学识经验必定突飞猛进,而人骄傲的一面也就会随之出现,也就是狂了。

因此,孔子在《论语》中格外强调“内省”和“崇礼”的重要性,即对内自我反省,对外约于礼数,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最终做到克己复礼、谦而有度。

正如《谦》卦所言: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又见飞刀 作

(2021-09-30 02:41)
标签:

儒学

文化

历史

杂谈

分类: 儒学维新

中庸,是儒家最具标志性的思想之一,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讲求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追求“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境界,其最高者即为“天人合一”。

如果用易学去理解中庸,不难发现:“中”实质上是事物在变化中所保持的内在不变,是其存在的基础;“和”则是为了保持不变所进行的适宜变化,是其存在的手段。“中和”之道,普遍存在于一切世事之中,大致环宇、小至毫颠,为事物存在所必须(致广大而尽精微),原理简明纯粹,看起来却又寻常无奇,体现为“庸”态(极高明而道中庸)。

儒学所倡导的中道思想,包容而不盲从,进取而不偏激,在平实自然之中,蕴含着保存自我、变中求进的经世之学。

又见飞刀 作

(2021-08-16 18:47)
标签:

军事

历史

文化

杂谈

分类: 飞刀谈兵法

坎尼战役是两翼合围的经典范例。在对阵罗马军队时,迦太基的汉尼拔将最不可靠的两万五千名高卢新兵置于中军,并混以八千名久经沙场的西班牙重装兵。而其中军并不是一条直线,乃是由中央突起的弓形阵,以诱敌击之。而精锐骑兵则置于两翼,以作包抄之用。在战事开始时,迦太基的中军不敌罗马中军的优势兵力而向后撤。但罗马人在不久后便堕入了一个巨大的凹字中心里,而迦太基的中央步兵与两翼的骑兵则由中间进逼,结果合围了罗马军。罗马军无处可撤,结果被迦太基军分割,逐个击破。最终迦太基全歼罗马军团。

后世,曼施坦因的哈尔科夫会战即是利用两翼合围的原理,退中设伏,装甲穿插合围,战胜了苏联军队。

这一战术的关键在于:在兵力不占绝对优势时,静态的两翼合围很难实现,往往要在双方的相对运动中完成,这就必须将己方中路的适度退却和两翼的快速突破紧密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实

(2021-07-04 17:53)
标签:

军事

历史

文化

杂谈

分类: 飞刀谈兵法

留克特拉战役是侧翼包围的经典范例。在对阵斯巴达时,底比斯的伊帕米农达将全军布成斜形方阵,其阵型的左翼厚达50列,包括最精锐的“圣队”,而中线和右翼厚度仅仅为4-8行。为了避免己方右翼被对方左翼提前击溃,伊帕密浓达下令,在开战之初如果敌军成水平队形前进,己方右翼还要向后退却,避免与对方的阵线发生接触。凭借着圣队凶猛的突击能力和底比斯左翼的巨大人数优势,斯巴达右翼几乎在接战的一瞬间就崩溃。最终底比斯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后世,腓特烈大帝的洛伊滕会战即是应用侧翼包围的原理,以少胜多,战胜了奥地利军队。

这一战术的关键在于:秘密集结,形成兵力的不对称分布,先发致人,以优势兵力迅速摧毁对手一翼,再横扫整条战线。

又见飞刀 作

(2021-05-29 19:29)
标签:

军事

历史

文化

杂谈

分类: 飞刀谈兵法

掎角之势,是指分兵两处(或多处)、彼此支撑的局面,也是军事上非常常用的布局之一。

该手段可以避免对手一次性形成合围,迫使己方全部兵力陷入内线被动,从而保持己方部分外线作战的战术选择。其关键在于:分兵之间的有力呼应与支撑,在一翼受制时,另一翼形成有效的外线作战,或突袭对手指挥系统,如巨鹿之战;或穿插敌后、绝其粮道,如街亭之战。此类行动务必切中要害,果敢迅速,避免受制于人,否则会陷入被对手围点打援的窘境。

又见飞刀 作

(2021-04-20 05:53)
标签:

