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荒坡土道,落叶随风跑。风裹霜浓寒来早,人生几度秋草。

 

石佛寺外残峰,雾霾田园凄清。暗抚苍颜白发,无限悲凉心中。

(2014-09-08 21:12)

                                眯眼望明月,侧耳听秋声。

                                月饼嚼不动,谈笑嘴漏风。

                                举杯呷一点,珍馐含口中。

                                古今都一样,何必夕阳红。

(2014-05-04 22:58)

改名了,不得已而为之,先前那个低俗的“八字先生”被人抢注了,原因不明,也不想明。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自然不是因为强拆,燕子只管居住,不会因名寻家,更不管房东是谁。博客不同于燕窝,是需要认名的,名字一旦被抢注,博客也就易主了。

 

于是便改名为“八字老人”。所以改为这样一个名字,一方面有对往日名字祭奠的意思,另一方面也彰显我已老矣。写博客把自己写进老年,从游刃有余于工作岗位,到步履蹒跚于社会,也算一大趣事。悲哀的只是思维不再敏捷,精神堕于文字,连眼睛也混沌到不愿再看一看了。

 

余生有限,不要说写博客,什么事也不想较劲了。因此,尽管我已改名了很长时间,却也没有说明一下。博客自然还会写,只是会少一些。积习难改,慢慢消化吧!

(2013-09-29 03:35)

强奸无痕,世外高人。精液、指纹、DNA,必留一样印痕。了无痕迹的强奸是神仙所干!

(2013-09-29 02:41)
性行为后,不可能毫无痕迹!
标签:

杂谈

赵本山确认退出蛇年春节联欢晚会的消息,无疑给切盼春晚笑声的人们泼了当头一盆冷水,也给春晚的发烧降了一点温。

 

蛇年春晚,发烧了好一阵子。原因固然很多,但大多话题还是围绕赵本山。盖因去年他没上,结果不仅春晚萧条,一年的流行语也寡淡无味。因此人们盼望今年的春晚舞台能出现赵本山,能在观赏中发出他带来的欢声笑语。然而,期待的结果,却是赵本山确认退出蛇年春节联欢晚会的消息。

 

这样的消息。无疑会给因去年春晚带给人们的失望,雪上加霜。可以想见,必然有人早作准备,邀上三三两两,或搓麻或打牌,或者干自己喜欢的事去了。曾经凝聚全家的电视机前,也很难出现老少团聚,欢声笑语的景象。以往因为赵本山小品的压轴,汇聚的鞭炮齐鸣,也必将稀疏冷淡。鞭炮声会提前响起,除夕的饺子也将提前吃完。春晚大概也将开始由此萧条。

 

当然,央视的霸主地位绝不会因此而撼动。即使取消春晚,他们也绝不会惋惜。毕竟中国的除夕悠久漫长,熬年守岁没有春晚陪伴,甚至没有电视的时间也以千年计。何况当今正能量汹涌澎湃,娱乐化大潮渐息的时候,他们有一百个理由取消寻常人的笑声。店大欺客,官大压人

(2012-12-20 23:10)
标签:

杂谈

神仙打架,   天上地下,  云遮雾障,  谁知为啥!

标签:

杂谈

打开博客,赫然看到:“我的博客今天7岁36天了,我领取了元老博主徽章”,新浪管理者的记忆,在给我带来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一份沉重。7岁36天,在人的生命旅程中也许短暂,然而对一个老人,却足可以把他送入垂暮的昏暗。

 

开博客之前,我混迹于辽宁论坛,那时的文章,已经随着论坛在新浪的消失而消失了。幸好偶然的机会感兴趣了博客,便留下了这里的一些文章。固然这些文字,也一定会随着生命的完结而消失,但在还能在敲打文字前,最好还是留一段时间,毕竟里面浸润了自己的劳动。

 

刚开博客的时候,自己尚属名人博客之列,然而随着真正的名人进入,也便黯然退了出来。好在自己本也非名人,也没有通过博客成为名人的奢望,便依旧在平平淡淡混着自己的博客日子。不知不觉中竟然混了7岁36天。不敢推测,也不敢想还能不能有下一个7岁36天,只希望能在这多留一些日子,那意味着我依旧还阳世。

 

阴间没去过,但迟早得去。今夜便在暗夜的踉踉跄跄中走回来。我好饮酒,夜半被人邀出,一直熬到开酒馆的人已经困倦才离开。昏然间打开博客,看到里面出现的文字,感慨唏嘘,便敲了一点文字,以为纪念吧!

标签:

博客七周年

我的博客今天736天了,我领取了徽章.  

  • 2005.11.11,我在新浪博客安家。
  • 2005.11.11,我写下了第一篇博文:《李剑阁,请不要逗穷人玩》。
  • 2009.05.19,我上传了第一
(2012-12-01 13:56)
标签:

杂谈

沈阳有座最小的庙,占地面积仅有半亩,里面一座很小的殿,只供奉关公一人,和尚也只有一个。别看这庙小,神通却大。

 

他位居沈阳古城正中,名曰中心庙。这种称谓的庙,别的城市大概没有。别的城市也许有中心标识,但用庙为标识的,绝无仅有。

 

所谓的中心庙,是指位于沈阳古方城的中心,而不是今日之沈阳。沈阳的古方城,用砖砌成于明代,那时的交通格局是十字大街。中心庙位于十字的交叉点上。清太祖努尔哈赤在沈阳建都时,将十字街改为了井字街,但中心未变,庙也未动。

 

也许因这座小庙的位置重要,连努尔哈赤建皇宫的时候也未惊动。本来一座小庙紧靠皇宫而存在,就已犯上,皇宫又因他的存在,让宫墙生生地拐了个弯,更堪称奇迹。有兴趣沿故宫后墙行走,到小庙处,便可见宫墙拐弯儿,给小庙腾地方的景象;也可见,宫廷红墙与小庙青砖相映的景象。

 

中心庙只塑关公,别无神像,其中奥妙,无从知道。也许关公忠义神武,可以保护城市安全。也许沈阳人素有崇信关公传统,明清之际,沈阳城方圆五十里内有关帝庙四十三座,比其他类型的庙都多。明朝崇奉关公,清朝更有甚,将关公崇为武圣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