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荒诞派

解构主义

周星弛

影评

     晚上没事,去合肥民国氛围浓厚的1912街区看场电影,尽管网上对《西游·伏妖》批判如潮,我还是选择看了这部电影。无他,既然是周星驰和徐克联合打造,纵是败笔之作,也有败得精彩的地方。

     电影看完后,总体感觉五个字:凌乱和破碎,这不算是一部成功的电影,失败之处在于周星驰未圆满处理好徐克的暴力想象,但宏观感觉是周星驰掌舵,不是徐克。两位都有独特艺术水准的大牌合作,要么一方完全吃掉另一方,要么就得花更多时间磨合,在这部电影里显然这两点都不具备,那么整体凌乱就不可避免了,不过我也看到另一层转变。

     商业炒作噱头对艺术本身是有害的,因为那样会更多考虑观众心理预期,而不再坚持主创者的直觉与特质,作品整体就会显得支离破碎。

     这部片子最初应当是徐克拍的,画面影像符合徐克一贯的风格,但后来可能制作成本高昂,商业前景黯淡,需要票房号召力巨大的周星驰来解决危机,所以最终风格是偏向周星驰的。4亿制作成本,按30%票房回报才能达到收支平衡的一般规律来看,需要这部电影达到13亿票房,不是小数字,投资方“压力山大”。周星驰的介入可缓解危机,又能满足观众猎奇心理,所以是过多商业化考量让这部片子凌乱而破碎。结局票房应当问题不大,但不是部优秀的电影。

     本来现代电影凝聚更多的文化元素,经常是团体群创,原创者不那么重要了,随便什么人,只要有一定知名度、能拉到投资,都可以当导演挂牌,谈不上严肃的个人创作,但我们还是习惯欣赏有稳定风格的代表人物,周星驰是其一,徐克也是其一。把两人放在一起执导和监制也可以强强联合,只是时间短了些,内部推敲磨合不够,内在气质与逻辑有冲突,有点可惜。

     尽管如此,在这部片子里,我还是看到周星驰风格的变化,就是从荒诞派向解构主义的演变。

    荒诞派是一种文艺流派,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巴黎。在西方19世纪后,伴随现代科技的崛起,“上帝已死”不仅超脱宗教界恐慌,而且影响到哲学、文学、艺术的方方面面,许多西方知识分子纷纷重新追求不同的终极关怀,创立派别林立的哲学和文艺流派,荒诞派就是其一,代表作家是法国的塞缪尔·贝克特。荒诞派是在现实主义基础之上的批判与讽刺,荒诞派作品中的故事细节、人物性格、举止言行可能荒诞不经,却往往比浪漫主义更关心心灵价值归宿。

     因此说周星驰电影是无厘头是错误的,准确的描述他过往风格,是属于荒诞派的。抛弃他所有电影情节琐碎再回味他的电影,我们容易捕捉到的影像是:一个孤独的人在那喃喃自语,不同的是情节搞笑、荒诞、夸张不合常理,但特质是叙述他的孤独,他的成长过程与文化受体我们都能看到,而且常常是小人物的脆弱、挣扎与幻想。这一切恰是荒诞派艺术特征,至少我是这么看的。他所演的和所导的电影经常能触及人们内心的柔软,因为每个有一点文化追求的人,无论成功还得失败,心理都曾有过那种柔软。比如《大话西游》当初在香港这个势利的地方票房失败,但不曾想后来大陆的文艺青年把这部影片推到很高的位置,电台一遍遍播放,让人笑也让人流泪,那脆弱、那挣扎、那对爱情的渴望、对社会责任的无奈,深刻打动过许多人的内心。

     作为这种风格的延续,后面的《喜剧之王》、《少林足球》、《长江七号》都带有这种特质,直到《功夫》达到他荒诞派风格的顶峰。《功夫》开头有段叙述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荒诞派一脉相乘,点睛类旁白,而整体情节搞笑夸张富有想象力,精彩层出不穷,展现出中国功夫各种门派特点和修为,最终与中国传统武侠文化也切合上了,用玄幻手法表达对社会正义追求的终极理想。电影本身只是一种文化载体,把电影拍到《功夫》这种超级魔盒水平,周星弛已可以称为大师了。如果周星弛像塞缪尔·贝克特戏剧《等待戈多》那样创作,那几乎没有观众去看的,太乏味了,周神奇的地方就是把商业化与艺术理想完美协调,超越前期这些荒诞派人物,把这派艺术成就发展到顶峰,在华语文化圈如此成功,在美国《功夫》也惊人地获得1亿美圆票房,这是华语电影过去很难取得的成就。可以说《功夫》和《大话西游》是他这时期最好的两部代表作品。

      每个底层奋斗出来的成功者,常常有很深的危机感,碰巧还有些家庭不幸的,忧郁气质更浓些,缺乏自信与豪迈,这些周星驰身上都有。尽管他已很出色,但危机感依然很重,在这种背景下他开始下意识地求变。他已经很富有了,可是他似乎不懂享受生活,还在努力寻找创作灵感,也许这就是他个人魅力的缘由。

     只是近年那个孤独的喃喃自语者少见了,他似乎在往解构主义转变。解构主义也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法国,早期是一种哲学流派,但很多哲学流派最终都会转化成艺术流派而广为人知,雅克.德里达是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雅克厌倦古典权威的形而上学和学术压抑,作为后来的研究者,他想把各种哲学原理重新打碎分解在场重组织,这本身是叛逆的,或者说批判的,但又有个显著特点就是“自相矛盾”,自洽性缺乏。

     从《西游.降魔》到《西游.伏妖》周星驰在做另一种诠释,对古典的拆解,各种就事论事、重新赋予西游故事新内容,但不算很成功。失败的地方在于过去那种小人物的柔软失去了,对不知名群众演员的化石点金作用也没了,周星弛对自身又开始缺乏自信,大量启用身价不菲的当红明星,这些明星浮躁浮华未必是好演员,也难以全心全力灌注他的意图,反而常常表现粗糙和矫柔造作,《美人鱼》就是典型的失败例子。尽管商业上很成功,这种成功其实是他前期积累惯性的结果。但后期这些作品新意不够,与荒诞派风格也未完全剥离,显得不伦不类,演员表达也不到位,解构主义的自相矛盾也让他难服观众。

     总之,他这种求变精神可取,但还有待突破。《西游.伏妖》,7.5分,比《美人鱼》略好点,期望他更好的新作。

文/一丁久久​

2017年1月30日初稿

2017年1月31日​二稿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