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曹利华
曹利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0,067
  • 关注人气:1,00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阅读经典  解答美学

5、中国美学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美学思想见诸文字记载的是先秦时期的典籍,而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的美学思想。中国先秦时期的美学是以孔子创立的儒家伦理美学为中心的美学。伦理美学的核心就是“仁”,“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论语·颜渊篇》)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 仁就是做人的道理,也就是爱或同情心。”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 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这种对“人的发现”体现了奴隶,级的“天” “神”观念的动摇,反映了时代的进步性。但是儒家美学思想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带有很大的偏面性和保守性,因此必然产生了与之相对立和互相补充的其他学派:墨家、道家和法家的美学思想。它们各自以反对并吸收儒家的思想而形成自己的派别。这样就构成了以儒家为中心而向外辐射的美学网络:儒墨的对立统一产生了重生产劳动的美学照想: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 然后求乐。”(《墨子铁文》)补充了儒家重人(政治品德)而忽视物(劳动产品)的不足,充实了社会美的基本内容;儒道的对立统一产生了重人性、人情的意境美学思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 ,“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庄子大宗师》) ,补充了儒家重人的功利价值而忽视人的个性自由的不足,为传统艺术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儒法的对立统一产生了重社会规律的创造美学思想: “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 (《韩1子·解老》)补充了儒家重礼仪而忽视社会变革的不足,确立了美的本质的基本内涵。将这四者统一起来,构成了美的基本内涵。先秦美学思想为后世中国美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中国美学思想有没有形成体系?形成于何时?谁是集大成者?这是中国美学思想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中国美学体系有其自身理论建构的特点,其思维模式,所运用得范畴、概念与西方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已提到先秦时期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他们从各自从不同的侧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在当时还不可能产生一位融四方为一体的集大成者。任何体系的形成都必须要有体现其体系的理论权威和代表著作。那么这一历史重任到底由谁来承担呢?

我们说先秦为中国古代美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两汉在此基础上又从两个方面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是以《淮南子》为代表,以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为中心,综合了先秦儒、法、阴阳等各家的美学思想;一是以扬雄的美学思想为代表,继承发扬了儒家思想中合理进步的因素,同时又表现出不受儒家思想束缚的气概。两汉美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以儒、道为主干又集各家之精华,这恰恰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建构特征。但是两汉的美学仍具有过渡的特点,艺术开始繁荣,但并未达到自觉的阶段,而艺术哲学仍处于酝酿之中。美学体系的形成必须建立在艺术的繁荣和艺术哲学诞生的基础上。

宗白华曾指出: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宗白华: 《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 《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177页。)《中国美学史》对魏晋南北朝的美学也作了这样的评价: “在先秦、两汉哲学和美学所奠定的深厚基础上,魏晋南北朝美学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像这一时期这样高度重视审美与艺术问题,专门性的著作如此之多,思想如此之丰富多彩,是后世再也不曾见到的。"李泽厚、刘纲纪主编: 《中国美学史》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3页。).这一时期“美学获得了全面的发展”至少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艺术发展的繁荣和成熟。先秦时期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善的延伸,且门类艺术也很有限,真正的艺术家也屈指可数。汉代随着经济的发展,艺术也随之繁荣起来,除了诗歌在《诗经》、《楚辞》的基础上有了重大发展(汉赋的出现)之外,绘画、雕塑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艺术家也开始从工匠中独立出来,这一切都为“文的自觉” 奠定了基础。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鲁迅: 《而已集》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84. 这里的“为艺术而之术"是指艺术不再是善的附属品,而是取得了艺术的独立的品格。艺术的全面繁荣和发展以及艺术家的大量涌现是这-时期的显著特点;二、艺术哲学的大量出现。艺术哲学是对艺术的理性把握,是“文的自觉”的标志。魏晋南北朝不仅是艺术的空前繁荣时期,而且是艺术理论的系统化、完善化的时期。从曹丕的《典论·论文》到陆机的《文赋》 ,从顾恺之的《论画》到宗炳的《画山水序》 ,从阮籍的《乐论》到,康的《声无哀乐论》以及王羲之的书论、沈约的声律论等等,并发展到像《世说新语》那样转而对美的本体(特别是现实的人物品藻)作了极其生动的描述。人物品评的出现对艺术的审美评价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是艺术哲学深入化的表现,它对美学体系的形成起到了极为深刻的作用。

刘勰的《文心雕龙》正是在先秦美学思想的影响下,经两汉的深入发展,并随之产生的艺术繁荣,直至魏晋南北朝艺术哲学的大量涌现,最后形成的这样一部罕见的中国古代美学体系著作。《文心雕龙》的美学价值在于它融儒道为一体,并兼收其他学派之精髓,鲁迅称赞它是“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文心雕龙》十分鲜明地依现了魏晋以来“文的自觉”这一历史潮流,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自然的、感性物质世界的美,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同时又强调个体的欲望、情感的合理满足,渗透着积极入世的精神。它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美学中带根本性的问题,建立了体大虑周的理论体系。有人认为: “其体大思精,在古代文学批评著作中是空前绝后的。"作为一部美学论著,这样的评价也并不为过。

中国古代美学自《文心雕龙》之后,与西方美学自康德、黑格尔之后有相类似的地方,“自上而下”思辨式的美的逐渐为“自下而上”经验式的门类艺术美学所代替。自南朝至清末长达1000多年的时间里,对美的哲学探索虽然在某些领域有所深入,如李贽提出“童心说”,叶燮提出“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等等,但是都没有形成可以与《文心雕龙》相匹敌的博大精深的美学专著。

魏晋之后,中国古代艺术开始有了独立的价值,走向所谓的“文的自觉”的阶段。门类艺术美学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了起来,如钟嵘(?518年)的诗词美学专著《诗品》,魏晋南北朝之后出现的大量的画论如谢赫提出的“气韵生动”的“六法”理论、顾恺之的神韵说,唐代出现了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10卷,之后宋元明清的画论更是层出不穷。明代王骥德的《曲律》是一部重要的戏曲美学专著,明末计成的《园冶》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园林美学专著,等等。

美学的发展有其特定的规律。

阅读    收藏 
(2018-01-17 18:48)








阅读    收藏 
(2017-07-17 07:48)
书法与篆刻原为一体,甲骨文是也。二者孰先孰后,很难分得清,如同鸡与蛋。时至今日书法与篆刻相互渗透,乃是各自提升的法道。启功云:透过刀锋看笔锋,乃临帖之要义也。反之,透过笔锋看刀锋,乃书法之精髓也。书法的发展史所形成的碑学与帖学,其根源与笔的书写和刀的刻画密切相关,笔与刀相互转换,书写的笔法和篆刻的雕法日益丰富,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书法有篆刻的遒劲,篆刻有书法的笔意。于是书法脱离了文字的巢穴,篆刻摆脱刻工的匠气,双双步入艺术的殿堂。




阅读    收藏 
(2017-06-01 16:47)








阅读    收藏 
(2017-05-27 14:44)


                                                       释文: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释文:惠风和畅,上苍有方
                                                        释文:一池芙蓉新出水,千层芳草运浮山。

阅读    收藏 
释文: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释文:金石缘                          淡念平生



阅读    收藏 
释文: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释文:书道                                       汲古得新


阅读    收藏 
                                               释文:岁过古稀多十载,预祝期颐二十年。
    
           释文:素心若雪                                  荣辱不惊                                      大朴不雕



阅读    收藏 
(2017-04-20 13:16)






阅读    收藏 
(2017-03-30 14:24)


  
                薛                                                  皓天                                         己丑生人
                  笔悟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