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文/思小妞
去年感恩节受邀去老公的导师Bruce家一起度过。Bruce和妻子Lara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今年准备读大学,非常活泼,和我们一群中老年人频频互动,喜欢参与谈话。与之截然相反的是小儿子,微笑着打完招呼、然后安静吃饭、安静听我们讲话,就像一只悄无声息的小猫。
我对Lara说Alex(小儿子的名字)和哥哥的性格真不一样啊,好内向,很少有初中年纪的男生愿意这么安静地听长辈们谈话了。谁知劳拉面露愁容说,其实Alex不是性格内向,也不是乖巧,而是有社交退缩症。
Alex从小就比较孤僻,小时候全班都玩一款掌上游戏机,特别流行,男孩们经常在一起讨论,Lara也想给Alex买一个让他参与其中,可年纪小小的儿子主动拒绝,并明确告诉妈妈,“我不喜欢和大家一起玩。”
在美国,最流行的运动之一是橄榄球,从中学到大学都有联盟比赛,年轻的男孩子们都会参与或者至少很有兴趣一起观看比赛,可Alex从不参与。他也有热爱的运动——摔跤,非常冷门。
一开始Lara也以为这是Alex性格所致,可后来她发现每次同龄的朋友在一起围观或者讨论什么时,Alex都会在一旁默默
标签:
杂谈 |
文/思小妞
如果你是一位阅读爱好者,一定很熟悉讲解阅读方法的“圣经”《如何阅读一本书?》。阅读法则一直随着工具、思想、学识的发展而进步,这篇文章总结了5种读书方法,有些是当下比较流行的阅读方式,有些方法并不是最新颖的,但它们经过了时间和无数人的验证,是有效的、好用的读书方法。在此。供“书虫”们一起参考、学习。
读书循环法的核心是:读完书之后,从书中了解到的东西,你必须将它分享出去,分享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但光分享还不够,你必须要应用它,不能应用的知识,就是没用的知识,就是你过一段时间必然会忘记的知识;但光应用还不够,你必须要学会总结、印证、提升,也就是说,再回到读书这个环节。
概括而言,读书必须要有这样一个循环:读书->分享->应用->再读书。有这样的阅读循环,才是真正的把书读活了。
具体而言,交叉阅读法指
标签:
杂谈 |
文/思小妞
昨晚和大学同学W聊起“榆林产妇跳楼”的新闻,已为人母的她非常唏嘘。W五年前和丈夫移民美国,上个月刚在加州诞下孩子。W说在美国生活了五年,这种惨绝人寰的事情闻所未闻,就算把脑洞开到天际线也想不出会有这样的悲剧发生。
W告诉我,去年国内曾有一对中国夫妻赴美生子,老婆早产生下男婴后被送进ICU监护,待一切正常后主治医生就下班回家了,没想到后来这位产妇突然大出血死亡。家属和医院打官司,最后陪审团一致认定是主治医生失职导致产妇死亡,赔偿了家属520万美金(约3600万人民币)。我问W,医生失职在哪里?W说,陪审团认为主治医生就不该回家、不该离开ICU.
我曾有亲戚在过内进过ICU,即使是三甲医院也不敢奢望医生会为了病人、是少是看上去已经恢复的病人彻夜守在医院、病房。
我对W说,不过,“榆林产妇”这件事和你举例的事件还是挺不一样的,究竟是医院的问题还是家属的问题现在挺扑迷离的,新闻爆出来的时候矛头都指向家属,医院不一定要背这个锅。
“我说这件事几乎不可能发生在美国的原因是因为在美国生孩子首先是孕妇自己
标签:
杂谈 |
文/思小妞
从前有一只驴,它站在两堆看起来一模一样的干草中间,它本可以在两堆干草中自由选择哪一堆干草成为自己的美餐,但最后,驴子因为无法决定到底应该吃哪一堆草而活活饿死了。
这头驴子有一个著名的名字——布里丹之驴(Buridan’s Ass),源于十四世纪哲学家Jean Buridan. 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有时自由意志反而会导致“无法作为”,即一种由“不确定性”和“过量的选择”造成的“选择决策能力的丧失”。
“选择决策能力的丧失”在今天有个流行的说法叫选择恐惧症。
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时刻都在充满选择:
午饭去哪家店?喝拿铁还是热可可?
