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改元,徙江南富民实北京。黄润玉时年十岁,其父当行,乃诣官请代。官不从,对曰:“父去日益老,儿去日益长。”官异,可从之。
【译文】
明成祖朱棣登基称帝,改年号永乐,迁移江南的富室大户去充实北京。黄润当时十岁,他的父亲处在迁移之列,于是他请求官府代替父亲北迁。官府不准,黄润应对说:“父亲去后一天天老去,儿子去后一天天成长。”官府对他的回答感到惊诧,便答应了他的要求。
@陆氏兄弟游龙潭寺,见一暗室。弟曰:“是黑暗地狱。”兄曰:“是彼极乐世界。”
【译文】
陆机陆云两兄弟游览龙潭寺,看到一间暗室。弟弟说:“这是黑暗地狱。”哥哥说:“这就是那个西方的极乐世界。”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采桑子·十年前是尊前客》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词。这首词以情语取胜,即使谈到十年前后的景况,也是抒发感情时自然而然地带出来的,因而情感充沛,有一气呵成之势;又沉郁顿挫,极一唱三叹之致,已颇具豪放派之词风。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十年前,酒席宴上我是客人。春风得意前途亮。如今好友相继离去,忧愁疾患催人朽。想起了往事,倍觉光阴流转如此迅速。鬓发虽已经变成了白色,但是我的心没改变,如今在酒席前仍把酒杯端起。旧曲重听心里觉着耳熟,就好似当年醉里听。
词句注释
凋零:本意为花草树木凋落。此处比喻为人事衰败。鬓华:两鬓头发斑白。试把句:
@张玄之、顾敷,是顾和中外孙,皆少而聪慧。一日与至寺中,见般泥洹佛像(卧佛像。般泥洹,即洹槃,佛教用语,指修行的最高境界,也称僧尼死亡。),弟子有泣者、不泣者。和以问二孙。玄之谓:“彼亲故泣,彼不亲故不泣。”敷曰:“不然。由忘情故不泣,不能忘情故泣。”(张玄之和顾敷分别是顾和的外孙和孙子,两人都年少而聪明。一天,顾和与他二人一同来到寺庙,看见圆寂的泥塑佛像,众弟子中有人哭泣,也有人没有哭泣。顾和便问两个孙儿为什么会这样。张玄之回答说:“有些弟子与佛亲近,所以哭;有些不亲近,所以不哭。”顾敷说:“不是这样的。是因为有些弟子忘记了旧情,所以不哭;有些没有忘记旧情,所以哭了。”)
@隋吏部侍郎薛道衡,尝游钟山开善寺,谓小僧曰:“金刚何为努目?菩萨何为低眉?”小僧答曰:“金刚努目,所以降伏众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吴苑曰:佛氏戒定慧三等结习,慧为了语,慧之义不大乎?慧之在舌机也,有狂智之别焉。狂之不別有智,如智之不识有狂也。是智者智,而狂者亦智,两而别之,则金粟如来氏矣。如来氏取法,一芥可以言须弥,刹那可以称万劫。其中倒拈顺举,无不中道。即智者不自知,而狂者能耶?乃次慧语第一。
【译文】
吴苑说:佛家有戒、定、慧三大学业,慧是明了之语,难道慧的意义不大吗?就口舌机锋而言,慧有疏狂和巧智之别。疏狂的人不能分辨有巧智,就像巧智的人不知晓有疏狂。这样的话巧智的人有智慧,而疏狂的人也有智慧,若兼备二者又能区别,就可以成为金粟如来了。如来佛的思想方法,一颗小草可以说成大千世界,一刹那可以称为万种劫难。这其中倒拈正举,没有不合乎大道的。如果智者不能了解自己,狂者就能够做到吗?于是把慧语排列在第一。(吴苑说:“佛教中依次以‘戒定慧’为三个层次的研习功课,
寄宿田家 高适〔唐代〕
田家老翁住东陂,说道平生隐在兹。
鬓白未曾记日月,山青每到识春时。
门前种柳深成巷,野谷流泉添入池。
牛壮日耕十亩地,人闲常扫一茅茨。
客来满酌清尊酒,感兴平吟才子诗。
岩际窟中藏鼹鼠,潭边竹里隐鸬鹚。
村墟日落行人少,醉后无心怯路歧。
今夜只应还寄宿,明朝拂曙与君辞。
《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是宋代词人朱服的作品。此词即景抒怀,描绘了风雨凄迷、杨柳笼雾的暮春景色,抒写了人生短暂,留春不住,不如及时行乐的愁郁情怀。上片写景,景中含情;下片写伤春惜时,满怀愁怨。全词用语清丽,虚实结合,寓情于景,意境悲凉,言有尽而意无穷,尽显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力。
渔家傲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寄语东阳沽酒市,拚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绵绵的细雨微微的风,千家万户掩映在杨柳密荫青烟绿雾中。淋湿的花瓣贴在树枝上不再飞。心中愁无穷,连同春色都付与江水流向东。
九十天的光阴能够留多久?解尽金龟换酒也无法将春光挽留。告诉那东阳城里
吊边人
沈彬(唐)
杀声沈后野风悲,汉月高时望不归。
白骨已枯沙上草,家人犹自寄寒衣。
打仗的杀声萧静之后,只听见野风悲号。战士的故乡,一轮明月在空中高挂,闺中之人望穿秋水,但是始终盼不到他的归来。看那沙场上,到处是战士们的累累白骨,都已经将草覆盖的枯萎了。
然而,战士的亲人们啊,却还在给他们寄送御寒的衣物。
这首《吊边人》是一首典型的闺怨边塞诗,它通过悼念战争中逝去的亲人,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战争,让战士们在沙场上流血牺牲,也对他
这是一首典型的春怨词,结合这首词写的时候,王国维正在外地,他思念妻子家人,所以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春怨词。在上阕中王国维写冬去春来的场景,看似春意盎然,其中蕴育着伤春。在下阕中王国维写细雨中佳人独倚危楼,远眺良人,不见良人归来,炊烟又起,突出了思妇的孤寂。虽然这是一首春怨词,但有别以往春怨词以怨为主,这首词却以愁为主。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05年,当时王国维在外地教书,冬去春来,让他想起了自己远在南方的家人,于是以思妇的口吻写下了这首春怨词。
蝶恋花
急景流年真一箭。残雪声中,省识东风面。风里垂杨千万线,昨宵染就鹅黄浅。
又是廉纤春雨暗。倚遍危楼,高处人难见。已恨平芜随雁远,暝烟更界平芜断。
望月有感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主簿。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
愚者多悔,不肖者自贤。
(《晏子春秋·内篇·景公贤鲁昭公去国而自悔晏子谓无及已》)
【原文·语境】
鲁昭公弃国走齐,齐公问焉,曰:“君何年之少,而弃国之蚤?奚道至于此乎?”昭公对曰:“吾少之时,人多爱我者,吾体不能亲;人多谏我者,吾志不能用;好则内无拂而外无辅,(好:(hào号)《书·洪范》:“星有好风,星有好雨。”《诗·小雅·鹿鸣》:“人之好我。”这里用为喜好喜爱之意。拂:(bì闭)《易·颐·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晏子春秋卷一·内篇谏上第一》:“君疏辅而远拂,忠臣拥塞,谏言不出。”《墨子·耕柱》:“我何故疾者之不拂而不疾者之拂。”于省吾新证:“拂、弼古字通。意谓须自助而不助人也。”《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赵岐注:“入谓国内也,无法度大臣之家辅弼之士。”《荀子·臣道》:“功伐足以成国之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