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岫石
岫石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584
  • 关注人气:14,62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博文
标签:

英国

戴安娜王妃

心路

斯宾塞伯爵

真相

文化

分类: 电影频道

光鲜、荣耀和高贵的背后,是心的隔阂、冷漠、孤寂与伤害,而狗仔队的围猎,让绯闻、隐私满世界飞,而其实戴安娜也毕竟是个凡人,普通的女子,离婚后的她本来有选择生活和爱情的自由,却躲不过狗仔队的跟踪,最终香销玉殒。看着下面的视屏,让我想到《红楼梦》中元春,省亲中与父母的短暂团聚,道出了心底辛酸。戴安娜安息的地方真美啊,清澈的湖水,青青的草,及林间的鸟鸣……

 

 

 

 

    戴安娜:无论你身处何方,向我呼喊

 

    “她具有孩童般的热望去为别人做好事,那样她就可以从自我否定中得到解脱,在内心深处,戴安娜至始至终是一个非常缺乏安全感的人。”

“你在演讲中曾说,在她离开人世的时候,那是她个人生活中最开心的时候,为什么那样说?”

“三十多岁时,我觉得她到达了人生中的一个阶段,她找到了自己的声音,发现了自己的路。我们都会在三十多岁才会弄清人生的意义。而对她,在她刚刚开始自我觉醒并获得自由的阶段,就离开了。这正是悲剧所在。”

                                                      ------专访黛安娜王妃胞弟斯宾塞伯爵

(女王60周年庆典 )

串场:今天是女王登基六十周年的庆典,女王乘坐的船,正沿泰晤士河,沿河而上,刚刚经过这里。在经过这张照片的时候,她跟所有人都停顿了一下,因为好像没有什么,比这张三十五年前的照片,更让人意识到,岁月的流逝。而作为一个中国人,在那一瞬间,我本能的反应,是去看当时年轻的查尔斯王子身边,有没有一张熟悉的面孔。又立刻意识到,那是一九七七年,要到三年之后,戴安娜王妃才会嫁入王室,而此时此刻,她已经离开人世十五年了。在这艘船上,所有的王室人员,是如此的优雅、尊贵和完美。而戴安娜总是说,自己只是一个脑小如豆,其笨如牛的乡下姑娘,每次出席这样的重要公众场合,她甚至都得长时间的哭泣来克服自己的羞怯。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十五年之后,仍然让一个来自万里之外异国他乡的人,想起她时心头牵动,会试图从这张照片的空白处,去寻找她的存在。

解说:我们走过伦敦的大街小巷,去过她生前常去的儿童医院,她举行盛大婚礼的教堂,她婚后居住的宫殿,但是这些都没法回答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上拥有权力的人有很多,做公益慈善的也不在少数,但为什么是黛安娜给人以风中烛光般的深刻印象?

 

解说:我们去见了一个人,他和戴安娜一起长大;了解她内心深处的秘密,他也是在戴安娜的葬礼上,代表所有亲人,致辞的那个人。

 

葬礼致辞:不管社会地位多么显赫,多么光彩夺目,人们如何去颂扬。在内心深处,戴安娜至始至终是一个非常缺乏安全感的人。

 

(童年视频 )。

(林间小路,去奥索普)

解说:从伦敦向北,两个小时的车程,我来到奥索普庄园,这里是戴安娜年少时的家,也是她现在墓地的所在地。她的弟弟,查尔斯斯宾塞伯爵,现在还住在这里。

 

查:戴安娜去世后到葬礼之前的那一周,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把她安葬在这片庄园里的一个岛上。然后我询问家人,他们都同意了,觉得这里就是最适合她的安息之所。你一会儿就能见到,那是个非常美丽的地方,而且相对隐私,这样我就可以保护她。

柴:你要保护她?