第一次约会穿哪件衣服合适?
是接受父母托关系帮我找的工作还是去北上广拼一把?
要和他分手还是继续磨合再试试看?
……
Columbia大学教授
“生活就是不断地做选择题”这句话不假,讽刺的是,我们时刻都需要决定一个选择,但“选择”本身却让很多人充满了恐
标签:
杂谈 |
文/思小妞
母上大人每天定时和我播报《我的前半生》的剧情,搞得我没追剧都能对剧情了如指掌。刚开始看到前面几集时,当唐晶说出那句金句“两个人在一起,进步快的总是想甩掉原地踏步的,因为人的本能都是希望能更多地探求生活的外延和内涵”时,我妈双目充满内涵的盯着我看了几秒。
我当然懂她的潜台词啦:管管是美国名校神经工程学博士,有大好前途等着呢,你呢?一个靠码字为生的十八线不知名的小作者,书大卖了还好,如果写了几本都滞销,这辈子可咋办啊?你看看你,当初在上海过得多好,把那么好的工作辞了……
总之,我妈眼里就是一片汪洋,想表达的话滔滔不绝、深不见底。
前两天我妈和我说贺涵和唐晶分手了,我乐死了,哈哈,唐晶你打脸了吧!你用几乎是7/24/365的态度工作了十几年、成为顶级咨询公司的PM、自己挣车挣房、带十万的手表,前途无限,算是坐着火箭在进步了,最后呢,还不是没留住心爱的人。
在丧爱这件事上,无论你是职场精英还是家庭主妇,失败是殊途同归的。
天要下雨、男人要变心,任你是长成奥黛丽赫本的马云,
标签:
杂谈 |
文/思小妞
有时候不得不感叹一下明星上节目也是不容易。本来是给亲朋好友捧场的,顺带赚点奶粉钱,一不小心就问被碰到了底线,变成道德困境或灵魂的拷问了。
小S主持的《姐姐好饿》第二季第一期请的嘉宾是汪小菲和大S。自打大S生完二胎后,很久没看到姐妹俩同台了,所以当姐妹二人从升降机走出来、美美的走下楼梯、进入熟悉的小S跪舔女神姐姐、大S吐槽 嫌弃模式时,让人感慨。
从最初的《娱乐百分百》到红遍亚洲的《康熙来了》,还有她们没有做下去的节目《大小爱吃》,我很喜欢看她们二人同台。虽然里面不乏做作、夸张的成分,但总体说来还算真性情,也有一定的搞笑效果。
虽然不是《姐姐饿了》的粉丝,但看到第二季第一期的嘉宾名单时,我还是小小期待了一下。
不得不说姐妹俩都收敛了很多,毕竟四十的人了、嫁作人妇当了妈,不再像过去那样疯狂也可以理解,所幸二人的真性情还能看见。我相信节目中姐妹俩的相互赞美和泪水都是真的。从十几岁出道到现在,多厉害的演技也坚持不了这么长久。
标签:
杂谈 |
文/思小妞
应该是近两年,我才终于接受“迷茫”不是个恶魔这件事。
学生时代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成天活在迷茫的魔咒里焦虑不安。一方面觉得青春无敌,大好人生才刚开始,没什么好惧怕的;另一方面,想到即将开幕的美好生活却没个方向,就觉得一辈子漫长的有些多余。
的确,如果你的生活方向一直云里雾里,就像在大雾天里开车,即便这条公路没有别的汽车和你抢道,也会因为看不见前方的路而担心自己下一步是不是就要掉入万丈深渊了。更何况,公路上有的是大把的汽车,大家都是摸黑往前开,谁知道下一起事故何时出现。就像迷茫的青春,几乎每个人都有雄心万丈却又不知下一步该往哪里走,彼此凑在一起,最终感叹又感慨,于是更加焦虑了。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担心,因为迷茫并不是青春的专属。即便褪去青涩、长出了一张大人脸、有了稳定的工作、幸福的家庭、七拼八凑出了安逸的生活,迷茫还是不会与你散场。否则,那么多中年危机就来得莫名其妙了。
人,大概只有迈入老年后才不会觉得迷茫了,不是因为年龄够大所以智慧够多,主要是因
标签:
杂谈 |
文/思小妞