军事

历史

文化

杂谈

分类: 飞刀谈兵法

世上没有必胜的策略,但好的策略中必须包含“可胜之机”(胜机),也就是策略的核心特点与预期决胜点的所在。孙子的“可胜”在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具有胜机”的意思。

如果主观因素在胜机中起决定作用,那么策略的实现受偶然性和环境影响较小,因而相对把握也就越大。不包含胜机的策略,毫无预期可言,不配称为策略。

又见飞刀 作

(2021-03-30 05:11)
标签:

军事

历史

文化

杂谈

分类: 飞刀谈兵法

战术风格来源于将领所统帅军队的物质基础。

曹操善于正兵列阵拒敌、奇兵择机突破,这是由于其起兵后兵力较为充足,且具有精锐的骑兵虎豹骑。诸葛亮善于设伏邀击、围点打援,这也是在兵力较弱、缺少骑兵情况下的最佳选择。

实战中,要善于总结对敌经验,不断地丰富自身的武器装备和攻防手段,再加以演绎和训练,这样才能使战法层出不穷,战术常用常新。

切记不可刻意求新,使自身思维落入脱离实际的逻辑假设之中。

又见飞刀 作

(2021-03-15 19:33)
标签:

军事

历史

文化

杂谈

分类: 飞刀谈兵法

进攻与防御是战役的两种最基本形式。

进攻往往体现出向心性的特点,防御往往体现出离心性的特点。

此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第一,向心性进攻行为火力密集,随着进程的发展,打击力越来越密集;而离心性防御行为火力分散,随着进程的发展,打击力越来越稀疏。第二,向心性进攻行动对打击点的选择余地大、灵活性强;而离心性防御行动对打击点的选择余地要大打折扣。第三,向心性进攻行动有利于切断对手的补给,更适合现代战争强补给、高消耗的实际。

又见飞刀 作

(2021-03-02 05:37)
标签:

军事

历史

文化

杂谈

分类: 飞刀谈兵法

突袭是一种常用且行之有效的作战方式,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如运用得当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孙子对此也倍加推崇,有过“夫王霸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的论断。

翻阅典籍,突袭战的成功战例比比皆是,但概括起来均具有三大特点。其一,“快”,即运动迅捷,兵贵神速是用兵征战的通则,尤其是在军队去国远斗,奔袭他国之时显得尤为重要(“速胜”);其二,“狠”,攻敌要害,突袭战往往不宜与敌人全线交战,更不可形成拼实力、拼消耗的局面,应尽量减少与对手不必要的接触,速战速决,攻击对手的要害之处,进而左右整个战局;进准的打击必须以前期有效的演析策算作为基础(“知胜”与“谋胜”)。其三,“秘”,即隐秘突然,隐秘和突然这两个命题实际上是一体的,二者相得益彰,如利用好这对辩证关系,形成一过性的信息不对称,便可对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致使其心生恐慌,斗志瓦解。

 

(2021-02-09 06:46)
标签:

历史

文化

杂谈

军事

分类: 飞刀谈兵法
自古以来,任何军政斗争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区间、地域范围内进行的,一切成功谋略的发挥作用归根到底都有赖于施谋者自身兵力的集中或者对方兵力的分散。作为博弈的双方,既可以通过伐谋、伐交的策略对军事行动进行补充,增强自身的作战态势,又可以通过设伏邀击、冲虚动敌等战术造成对方兵力的分散,同时集中自身的优势兵力,形成局部的以多打少、以强打弱(“称胜”)。
然而,当决策者站在战略高度上分析问题时就会发现:作为博弈的参与者,特别是多元博弈的参与者,即使是优势的一方,对于全局来讲,自身力量也是有限的,实力再强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毕竟也是一个定数。因此,由于自身力量的局限性,决策者总觉得有些力不从心,面对种种博弈,不可能面面俱到,常常需要做取舍之抉择,而抉择的标准在于:选取重大的,放弃微小的;选取决定性的,放弃从属性的;选择深远性的,放弃暂时性的,旨在着眼于大局的把控,使得自身的力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