查:是的,我希望她远离纷扰。

 

(闪回一组:离婚:偷拍:哭泣等等的影像。。。切到童年他和黛安娜玩耍的影像)

 

解说:作为家中最小的两个孩子,斯宾塞伯爵和姐姐戴安娜的关系最为密切。斯宾塞伯爵带着我在他庞大的庄园里看祖先十四世纪从中国带回的瓷器,即使现在他已成年,是这里的主人,但仍然可以感觉到他的那份小心翼翼。

(带着看)

这个房间太大,太吓人了,不适合玩耍。我们很紧张怕弄坏这里的摆设,总是很担心。

你很紧张

是的,这里有太多瓷器,而且我的祖父非常严厉。你一走进房间,你就会明白,你不能碰任何东西

解说:斯宾塞伯爵说,虽然现在他懂得尊重这里古老尊重的历史传统,小时候,他和黛安娜都觉得这里象一个老钟表店,压抑而沉闷。而姐姐戴安娜当年要忍受的,比他更多。

(童年影像)

解说:1962年,戴安娜的第一个生日聚会。家庭录象中的欢乐之下,有着微妙而复杂的气氛。

 

串场:斯宾塞家族在十五世纪的时候就已经是欧洲最富有的羊毛商人之一,在查理一世的时候,他们获得了伯爵称号,从此家族的成员开始出没于,教会、宫廷和政府。但是按照贵族的传统,只有男子才有机会去继承爵位和财产。所以在一九六一年,戴安娜出生的时候,她已经是家中的第三个女孩,她的父母因为太渴望要一个男孩,甚至都没来得及为她准备一个女孩的名字,一周之后,她才被命名戴安娜。所以在小的时候,戴安娜曾经对朋友说过,自己是一个让人失望的孩子。

 

解说:而比起令家人失望,更让戴安娜难受的是,因为母亲接连生下女孩儿,父母的婚姻出现了危机。戴安娜的母亲被送去诊所,检查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这让母亲羞愤,而黛安娜更将这一切归咎于自己。1964年,戴安娜3岁时,弟弟查尔斯出生,他是全家盼望的孩子,斯宾塞家族终于有了继承人。但黛安娜父母还是离婚了。

 

串场:戴安娜说,她永远忘记不了那一天,父亲把行李装进车内,母亲开着车。她能够听到车的引擎声发动,车轮在碎石路上碾过“吱嘎”作响的声音,母亲从庄园离开,渐行渐远,就在那一刻,离开了她的生活。。。。

 

采访: 母亲离开家的时候,我们都还很小。我几乎是姐姐带大的。几年前我曾遇到儿时的校长,她告诉我,我去上学的第一天,戴安娜在自己的教室里,一直心神不宁。然后校长对她说,要不然,你就去看看弟弟吧。当她回来的时候,她显得非常高兴和放松,她说弟弟没事。她得先确认了我还好,自己才能踏实,这真的很贴心。

柴:那时候她多大?

查:她大概六七岁,我四岁。

 

(空镜过渡)

串场: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最怕的就是黑暗,戴安娜和弟弟要求这个庄园当中每到晚上,不管是走廊的灯还是楼梯的灯,都必须亮着。戴安娜说,她可以听到弟弟的抽泣声,但她却没有勇气下床去安抚他。她只是在自己心爱的玩具一只绿色的河马的眼睛上涂上发光漆,这样的话,她可以就让这只河马在夜里醒着,来保护他们。

 

柴:黛安娜说过,她能跟被社会遗弃的人有心灵的联系,她为什么会这样说?

查:因为她感同身受。我记得一次圣诞节,庄园里的一个老工人留下来工作,因为他没有家人。他是个沉默的人,举止不太随和,看上去令人生畏。但戴安娜说,看,那个人孤身一人,一定很难过。于是她带着我,从我们的玩具中挑了几件,送给那个老工人,当圣诞礼物。

柴:那她这样做别人的反应是什么?

查:那个老人哭了起来。

 

(葬礼现场空镜)

斯宾塞伯爵(葬礼发言):她具有孩童般的热望去为别人做好事,那样她就可以从自我否定中得到解脱,在内心深处,戴安娜至始至终是一个非常缺乏安全感的人。

 

(隐黑)

 

黛安娜邻居:你知道以前她经常帮我们开门,她是那么一个好姑娘,非常非常温柔⋯

 

(旧住处探访)

解说:考勒赫恩街60号,位于伦敦西区。1979年,戴安娜收到了自己的成年礼物,一栋这里的三居室公寓,她立刻搬到了这里。30多年后,我们在这儿遇到她当年的邻居。

 

(和老头聊天):她非常快乐,容光焕发,每个人都爱她。。。。

柴:真的吗?

