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学术随笔 |
《论语》论信
(一)
分类: 学术随笔 |
(一)
分类: 意兴随感 |
I strove with none; for none was worth my strife;
Nature I loved, and next to Nature, Art;
这是英国诗人蓝德(W.S.Landor l775一1864)七十五岁生日时写的一首小诗,题作《生与死》。杨绛先生译为:
分类: 忆旧事 |
标签:
杂谈 |
分类: 围炉闲话 |
凡事都要想一想,不能盲从,读名著更是如此。因为是名著,便常常有若干现成的权威结论摆在那里,没读之前就已经占据了你的脑袋。我从初中读《水浒》开始,就被告知这是一部讲农民起义的英雄的书,这个观念在我脑里子牢不可破,想都没有想去怀疑一下。后来读到我的老师夏志清先生评《水浒》的文章,他说“实际上,梁山主要头领称得上是农民的只有李逵一人”(见《中国古典小说》P.102,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这让我非常惊讶,便仔细把一百单八将一一数去,果然发现这些人不是贵族(例如柴进)、大地主(例如卢俊义、史进),就是旧军官(例如林冲、鲁智深、杨志)、下层官吏(例如晁盖、宋江、戴宗),更多的是社会边缘人,包括土匪、流氓、甚至小偷(例如时迁、段景住),真正可称为农民的,几乎一个都没有。最穷的三阮也不过是渔民,李逵书上也只说他是“沂水县百丈村人氏”,想来应当是农民吧,但到底算不算贫下中农却没有把握。
后来又读《水浒》,便丢开一切权威结论,只相信自己的感觉。没想到这样一来竟然得出一些令人很不愉快的看法,很可能会扫了许多人的兴。但还是说出来吧,正所谓“骨鲠在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