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烦的就是新闻审查,我写了两句关于最近灾害的话,审查也过了,我只不过又删掉了几个空格排了排版,审查又不过了.新浪的编辑不让我说话我就不说话,正好我还一直嫌新浪博客速度慢,以后我只开搜狐一家博客,拜拜.
http://chemscorpio.blog.sohu.com
Bogle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靠不理解某件事挣钱的话,让他理解这件事将是惊人地困难',跟'屁股决定脑袋'有异曲同工之妙.基金公司为了赚主动式基金
比ETF多出两倍多的收费,编造了不少误导投资者的说法.在他们嘴里,基金未来的表现与过去关系密切(所以一定要选我们公司的五星基金噢);有效市场指数
基金有利,低效市场指数基金不利(低效市场高昂的交易费用和主动式基金百分之几百甚至几千的换手率是没人提的);指数基金不是长期持有的对象,反倒成了波
段操作事后诸葛亮抢'反弹'的工具;占市场大部分时间的牛市我们拼不过指数基金(这么容易就认输了?),可是熊市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减仓,至于牛市和熊市都
过去以后主动式基金跟指数比起来是胜了还是败了,过去三年为什么75%以上的主动式基金都拼不过一个沪深300,没有一个基金公司吭一声;基金业绩比不过
沪深300?没关系,我们只和上证指数比,比不过上证指数也没关系,我们再和自己制定的80%仓位的业绩基准比,保证投资者满意;指数基金长期以后有优
势?你说的全是美国的那一套(当然中国市场过去三年的数据也不算),换个地方指数基金就不灵了.基金公司的意思是,广泛覆盖市场并且低费用低换手率并
(2008-05-12 10:26)
2003年上证指数回报是9.6%,博时价值增长是那年开放式基金的冠军,回报率高达34.4%,大大战胜市场,获
得晨星的年度基金奖当之无愧.沪深300指数今年4月11日刚满三周岁,这三年中沪深300经历了从900点左右到5800点的暴涨,也经历了从5800
点到3300点的暴跌,基金经理波段操作的能力有充分的机会得到展现.截止到5月8日,沪深300指数过去三年的年化回报是63%,博时价值增长是
53.8%,晨星也不够意思,当年的冠军今天只是晨星的三星基金.
2004年上证指数回报是-15.4%,你年初买指数基金到年底是亏的,湘财合丰成长的回报却高达
17.06%,是2004年晨星基金奖得主.过去三年泰达荷银成长(基金更名)的年化回报率是53.4%,跟博时价值增长差不多地落后市场,可是晨星更狠
心,泰达荷银成长现在只是晨星的两星基金.2004年获得晨星基金奖提名的股票型基金还有景顺长城优选股票,过去三年年化回报更糟,只有49.7%,现在
也只剩下可怜的两颗星了.
2005年获得晨星基金奖的是易方达策略成长,我们不用查数据也知道它肯定战胜指数了,过去三年(包括2005年的一大部分)易策的年化回报是
64.9%,战胜沪深300(63%)一点,如果我们再计算过去两年的回报(
(2008-05-05 09:07)
上海证券交易所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2007年市场质量报告(篇幅不长,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下载一读),
其中的数据印证了我翻译的一些美国学者和新兴市场基金经理的观点:新兴市场流动性不好带来的高昂费用把研究市场带来的好处抵消了.还是我以前说的,主动式基金和指数基金就象两个马拉松选手,一个负重20斤,一个轻装上阵,要预测谁胜谁负实在是不难.
先看报告里计算的2007年股票价格冲击指数,也就是我以前提到的当基金大笔资金进出股市时严重影响供求关系,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便宜.沪市一笔
10万元的交易平均起来对股票价格的冲击为0.2%,25万元为0.29%,90万元为0.63%,一笔300万元的交易对一只股票产生的平均价格冲击达
到了惊人的1.40%(06年更糟糕,是2.61%),
也就是说,基金经理换仓价值300万元的股票,2.80%(买和卖)就没了,而且交易金额越大,对市场产生的冲击越大.我们来
我偶尔在网上看见美国券商开始办理国际帐户,而且不少国人已经开始利用这个巨大的方便了,我们还在傻等什么迟迟不开放的港股直通车?
我没拿任何人的钱,这里也没有广告,随便给两个链接,具体的细节大家自己去研究一下吧,反正不需要你是美国公民,不需要绿卡,不需要很多资金(几百到几千
美元即可),买基金不一定行,可是买ETF跟买股票一样方便,交易费在7美元左右(不管你买多少股),注意看'国际帐户申请',一些细节问题也可以
GOOGLE找到别人的经验,以后我可以写一些美国ETF的介绍.有意思的是,美国最近刚刚出现了一个覆盖全球股票市场的ETF(ACWI,管理费
0.35%),投资还能更简单吗?如果你象我一样还嫌它贵了,先锋公司的美国指数ETF(VTI,管理费0.07%)和国际指数ETF(不含美国,但包括新兴市场,管理费0.25%)组合起来费用更低,最近A股市场的不佳表现和QDII的强劲表现再一次说明熟悉的不等于是安全的,分散投资是分散风险增加回报的唯一手段.
http://www.firstrade.com/public/zh_cn
中国的QDII亏了不少,网民媒体一起口诛笔伐,QDII的糟糕表现更是随着民生银行亏损高达50%的'港基直通车'清盘
锁定败局而达到高潮.QDII产品设计上有问题是事实,大笔资金集中于港股风险当然很高,但是很多人天真地认为不管时间多短投资都应该赚钱,一些没有投资
知识的记者更是不甘落后,金融黄色文学再次泛滥.我不是投资专家,但是我们来看看,媒体采访的'专家'是不是连我这个外行都不如.