邻居:每个人都爱她

 

串场:十九岁的戴安娜搬到这栋公寓里,开始她人生中的第一段独立生活。从二楼往这边过去的四扇窗户都是她当年的房间,跟她同住的三个女孩儿曾经形容过,当年的戴安娜像一个勤劳的小母鸡,每天都戴着橡皮手套来拼命擦拭这些玻璃,白天的时候,她去当幼儿园老师,给别人当保姆。周末还要去兼职,给别人当清洁工,晚上,四个女孩要么就开车出去闲逛,然后喝一点酒,有的时候也做恶作剧,给朋友的汽车上用鸡蛋和面粉都糊上,第二天就会硬如水泥无法开出去。多年之后戴安娜回忆说,那是她人生中最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一段时光。

 

解说:也是在这所房子里,斯宾塞伯爵知道了姐姐的喜讯。

查:我记得黛安娜让我去她伦敦的公寓,她说有一些事情要告诉我,然后她给我看了她的订婚戒指。她非常非常快乐,跟她同住的三个女孩儿都乐疯了。我记得我回到学校,没告诉任何人。

柴:你姐姐让你不能告诉别人吗?

查:是的,她说这消息会在特定时候正式宣布,问我在此之前能否替她保密。我当然会,因为我是她弟弟。

柴:她跟你讲过她当时恋爱的感觉吗?

查:她应该说过吧,但当时我只是个十六岁的毛头小伙,不可能记得了。

柴:也许男孩来不及关心

查:这确实不是我那个年龄会在意的事儿。我只记得她当时难以形容的高兴,这才是最重要的。

 

(婚礼现场)

解说:1981年7月29日,伦敦城内所有教堂的钟声在上午9时一起敲响,沿途是上百万欢呼不已的民众,皇家骑兵仪仗队护送着王室的婚礼车队驶向教堂。英国广播电视公司用33种语言向世界转播了婚礼的盛况,全球7亿多观众沉浸在这童话般的场景中。

 

她穿着婚纱,戴着斯宾塞家族的头饰,看上去非常美。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我有一个那么美丽的姐姐。她当时其实有些头疼,因为她还不习惯戴皇冠。虽然如此,她还是非常高兴。

柴:你觉得她当时快乐是因为她将成为王妃还是她将拥有一个自己爱的人?

查:显然当时她身陷爱河,她就是一个年轻女孩儿,深深爱着另一个人。她幸福的表情让人难忘。

柴:那你当时作为弟弟全是祝福,就没有担心吗?

查:没有,没担心过。我完全没有担心。婚礼结束时,我在想,真好啊,她的日子将会平稳地持续下去。但,事与愿违。

 

解说:这场婚礼上有一个细节,意味深长,黛安娜在婚礼上,没有按照王室传统,说她服从丈夫。

 

(以世纪之吻的镜头结束)

 

(隐黑)

解说:肯辛顿宫,这里曾是戴安娜和查尔斯王子婚后的住所。现在,它的一部分被独立出来,向公众开放和展览。事隔多年,全世界都早已熟知他们婚姻中的问题、背叛与伤害。但真的来到这里,才能得知,这种隔阂,竟然那么具体和无所不在。

 

串场:在肯辛顿宫,黛安娜很喜欢的一个地方是厨房,有时候早上还会来到这,自己把黄油涂上面包,给仆人递上一片,还有时候,她会想下厨做点东西,但在门口,有一位资深的工作人员,说,门外是你的世界,门内是我们的世界,从此,黛安娜几乎再也没有踏进这里。

 

解说:从小渴望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黛安娜,越来越无奈地发现,这种疏离不仅存在于她跟仆人之间。

 

串场:在这个房间里展出的是黛安娜在1988 到1995年穿过的5件衣服。这些衣服在很长时间是她在王宫生活中几乎唯一的精神寄托,她曾经自嘲自己的笨拙,说在这样的王室生活里面,她几乎找不到话题跟人们聚谈,当别人去谈政治问题的时候,她甚至不知道澳大利亚的首都在哪,而当王室人员经常会用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法语相互之间交谈的时候,高中辍学的黛安娜,很多时候只能尴尬地坐在一旁,沉默,唯一让她有自信的,和有把握去做的事,就是去挑选这些精美的衣服。

 

解说:她对朋友说,她曾经一再尝试改变,而且用她最自信和最有把握的事,斯宾斯伯爵告诉过我们,黛安娜最喜爱的是跳舞,他曾无数次和仆人在乌顿厅的钥匙孔里偷看姐姐跳舞。

(在奥索普房间的介绍)

采访:她是一个非常热爱跳舞的人,她会在奥索普庄园的任何地方练舞。

柴:在你面前?

