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沙特在也门或将左右为难
刘中民
2015年04月07日09:26
环球时报
标签:
杂谈 |
标签:
杂谈 |
标签:
杂谈 |
标签:
杂谈 |
这些年,中国的电子通讯事业飞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是,如果睁开眼睛看看世界,有时会发现,我们在某些方面可能连战乱地区都不如。比如,在公共区域Wifi覆盖这个问题上,中国很可能还不如战火纷飞的中东。
我曾在巴勒斯坦加沙工作两年,也经常到“隔壁”的以色列走走。这几年,巴以之间冲突频繁,但并没有阻挡他们享受现代成果——这里的无线网络很发达,老百姓的无线生活也很精彩。
与很多人想的不一样,在巴勒斯坦上网很方便。不管是大大小小的宾馆、餐厅、咖啡馆,甚至海边的一个临时草棚子茶座,都提供免费WiFi。一踏进这些场所,在服务员递给你一个小纸条或告诉你密码后,便可以自由地在网络徜徉了。在一些公共场所,比如政府办公大楼、电信网络公司营业厅等对外接待场所,都有免费的无线网,不需要密码就可以直接登录。
让人意外的是,巴勒斯坦的一些公共场所的网速非常快,而且一旦网速无法保证时,他们也会想办法解决。有一次,我住进加沙一个宾馆,发现大堂无线网络辐射不到每个房间,结果他们为住客在每个房间都装一个路由器。
在巴勒斯坦,无线WiFi的普及,一方面归功于庞大的网民数量——据了解,巴勒斯坦是阿拉伯国家中网民比例最高的国家
标签:
杂谈 |
端得盘子拿得起笔——我观察到的巴勒斯坦记者
在巴勒斯坦近3年,在这里接触最多的是当地记者,发现他们是一个独特的群体:既可以在冲突现场“冲锋陷阵”,也可以到咖啡馆打工谋生。
他们经常受家人影响加入这一行,尽管干这一份工作经常朝不保夕。他们除了会遭以色列军人欺负,还时不时受哈马斯威胁。但他们仍坚守这份工作,为了谋生,或者为了体面。
据巴记者协会统计,这里一共有1400多名记者登记在册,但实际从业人员远远多于这一数字。据说他们当初是这样入行的:他们本来都有工作,开出租车、当医生或当泥瓦匠,后来来了外国记者,他们被雇来当司机或线人。外国记者走时,把器材留给他们,让他们拍照片、拍录像传过去。这些人就成了巴勒斯坦最早的一批本地记者。这些人后来还慢慢带动家人进入这一行。
但在巴勒斯坦,记者这个工作很不稳定。局势紧张时,他们供不应求,局势平静时,很多记者就无所事事了,他们的收入也就一下子降了下来。笔者有个朋友叫达乌德,20多岁。第一次见到他,是在巴勒斯坦总统府采访,当时他正在摄像。几个月后,再次见到他,发现他在一家露天咖啡馆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