我喜欢看美剧,特别是不用耗费脑细胞、只需做好嘴角上扬的喜剧。在Friends、2 Broke Girls、How I Met Your Mother、The Big Bang Theory、Baby Daddy这些被我看过至少三遍以上的剧中,出现频率颇高的一句话是“Everything will gonna be alright.” 名列第二的应该是“Are you kidding me?”这两句话放在一起还真是个莫大的讽刺。
屏幕里的人们最喜欢说“Everything will gonna be alright.”然后给对方一个熊抱或摸摸,但现实中呢?来美国快两年了,我到还真没听过本地人说过这句话。大概大家都知道困难不是那么容易过去的,生活也不会轻易好起来,拥抱只能是拥抱,除了那几秒的短暂安慰——有时候甚至连安慰都算不上,只是走个过场的形式罢了——nothing at all.
这让我想起了The Big Bang Theory里Sheldon迫于社交原则,每次在同伴遇到烦心事时都会给对方沏杯热茶,然后极不情愿又无可奈何地轻拍两下对方的肩膀同时说出“There,there.”这句话。
每次看都能被他别扭的表情和动作搞得哈哈大笑,但热闹过后又难免觉得心酸:Sheldon的不情愿其实是有道理的,苦与难岂非
标签:
杂谈 |
文/思小妞
严格说来,这世上其实没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比如:
父母养育子女到成人,首先也是因为情谊所在,其次碍于法律而不得不为之。若抛除这两样,反问一句为什么父母一定要爱子女呢?也不是太恶毒的问题。因为人的感情和责任心是不能勉强的。
类似的例子还有,我们一直被教育一生要尽可能去做个好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其实这不尽然,好和坏被来就是主观定义。我们要成为一个好人,更多时候是为了满足别人的要求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当然,还有自己支付不起的代价。如果没有这些“约束”,成为一个不太好的人也没什么大不了吧。
这么想下去,世上几乎不存在理所当然的事,因为任何“理”都可以不理。可在每个人心中,都会有几件毋庸置疑的“理所当然”的事情,虽然“当然”的原因和“理”不一定有关联,但它就是在我们的心里根深蒂固生长着。
对我而言,有这么两件事是没道理可讲的“理所当然”。
第一,终生学习也许是不必要的,但终生阅读是理所当然的。
阅读的好处可以说出几箩筐,但我把终生阅读视作理所当然主要是因为它
标签:
杂谈 |
文/思小妞
和小吕视频,她表示对自己的老爸很无力。
小吕的爸妈来美国看望她和老公,在一起生活了五个月,小吕才知道原来老爸病得不轻。
在小吕的印象中老爸是个心特大的人,对什么都看得云淡风轻。小时候小吕学习不太给力,她妈急得又是报补习班、又是考虑转学,生怕耽误了女儿的大好前途。而小吕的爸爸总能在一旁气定神闲地说:“孩子嘛,就像小草,让他们自行生长就好了,不要太强求。”
中国人最在乎三大问题之一——子女教育,就这么被她爸四两拨千斤翻篇儿了。
所以,小吕一直以为老爸是个精神上特别逍遥、什么事都可以let it go的人。事实证明,她真是误会父亲了。
小吕说,以前连我的教育都不在乎的他,来美国后多了很多莫名的担心:
比如,萨德计划一出,我爸就觉得中美要翻脸开战了,以后我们怎么回家;
我所待的城市已经连续好几年被评为全美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我爸看到这里大清早人烟稀少就担心万一有一天我们被人拿枪崩了连个发现尸体的人都没有;
再比如,以前我考试不及格时他到不担心我的前途,现在老公读着名校博士、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