查:当然,任何人面前她都会,只要你经过大厅,就能看到她每时每刻都在练习。她很棒,是个很优秀的舞者。

这里是乌顿厅,在这里跳舞的时候会发出很美妙的回声,就像这样。

 

解说:1985年12月,又一个圣诞节,伦敦皇家歌剧院,原本只是作为嘉宾出席的戴安娜突然走上舞台,跳了一段芭蕾舞,作为送给丈夫查尔斯王子的圣诞礼物。这是以往王室成员绝不可能做的事。在观众们疯狂的鼓掌中,戴安娜向查尔斯王子所在的王室包厢屈膝行礼。而查尔斯当众并没有置词,日后含蓄地批评了这样做对一个王室成员来说太轻佻。查尔斯是剑桥大学的毕业生,自己连高中都没有毕业;丈夫闲暇最喜欢看书,而她自己则爱听被对方称为“垃圾”的流行音乐。他们相差13岁,品位、爱好、乐趣相差更远。后来全世界都知道了这场婚姻中发生的一切。

黛安娜:

 

我的婚姻里有三个人,太挤了不是吗?

 

解说:结婚14年后,1995年,黛安娜第一次在英国广播公司的采访中,向人们坦陈自己在婚姻中的感受:

 

我不喜欢自己,为自己承受不了这么多压力而感到羞愧。

 

我做的任何努力都没有人在意,没有人说做得不错,或做得还行。

 

是的,我伤害自己。我不能适应这些压力,我弄伤了我的手臂和腿。

 

解说:她原本希望通过这次访问来请求理解和同情,但这次采访与事后王子接受BBC访问谈及私人生活的内容,同时都引起了轩然大波,在1996年8月31日,她和查尔斯王子离婚。她曾经向一个好朋友说过:“当我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有过很多梦想,我希望有一个照顾我的丈夫,他就像我的父亲一样,鼓励我,照顾我,对我说做得好,或者还不够好,但我什么也没有得到。从现在开始,我属于自己,我要忠实于自己。。。。。”

 

(儿童医院)

解说:在奥蒙德街儿童医院,我发现了一个摆满儿童玩具的小教堂。这是戴安娜的主意。从1985年开始,她担任了这所医院的名誉主席,医院的工作人员对我们说:她会大清早来,特意避开媒体,只是为了和孩子们在一起玩耍。她受过磨难,所以可以理解受苦的人,她解救自己,得到成就感的方式是与这些人同在。她大力推广在全球范围内禁止地雷的运动,她特别关注严重疾病及相关领域,尤其是传统皇家关注范围之外的艾滋病和麻风病人。她是最早在公开场合与艾滋病人握手的名人之一。

 

柴:你曾经说过,黛安娜最伟大的天赋是她的直觉,这是指什么?

查:我记得有一次,一支大型交响乐团,为她在伦敦的某个慈善活动演出,演出结束后,除了表演者,所有观众都走了。戴安娜上台对他们致谢,那是了不起的一幕,她让周围的每个人都非常开心。在场的一百二十个大人,全都像得了玩具的小孩那样笑着。她就是这样,能非常从容地传达自己的爱,因为她拥有一种直觉,她知道别人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加一组)

 

解说:1997年8月29日,戴安娜在巴黎和新男友外出时受到狗仔队追逐,不幸发生车祸。四个小时后,她在医院去世,年仅36岁。斯宾塞伯爵在悼词中曾说,最讽刺的一点是,‘一个拥有古代狩猎女神名字的人(Diana),到头来却在当代被最多的人围捕。’

 

柴:为什么这么用这个词?

查:那些媒体都只想拿她来赚钱,会带来什么后果,它们并不关心。特别是她离开皇室之后,她受到的保护少了很多,情况就更糟了。好几次我和她一起坐在车里,被很多小车、摩托车追逐。所以围猎,这就是事实,非常恰当,非常准确。当我写悼词的时候,我一下就想到了这个词。

 

解说:斯宾塞伯爵希望能够保护离开人世的姐姐,他按照自己的梦境,为姐姐挖了一座人工湖,将她葬在湖心的岛上。

 

柴:你在演讲中曾说,在她离开人世的时候,那是她个人生活中最开心的时候,为什么要那样说?

