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于坚论新诗的出路诗学邓程文化 |
于坚评《论新诗的出路》
邓程的《新诗的出路》,是一本严肃的有作者自己独立思考和洞见的诗学著作。近年国内这方面人云亦云,言必“斯基说”,照抄西方理论、貌式玄奥,其实空洞无物者真是汗牛充栋。邓程令我眼睛一亮,尤其是他对传统诗学的梳理和重新解释,很受启发。
标签:
文化 |
| 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新诗 | ||
|
|
||
|
|
||
|
|
||
标签:
文化 |
我为什么提名伊沙为庸诗榜榜首
邓程
我不认识伊沙,对伊沙的为人也没什么成见。但选伊沙的《崆峒山小记》为庸诗榜榜首,是我提的名。
在我看来,伊沙不懂诗为何物,这是毫无疑问的。从他的成名作《车过黄河》始,到这首《崆峒山小记》终,产生的都是垃圾而已。《车过黄河》:
列车正经过黄河/我正在厕所小便/我知道这不该/我应该坐在窗前
标签:
文化 |
标签:
文化 |
2007年度庸诗榜
崆峒山小记(发表于《星星》2007年第2期)
标签:
校园 |
近 代以前,文学研究主要以两种方式进行,一为文献考订,一为诗文评点(像《文心雕龙》这样的著作不惟空前,而且绝后)。近代以后,从王国维先生开始,古代文 学研究才引进西方的研究方法,从而形成了考据、评点、西化研究三足鼎立的研究局面。到了上世纪50-60年代,西化的研究方式占据了绝对优势的地位,考据 还因其有现实的需要而若存若亡,评点式的研究则已退化成为“鉴赏”而可有可无了。论者甚至以康德不懂审美却写出了旷代美学巨著而为自己不懂审美辩护。
标签:
人文/历史 |
学问与黄色小说
我已经十几年没读过小说了。读的书成倍的增加,却仿佛与自己毫无关系。我以为是功利性的读书所致,没想到和时代相关。因为我生活在一个没有审美的行尸走肉的时代。这个时代,出版物数量空前增长,学者成倍增加,学问越发精致细腻,人人谈玄论道,满腹经纶。然而举目四顾,却是一片文化沙漠。
为什么?因为文学衰落了,没落了,粗鄙文化起来了。
《庄子》有一段话,讲了一个故事: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