'http://fund.jrj.com.cn/news/2008-03-28/000003466052.html
半年亏损近300亿
基金系QDII产品举步维艰
在短暂的上涨之后,基金系QDII产品被国际股市暴跌行情给拖垮了。德胜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江赛春表示,亏损主要是因为国内基金缺乏经验。“QDII出海选择了一个糟糕的时机,当时次贷危机已经显现,但管理人没有充分估计到风险。”
中信银行(爱股,行情,
贝尔斯登是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也是一家有85年悠久历史的华尔街上的老牌公司,公司上市流通的股票有三分之一由其雇员“自豪”地持有。公司股价去年曾经
达到160美元,次贷危机爆发后股价逐步下跌,亿万富翁Joseph
Lewis在股价跌到110美元时大举买进了几十万股,股价继续跌跌不休。08年3月11日,在CNBC电视台播出的节目中,曾经做过对冲基金经理现在频繁荐股出书学雷锋的Jim
Cramer告诉大家要继续持有贝尔斯登的股票,3月14日是星期五,贝尔斯登的收盘价大约是30元,3月16日是星期天,没人上班,可是在晚上摩根公司突然宣布得到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支持,以每股2元的价格收购贝尔斯登,也就是说,虽然周六周日股市不开市,但是周五还值30元的股票周一开市就只值2元了。
从这个例子里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很多本来完全可以避免的理性投资者所不会犯的错误,我能想到的有三四点,你呢?
基金的未来表现与过去表现无关,可是很少有
股神巴菲特尽人皆知,'长期持有''价值投资'早已不是秘密,谁都想成为巴菲特,只是无数人学了几十年也没见谁学成。有读者说,你不是说过去表现
与未来无关吗,巴菲特几十年后大幅战胜S&P500大盘指数,你怎么解释呢?难
道巴菲特是那个连续掷一百次硬币每次都碰巧获胜的超级幸运儿吗?你难道不相信巴菲特未来会继续战胜市场吗?巴菲特的投资公司A股一股大约是13万美元,B
股一股大约是4000美元,买上这些股票,就等于雇了全世界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者掌管你的投资,战胜市场难道还有什么疑问吗?
不可否认,巴菲特的成功很难说是运气,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巴菲特跟一般的基金经理是很不同的,巴菲特经常是他所投资的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他也曾把整个公司买下重组,他的
商业管理能力是一流的,这也是为什么巴菲特投资
过去几年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股市回报不错,经济发展快,股市回报就好,这是很多人一致的看法。有的人支持买指数基金,是因为看好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很可惜的是,一个谬误重复一百次往往变成了真理。
以前提到的DFA基金公司的James
Davis对1990-2005年的全球新兴市场做了一项很有意思的研究:在每年年初他把新兴市场按照下一年的GDP增长快慢分成两组(前50%为一组,
后50%为一组),然后比较每组的股市回报,15年平均起来,GDP增长快的国家(当然每年都不固定)和GDP增长慢的国家的股市回报完全一致,都是16.4%。也
就是说,就算你能神仙般地预先知道哪个国家下一年的经济发展快,你也无法在股市中获得更高的回报。这也说明,新兴市场的有效性也是非常强的,人们对经济快
速发展的预期已经完全被体现在股价中了,想靠大家都知道的信息在股市中获得比别人都高的回报是不现实的。从市场中获得的回报是由风险决定的,不是由经济的
发展速度决定的,除非你能战胜群众的智慧比整个市场都更准确地预测GDP,当GD
私募基金和专户理财都不是我们这些普通的中小投资者有资格参与的,门槛动辙几十万甚至上千万,而且私募基金不公开发行,你有钱也不一定能很容易地找到购买
的门路,同时私募基金所受的监管比公募基金少得多,基金经理更是鲜有露面,私募基金似乎很有一些神秘色彩.前一段时间在3000点就开始看空的把私募基金
清盘的赵丹阳吸引了不少眼球,原来战胜了市场是基金经理的本领,败给了市场是基金经理坚守自己的投资理念注意风险保护投资者,工作合格不合格都是一片赞
誉,各位看官是不是都在跟我一样恨自己入错了行?
私 募基金在美国叫'对冲基金'(Hedge
fund),跟国内一样,对冲基金门槛很高,跟普通多样化投资的基金不同,对冲基金所持有的投资项目比较集中,监管相对较少,收费很高(除了管理费外,跟
国内的专户理财一样,可以收取赢利的20%).正因为收费极高,对冲基金经理的报酬很高,这也是为什么国内的公募基金经理频繁跳槽到私募基金.同样,私募
基金被清盘也往往不是因为基金经理有多么高的道德风范或者多么担心投资者承受的风险,而是因为基金表现不佳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