采访:三十多岁时,我觉得她到达了人生中的一个阶段,她找到了自己的声音,发现了自己的那条路。我们都会在三十多岁才会弄清人生的意义。而对她,在她刚刚开始自我认识并获得自由的阶段,就离开了。这正是悲剧所在。

 

字幕:

戴妃去世后,白金汉宫成为悼念的花海

一周后,葬礼举行,时任英国首相的布莱尔对她的评价赢得了所有人的共鸣

人民的王妃

 

(去墓地的花草树木等等)

 

串场:去世之后,她就被安葬在湖中央的这样一个小岛上,绿树掩映,所有的媒体只能在这里止步,只有家人才可以登陆。戴安娜在这,获得她一生所渴求的安宁和庇护,不过每年七月一日她生日的时候,都会有很多人来到这来吊唁她,十五年来,人们没有忘记这位女士,为这个世界所做的一切付出。在湖的这一侧,纪念堂的背上,刻着戴安娜生前的一段话,她说,“帮助这个社会中最脆弱无助的人,是我最大的快乐,这是我生活的内容,也是命运的安排,无论你遭遇什么样的不幸,向我呼喊,无论我身处何处,我将向你飞奔而去。”

 

(各时期标志性的影像,曾经生活的印记,前面出现过的,戴安娜博物馆,肯辛顿宫,大教堂,儿童医院,以前的公寓……全部现在的影像,倒叙,童年的影像,最后是一张最经典的照片))

 

音乐:《she》 by elvis Costello (诺丁山片尾曲)

柴静博客

阅读    收藏 
(2012-07-01 09:28)
标签:

步摇

首饰

诗词

副笄六珈

文化

分类: 读书漫笔

                     漫谈“步摇”

 最初是在白居易《长恨歌》中读到“步摇”的,全句为:“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大概当初的读物后面没有注释,超码是没有有关“步摇”的解释,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于“金步摇”,便望文生意为走路的一种婀娜姿态,甚至将“步”与“摇”隔裂开来,至于为什么是“金步”,以为是南朝齐废帝萧宝卷与潘妃事,即萧宝卷令工匠把金锭压碾制成薄薄的金片,然后剪成朵朵莲花,以相等的距离贴在后宫地面上,让身著长裙的潘妃脚踏金莲花翩然起舞,谓“步步生莲花”,亦谓之“金步”。

 这当然是一种错误的理解,以后阅读面渐宽,“步摇”一词频现,知其为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汉代的步摇以金为凤,缀五彩玉珠以垂下,行步时随之动摇。元伊世珍《嫏花记》卷上引《采兰杂志》:“盖以银丝宛屈曲作花枝插髻后,随步辄摇,以增媌,故曰步摇。”宋玉《风赋》:“主人之女,垂珠步摇。”葛洪《西京杂记》载赵飞燕册封为皇后,其妹妹合德当时是昭仪,为表祝贺,送上了厚礼三十五件,其中有“同心七宝钗。黄金步摇。”唐末词人薛昭蕴《浣溪少》:“越女淘金春水上,步摇云鬓佩鸣珰。”从此诗看,在步摇也流行于民间。温庭筠《菩萨蛮》:“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和凝《临江仙》:“碧罗冠子稳犀簪,凤凰双飐步摇金。”在唐朝,步摇也仍以金为饰材。六朝人范靖妇有整首《咏步摇花》诗:“珠花萦翡翠,宝叶间金琼。剪荷不似制,为花如自生。低枝拂绣领,微步动瑶瑛。但今云鬓插,蛾眉本易成。”诗为后人展示了步摇的材质的考究和做工的精美,可见其离披纷垂,繁丽纤巧。

 步摇也有以玉饰件为主制成的。韩偓《浣溪沙》:“拢鬓新收玉步摇。”李贺《老夫采玉歌》:“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

 谢逸《蝶恋花》:“拥鬓步摇青玉碾。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颤。”谢词所写,足体现唐宋时期工匠技艺之精湛。

