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崔自默

《论语》

宋·张栻《南轩先生文集》卷十四

《洙泗言仁序》

昔者夫子讲道洙泗,示人以求仁之方。盖仁者天地之心,天地之心而存乎人,所谓仁也。人惟蔽于有己而不能以推,失其所以为人之道,故学必贵于求仁也。自孟子没,寥寥千有余载间,《论语》一书家藏人诵,而真知其旨归者何人哉?至本朝伊洛二程子始得其传,其论仁亦异乎秦汉以下诸儒之说矣,学者所当尽心也。某读程子之书,其间教门人取圣贤言仁处类聚以观而体认之,因裒《鲁论》所载,疏程子之说于下,而推以己见,题曰《洙泗言仁》,与同志者共讲焉。嗟乎!仁虽难言,然圣人教人求仁,具有本末,譬如饮食乃能知味,故先其难而后其获,所以为仁。而难莫难于克己也。学者要当立志尚友,讲论问辩于其所谓难者,勉而勿舍。及其久

《<论语>贯》之《释‘无施劳‘’》




“无施劳”,“施”(2.21)、“劳”(2.8)。

“施”通“弛”,弛、易、移、延。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伐,夸也。善,谓有能。施,亦张大之意。劳,谓有功,易曰‘劳而不伐’是也。或曰:劳,劳事也。劳事非己所欲,故亦不欲施之于人。亦通”;程子曰:“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又曰:“子路、颜渊、孔子之志,皆与物共者也,

《论语》“片言可以折狱”辨(一点局部资料)




“片言可以折狱,其由也与?”

何晏注:“孔曰:‘片犹偏也。听讼必须两辞以定是非,偏信一言以折狱者,唯子路可。’”

邢昺疏:“云‘听讼必须两辞以定是非’者,《周礼·秋官·大司寇职》云:‘以两造禁民讼,以两剂禁民狱。’……

(2023-11-03 12:11)
标签:

崔自默

墨斗

《长绳系日》墨斗

【《论语》9.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标签:

崔自默

梁晓声

作家梁晓声心系云南边疆孩子,在京会见文学采风少年
文、图/思健



        7月29日下午,作家梁晓声在位于北京海淀区的新东方阅读空间,与70名来自边疆云南的文学少年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心灵碰撞。
       梁晓声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就以《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等一系列作品轰动中国文坛,近年来,又以长篇小说《人世间》和《我和我的命》再创文坛奇迹。《人世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并改编为同名电视连续剧,在央视播出后家喻户晓,打动了亿万观众。
标签:

《论语》

崔自默

“回”,鲁迅若知道就不怕了
——《论语通义》文字基因一撇
 崔自默20230428



“邪”[yé、yá],《说文•邑部》:“邪,琅邪郡。从邑,牙声。”段注:“《九经字样》曰:‘郎邪,郡名。郎,良也。邪,道也。以地居邹鲁,人有善道,故为郡名,今经典玉旁作良者讹。’未知其说所出。古书绝无作郎者,且琅邪齐地,非邹鲁地。邪,古书用为衺正字,又用为辞助,如‘乾坤,其《易》之门邪’,‘乾坤,其《易》之缊邪’是也。”
 “思无邪”,思即情绪,愠、恨、悔、憾、悁、懥、愤、忿、怨、怒、恚、烦、恼,等等。
 “邪”[xié],同“衺”。《广韵》:“不正也。”《正韵》:“奸思也,佞也。”《集韵》:“通作斜。”
邪:倾(16.1)、偏(9.31)、僻、侧、仄、夭、奊、夨、回(2.9)、
标签:

《论语》

《论语通义》之文字基因法,溯源察索,大成思想可以审谛全息矣。浩如烟海,进退下午工作量而已



“继”,《说文》:“继,续也。” 
继:系、续、绍、缚、编、绩、谷(8.12)、连(18.8)、延、联、接、承、赓、踵、跟、添、加、增。
 《易•系辞》??继之者,善也。参“道人之善”(16.5)。
《中庸》善继人之志。
《孟子》为可继也。“”
《国语•郑语》:“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另参“和而不同”(13.23)。
*
 “续”[xù],同“赓”,通“绩”。《说文》:“续,连也。从纟,卖声。赓,古文续从庚、贝”。《尔雅》:“续,继也。”《尔雅》:“续,继也。”
续:续、继、绍、绵、绩、绪、结、系、赓、承、传、属、联、连、递、持、接、延、衍、添、加
(2023-03-03 19:02)
标签:

《论语》

崔自默

《论语通义》8.9

【8.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崔自默《孔子圣迹图》60/73


*

“民可使由之”:“民”,弟子、庶人、百姓。

“使”(1.5):令、命;“由”:循、用。

《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第六十

(2023-03-03 18:56)
标签:

《论语》

崔自默

《论语通义》8.9

【8.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民可使由之”:“民”,弟子、庶人、百姓。

“使”(1.5):令、命;“由”:循、用。

 

标签:

《论语》

张之洞《劝学篇·

【清·张之洞《劝学篇·序》:“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8.17),学不及,行有失;学之不及,在不好学、不谦虚。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5.15)。学之不及,在不博;行之有失,在无约。“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