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量子通信信息安全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 |
信息安全是什么?对此学界早就有界定
标签:
语言反事实条件句参照系 |
在网上看到一道有意思的逻辑谜题:“已知:如果昨天是明天,那么后天是星期天。问:今天是星期几?”
如果这道题用英语出,可能是这个样子的:“Given that if yesterday were tomorrow, then the day after tomorrow would have been Sunday, what day is today?”
一
首先我们要明白这道题问的是什么。
时间是流动的。在流动的时间中,每一天都可以作为计量时间的原点,也就是“今天”。前天、昨天、明天、后天,这些浮动的时间表示,都是相对于“今天”这个原点而言的。确定了原点,也就确定了一个相对的参照系。
昨天肯定不是明天。按照黑格尔他老人家的观点,把一个矛盾命题化解于无形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入新的维度。昨天居然是明天,那么这两个词一定不是在一个参照系下说的。把昨天设定为明天,实际上是假定了两个时间参照系的存在,而且这一设定本身就是在两个参照系之间的转换——新坐标系里的昨天是旧坐标系里的明天,也就是说,在新坐标系里,每一天都比旧坐标系里相应时间标度的晚了两天。
此外,既然提到了
标签:
智能合约区块链代码本意打哪指哪 |
在the DAO被攻击事件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明明智能合约出现了bug,但是却无人认领。有人说,不是说code is law么,代码写啥啥就是法。这话黑客爱听,这不,黑客声明就说,我以为这就是智能合约打赏给我的,是我应得的,谁拿走我告谁。
如果真的code is law,世界上就不存在有bug的智能合约了。什么叫bug?代码不符合需求的“本意”才是bug。如果代码和本意可以画等号,那么bug就永远只是个传说。如果承认还有个“本意”,那本意就必须得有一个载体——谁的本意?谁对它有最终的解释权?
这个承载着智能合约的“本意”并且对智能合约的本意有最终解释权的主体,非同小可。如果说智能合约的
标签: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法律责任教育去中心化 |
前不久,微软新上线了一个在线对话机器人。强大的机器学习能力,使得这个系统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就学会了种种脏话、恶心话乃至政治不正确的言论。
几天前,《连线》发表了一篇封面文章,标题叫做“Soon
We Won't Program Computers, We'll Train Them Like
Dogs”,看上去耸人听闻。程序猿都out了。要做系统,可以直接招呼机器学习大数据了。
这里面当然有学术问题、技术问题。机器学习不是狗皮膏药,如果模型含有本质缺陷和先天局限,大数据是不可能补救的,但是这个茬儿我们先按下不表,以后有机会做专门讨论的。我们先来看看法律和监管问题:如果用机器学习武装起来的AI系统犯浑了,板子该打到谁的身上?AI感冒,谁吃药?
众所周知,一个用机器学习武装起来的AI系统,有确定
标签:
自然语言处理有限状态自动机图灵机深度学习rnn/lstm |
标签:
乔姆斯基语言学自然语言处理线速 |
看标题,您八成以为这篇文章讲的是山西的乔家大院的事儿了吧?不是。这是一篇烧脑的技术贴。如果您既不是NLP专业人士也不是NLP爱好者,就不用往下看了。
标签:
奥卡姆剃刀科学方法论人工智能常识推理常识获取 |
标签:
人工智能类脑计算 |
标签:
人工智能机器人升级机器姬 |
标签:
it |
前些日子参与微信群里面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有朋友提出了一种很有代表性的观点,我也当即亮出了我自己的观点进行切磋。之后又见到类似观点在其他地方出现,也引发了我的进一步思考。我在这里把这一观点的要点先罗列出来,然后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这种观点认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