 步摇产生的年代,历史久远。《鄘风·君子偕老》曰:“君子偕老,副笄六珈。”据扬之水著《诗经名物新证》:副笄六珈,分别指三事:副,编发为髻;笄,固髻若钗簪;六珈,笄首之华饰。郑笺:“珈之言加也。副既笄而加饰,如今步摇上饰,古之制所有,未闻。”所谓“笄而加饰”,即在笄的端头插制一个刻镂精致的笄首。《续汉书·舆服志》言皇后谒庙服,“假结、步摇、簪珥,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华,熊、虎、赤羆、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诗》所谓‘副笄六珈’者。六兽应即有前代笄首上的装饰发展而来”。扬之水在《诗经名物新证》称,汉代步摇,迄今未能见到明确的实物,而从后世的《女史箴图》中可以看到步摇已非前代旧制,但仍在金枝枝头作出栖息的小鸟,犹存“副笄六珈”的遗意。

 通过以上的介绍,对于读者形象了解“步摇”这一古代女性首饰,会有很大的帮助。

阅读    收藏 
(2011-05-21 08:20)
标签:

美人

诗经

李白

红楼梦

芙蓉

夜宴

花见羞

文化

分类: 生活随笔

                      美人如花

http://s13/middle/48d2f2f0t9f0d5bbc6b6c&690&690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就觉得有点老套,人人熟悉的一个话题,似乎有点平淡,但细细的又一寻思,要真正玩味其中的意蕴,还是颇有些历史的文化的趣味的。

 将美人喻作花,始于何时,我没做过详细的研究,不过在读《诗经》的一些篇章时,有些发现,《郑风·有女同车》云:“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后面又说“颜如舜英”,不管“舜华、舜英”,它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木槿花,另外还有一个名,叫朝开暮落花。大家知道,《诗经》是距今有2500多年历史的作品,由此可知,将美人喻作花,其历史至少亦有2500年之久。

http://s4/middle/48d2f2f0t69026c669dd3&690&690

 而后,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将美人喻为花,已成俗成,什么“如花似玉”、“美貌如花”,“花颜”、“花翘”“花靥”,已了无新意。唐朝时,大诗人李白作清平调三首,虽亦以花喻人,则让人耳目为之一新,其词云: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这三首曲词,每首都以花喻杨贵妃之美。“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见云之缤纷想其衣裳之华丽,见花之鲜艳想美人之容貌照人。春风吹拂着栏杆,牡丹花还带着晶莹剔透的露珠,显得愈加娇艳动人。

 “一枝红艳露凝香”,妃子您像一枝红艳艳的牡丹花沾着露珠,还凝结着醉人的芳香。 “名花倾国两相欢”,“名花”指牡丹,“倾国”指杨贵妃,两者合起来,花容人面,牡丹花即是美人,美人即是牡丹花,将杨妃的美艳动人映衬的神韵皆出。这三首诗篇篇以花喻人,却不落俗套,给人新颖别致的感觉,当时即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亦在情理之中。

 人美到极致,而喻为花,似止此而已,但美到超过花之鲜艳,该如何作譬。据《新五代史·唐淑妃王氏传》:“淑妃王氏,邠州饼家子也,有美色,号‘花见羞’。”元龙辅《女红馀志》卷上记载了淑妃被称为“花羞见”的缘故:明宗同王淑妃看花,一花无风摇动,众叶翻然覆之。明宗笑曰:“此淑妃明秀,花见亦为之羞也。”自后宫中呼为花见羞,此为“闭月羞花”中“羞花”之典出。

 文学作品中,多是将美人比作花,相比将花比作美人而言,后者更觉新鲜。明朝文学家宋濂在《苏堤看桃花》时,就将桃花比作美人,且晨昏月夕各有韵致,读来饶有趣味:

 其一、在晓烟初破,霞彩影红,微露轻匀,风姿潇洒,若美人初起,娇怯新妆;其二、明月浮花,影笼香雾,色态嫣然,夜容芳润,若美人步月,丰致幽闲;其三、夕阳在山,红影花艳,酣春力倦,妩媚不胜,若美人微醉,风度羞涩;其四、细雨湿花,粉容细腻,鲜洁华滋,色更烟润,若美人浴罢,暖艳融酥;其五、高烧庭燎,把酒看花,瓣影红绡,争妍弄色,若美人晚妆,容冶波俏;其六、花事将阑,残红零落,辞条未脱,半落半望,兼之封家姨无情,高下陡作,使万点残红,或扑面撩人,或浮樽沾席,意恍萧骚,若美人病怯,铅华消减。

