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加莱猜想风波”的年终盘点
据新华社12月21日报道,“美国《科学》杂志21日公布了该刊评选出的2006年度十大科学进展,其中科学家证明庞加莱猜想被列为头号科学进展。”
新华社的报道又说,“被称为数学隐士的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在证明庞加莱猜想过程中发挥了
答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记者问
违反了学术规范
青年周末(以下简称“青周”):你对于围绕庞加莱猜想的一系列事件提出质疑,具体质疑它哪几点?
丁伟岳:(以下简称“丁”):我的看法大概有几点。
首先,像庞加莱猜想这样严肃的科学问题应当在学术界内部进行讨论或辩论,而不应当求助媒体或任何外界力量来对学术界施加影响。因此,丘成桐教授6月3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实际上违反了一种学术规范。
其次,这篇发表于2006年6月,由丘成桐主编的《亚洲数学》杂志上的文章,当时只在网上公布了题目和摘要。直到7月底,文章全文才在该杂志网页上公布。在绝大多数的数学家没有看到这篇文章
,无法判断这一工作是否含有对庞加莱猜想的实质性贡献的情况下,就通过新闻发布会来宣布这篇文章是“封顶之作”,
为什么要提出百分比的问题?
有的网友不明白我为什么对“30%”这个问题这么关心,有些人认为这是借题发挥来攻击丘成桐。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做一个回答。
我认为“百分比”问题之所以重要,首先是因为这种说法已经损害了我们的国际形象。《纽约客》的长篇文章首先报道了这种说法:
“到了2006年6月初,丘成桐开始公开宣扬曹和朱的证明
“庞加莱的困惑”一文上网以后,反响之热烈出乎我的意料。这也使我感到有责任仔细检查这篇文章,特别是我引证的新闻资料,以免因我的检索不全而有疏漏。我的文章中说“第一次把这种说法公之于众的是《新京报》。在《新京报》6月5日的一篇报道中这样说,“据数学家杨乐介绍,如果按百分之百
划分,美国数学家汉密尔顿的贡献在50
很高兴有机会通过博客的形式同网友们交流。开这个博客当然不是'为了攻击一下丘';各种大家关心的问题,如果我觉得有必要表示意见,都会和大家交流。而且,我不认为与丘成桐教授有不同意见,根据事实提出我的批评,就是一种'攻击'。
不同意见的交锋,辩论,其实是好的。辨,就是要辨明是非;论,就是要有论点和论据。通过辩论达到共识,达到多数人的团结,那就好了。这是一个理性的过程。但是,辱骂和人身攻击完全是非理性的,只有讲不出道理来才会需要这种低下的手段。
对于'以正视听'网友的指教十分感谢。由于曹怀东和朱熹平的论文只公布了一个月多一点,我还没来得及仔细研读。相信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佩雷尔曼的原话是说,'It
is not clear to me what new contribution did they
make'('我不清楚他们做了什么新的贡献');并没有讲他们的证明的细节是一样的。我想佩雷尔曼讲的'贡献'是指大的方面,而不是细节。我看不出这同你的观点有什么矛盾。
有的网友以为我有意贬低曹怀东和朱熹平的工作,可能
庞加莱的困惑
6月3日,新华网发布了一条惊人的消息 ---- 百年数学难题被破解
中国科学家“最后封顶”。[2]
消息说,“哈佛大学教授、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3日在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研究中心宣布,在美、俄等国科学家的工作基础上,中山大学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数学家、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曹怀东已经彻底证明了这一猜想。”
使我惊讶的是,丘成桐教授是几何分析公认的世界级权威,他不会不知道当时国际上许多数学家认为:俄国数学家佩雷尔曼已经解决了庞加莱猜想。他的宣布似乎是在与众多的同行背道而驰。
此后国内媒体的欢呼和层出不穷的宣传报道已不用我在此回顾了,因为大家还历历在目。
国外媒体的报道则迟了许多,而且显然同国内媒体大相径庭。7月21日,华尔街日报发表署名文章说,数学界普遍认为著名的庞加莱猜想已经被俄国数学家
Grigori
Perelman所证明。其中最为令人吃惊的是引用了美国著名数学家Milnor的话,把《亚洲数学
我已经在新浪BLOG安家了,欢迎你时常过来做客,大家多多交流哦。我会把一些新鲜有趣的东西记录下来一块与你分享。也希望你记住我的BLOG地址,你可以把她添加到你的收藏夹,也可以把她复制下来告诉你的朋友们。
:)
我的BLOG地址:
http://blog.sina.com.cn/u/1252717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