 宋濂不愧为散文大家,我们一般人看桃花,就是觉得桃花美,桃花鲜艳,但美在何处,艳在何处,怕是说不出,人家宋濂看桃花,却能别出心裁,言别人所不能言,将桃花的美和韵说给世人,如美人新妆、美人步月、美人微醉、美人浴罢、美人晚妆、美人残妆,想想也美的可以,可谓对花如对美人。

 无论美人如花还是花如美人,二者间的不解之缘由此可见,自来美人借花增色,花借美人添韵,于此明未清初文学家卫泳言道:“美人是花真身,花是美人小影。”可谓美人与花关系的绝妙之语。http://s15/middle/48d2f2f0x707f84760e2e&690&690

 而对这句妙语的诠释,在我有限的见识里,以《红楼梦》印象最得其灵犀。在曹雪芹的笔下,以女儿喻花,以花喻女儿,写花即写人,写人即写花,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如在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读者从《葬花吟》中可领略其神韵。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看似写花,实则写人,“红消香断”暗示着黛玉香消玉殒的悲剧命运。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

 黛玉见落花而伤心,不只是怜花,而是由花儿短暂的灿烂后凋零,想得自己亦不过如花一样,韶华易逝,生命不永,更兼自己寄人篱下孤苦无倚的景况,越发悲痛不已。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http://s2/middle/48d2f2f0t6642e7c12dc1&690&690

 这些诗句,句句双关,在曹雪芹的心中,花即美人小影,美人是花真身。正如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关于葬花事的批注:“埋香冢葬花乃诸艳归源。《葬花吟》又系诸艳一偈也。”这就是明白地告诉人们,诗中花之双关意,兼指大观园众女儿。

 再比如第六十三回群芳开夜宴为宝玉祝寿,玩抽花名签的游戏。宝钗掣出的签上画着一枝牡丹,题的字是“艳冠群芳”。探春的签上是一枝杏花,题的是“瑶池仙品”。李纨签上画着一枝老梅,题的字是“霜晓寒姿”。湘云掣的签上画着一枝海棠,题的是“香梦沉酣”。麝月掣出的签画的是荼縻花,题的字是“韶华盛极”。香菱签上是并蒂花,题的字是“联春绕瑞”。黛玉的签上画着是一枝芙蓉花,签名是“风露清愁”。袭人的花名签是“武陵别景”,上面画着是一枝桃花。这些签上的不同花,千百年来国人赋予了其不同的文化内涵,在小说中,亦大致和每位参与夜宴者的性格特点相合,联系签名及签上镌诗句的寓意,以及诗句的出处,对全诗的把握理解,即可对一些人物的命运结局有一个猜测。如根据花名签,读者知道芙蓉花代表林黛玉,签名题着“风露清愁”四字,这很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签上镌着的诗句“莫怨东风当自嗟”,出自宋代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诗:“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漂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通过《红楼梦》文本对林黛玉性格的了解,联系她的处境,以及这首诗的暗示,可知黛玉的悲剧命运。此外,读者亦可从宝玉写给晴雯的《芙蓉女儿诔》中,亦可知曹雪芹是把林黛玉比作芙蓉花的,因为“晴为http://s8/middle/48d2f2f0t6642b9433f87&690&690黛影,袭为钗副”。晴雯遭谗被逐含冤而死,晚上托梦予宝玉,说自己要做芙蓉花神去了,宝玉于是撰《芙蓉女儿诔》,以祭晴雯。这也正预示着林黛玉同样悲惨的命运结局,这也正是宝玉斟酌词句,对黛玉吟道“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黛玉忡然失色之故。缘此,芙蓉花是既是比拟晴雯,更是比拟林黛玉,因为在雪芹的心中,芙蓉花好比阆苑仙葩,如其诔中所云“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细细读来,曹雪芹花名签这一妙构,意趣横生,而意不只在表面,其蕴含的深意味之不尽,可谓匠心独运。

 

 在《红楼梦》中,将人喻花,或将花拟人,花人合一的艺术手法达到了完美的体现,熟悉《红楼梦》的读者对此是不会陌生的,我想这对读者品味“美人是花真身,花是美人小影”,无疑有着很大的裨益。

 

 

阅读    收藏 
标签:

且住楼

且住

钱钟书

惜春

红楼梦

文化

分类: 读书漫笔
                           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暮春三月,春光渐好。
无奈风日晴和的日子,总是间杂着黄埃来袭。常常是上午还明媚如水,下午就风起无情,漫起的尘埃,将春日妍盛的妆容弄残,风中落红成阵,内心便有一种隐隐的不安,叹“韶华胜极”,便是酴蘼花事了之暮春。
静坐室内,本来是想要写点文字的,以补多日之疏懒怠惰,却不知从何写起。闷坐无绪多时,看着书桌和床头散乱的书籍,想还是看看书吧,却也知该读哪一本。
拾起一本去年的刊物,随手翻阅,看到《钱钟书〈且住楼诗十首〉考释》,忽然间被触动了似的:钱先生也喜欢“且住”二字么?
有感于北方之春迟春短,受宋词之影响,前些日子我曾做文《春且住》,表示对春天的眷恋。
文章说“钱先生曾于1949年早春寄居在蒲园(在上海蒲石路即今长乐路上)某宅之三楼,自命之为“且住楼”,殆为暂且寄居之意。”这样解释,和我对“且住”的理解差距很大,虽则字面意思相同,情感却大不相同。熟悉宋词的人,对“且住”二字也许不会陌生的,辛弃疾有一首《摸鱼儿》的词,其前半阕云: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词中的“且住”表达了强烈的惜春、恋春之感,等于说,美丽的春天,你就暂且多驻留一些日子,不要那样匆匆的归去!
“且住楼”之意,为暂且寓居,也许并不乐意长久的住下来,盖当时时局不稳,“在‘南下与北上’(钱理群语)一片乱纷纷之际,钱钟书也面临‘去与留’的艰难选择。‘且住’一词,表露了他处于两难境地的内心矛盾和无奈。”
可以看出二者字面意思相同,皆有暂时先停下来之意,情感却颇为悬殊。但钱钟书先生以“且住楼”为自己的居所命名,则是传统文化薰染之下的僻好。
钱先生学贯中西,更是古典文学大家。他自述学诗经历云:“十九岁始学为韵语,好义山、仲则风华绮丽之体,为才子诗。”
如其《蒲园且住楼作》一首云:
夹衣寥落卧腾腾,差似深林不语僧。
捣麝拗莲情未尽,擘钗分镜事难凭。
槎通碧汉无多路,梦入红楼第几层。
已怯支风慵借月,小园高阁自销凝。
此诗评家说,精丽密致、包蕴深隽,颇具玉溪生风调,据此可见一斑。
关于“且住”或“住”,在诗词中使用的频率实在多,尤其是宋词中,除辛弃疾外,如张炎《高阳台》:“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黄庭坚的《清平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秦观《蝶恋花》:“持酒劝云云且住,凭君碍断春归路。”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从上面所举之宋词,句中“且住”或“住”无一例外地表达了一种心情,就是对春的依恋,希望春多驻留人间一些日子,深层的意蕴则是,由春光之短暂,联想到人生之韶华易逝,东风暗换华年。
《钱钟书〈且住楼诗十首〉考释》一文,主要是对诗的释义,重点并不在“且住”二字上,我则通过此文,对“且住”有了较深的理解。而且由“槎通碧汉无多路,梦入红楼第几层”,
想到了《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的故事,其中湘云作的《如梦令》咏柳絮词是:
岂是绣绒才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一篇文章,销释了我的无端愁闷。只是无情的东风又将归去,看落红成阵,春色将阑,不忍其匆匆归去吧,暗自吟道: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阅读    收藏 
标签:

诗配画

清明

人生

文化

分类: 风花雪月

 

http://s5/middle/48d2f2f0ta0238d9636b4&690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http://s3/middle/48d2f2f0ta0238af4d6c2&690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http://s1/middle/48d2f2f0ta0238f167290&690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http://s10/middle/48d2f2f0ta023919636c9&690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http://s9/middle/48d2f2f0ta02420fdb498&690

清 明
  【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http://s15/middle/48d2f2f0ta0247ce9fb6e&690

 

 http://s13/middle/48d2f2f0t9b3624a59aec&690

编辑制作:春风风人 资料:网络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