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但是春季也是精神障碍的高发季节,民间有俗语:“菜花黄,痴子忙”。因此,患有精神障碍或有相关病史的人应注意春季的预防保健。
首先应及时就医咨询,在春季到来时应找精神科医师或心理医师咨询,让专家对你目前的精神健康状况作出评估,并对你目前的治疗提出指导意见,是采取心理治疗,还是药物治疗;或者对原有药物治疗的剂量进行调整。
由于精神障碍的病因比较复杂,目前对精神障碍治疗总的来说还是处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对于平时低剂量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来说,适当提高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剂量,对防止疾病的复发有一定益处;对于曾患有抑郁症的患者来说,由于抗抑郁剂起效时间慢,服药后至少需要10天左右才起效,为了达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目的,提前
标签:
杂谈 |
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由于其特殊性,患者的就诊也和躯体疾病有所不同。
精神疾病多是慢性持续性病程或间断发作性病程,治疗需要更加个体化和长程化。就精神疾病而言,医生要对患者有动态的、系统的观察,才更可能给出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心理问题更是如此,患者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开始可能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让治疗师了解想解决的问题以及患者的心理个性特征等,所以心理治疗也需要较长时间的随诊。
1. 尽量长期跟随一个医生就诊,这样医生能动态观察病情变化,避免一个医生一个治疗方案,使治疗缺乏系统性。
2. 心理治疗开始多需要建立信任关系,不要急
标签:
杂谈 |
春节假期即将结束,这几天聚会、打牌、搓麻......忙的不亦乐乎,是不是需要睡个好觉补一补了?有这种感觉的可能不只你一个人。但因睡眠问题,如熬夜等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不仅仅是补个觉就能解决的。
喜欢熬夜的人往往会安慰自己:熬过这几晚,睡他个三天三夜,就能把精力补回来。然而过后补偿睡眠只能起到缓解疲劳的作用,无法弥补因睡眠缺失对身体造成的损害。经常熬夜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精神心理疾病的高发,以及身体免疫力的下降、人体衰老进程的加快等不良后果。
除了“补觉”,人们对于睡眠还有不少误区:
1、“数羊”可以帮助入睡
很多人晚上睡不着,就会躺在床上“数羊”,一只,两只,三只……结果非但没睡着,反而越数越精神。有人开玩笑说,“数羊”不适合中国人。例如,美国人“数羊”:“sheep, sheep……sleep, sleep……”,睡着了。而中国人应该数“水饺”:“水饺,水饺……,睡觉,睡觉……”,睡着了。
其实不管是数什么,都是靠分散注意力来达到催眠效果的,这对于一些人
标签:
杂谈 |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不同的想法、感受和喜好。当两个人交往时,有时会感觉不舒服,变得互相厌恶、愤怒抑或逃离。
为什么会这样呢?
那是因为人和人之间有一条看不见的“界线”。就像地图上的国家领土一样,这条线围成一个圈,就是人与人交往中不容侵犯的“领地”。“领地”外的事,不会太在意,也容易接受。当有人跨越了这条“界线”,来侵袭你的“领地”时,心里会很不舒服,甚至想冲过去揍他一顿或者赶紧逃开。这就是人际关系里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边界不清”。
比起西方,中国更容易出现边界不清的现象。因为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独立性,重视个人的空间,只关心自己或自己的家庭。这样就容易保持自己的个性,坚守自己的“领地”,人和人之间容易保持一个清晰的边界。
而中国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集体主义和相互依赖,非常重视人际关系,希望保持和谐的关系,表现的顺从,过于照顾别人的想法和感受,尽量避免冲突和拒绝,容易造成人和人之间界限不清。
在各种人际关系里,界线不清很容易造成一些困扰
01婚姻里夫妻界线不清。比如老婆过于依赖老公,
标签:
杂谈 |
儿童期是每个人成长发育所经历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心理精神发育不仅有量变而且有质变的过程,经历着有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儿童在不同年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行为表现,评估心理发育及精神状况不但需要专业的精神心理医生,同时需要家长付出更多的观察及看护、喂养。
儿童一旦出现精神及心理障碍,应该予以积极诊治。在治疗方面,主要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特别是某些较严重的精神障碍,药物治疗必不可少。
很多家长在给患儿用药时,都会有诸多疑问。。。
那么在此,我们详细讲述关于使用精神药物治疗过程中,所需要关注的相关问题:
01.患儿出现心理及行为异常情况时,应到正规专业的医院就诊,不要盲目的相信“药到病除”“包治百病”的虚假传言,延误最佳治疗时间的同时,因精神科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不专业的治疗导致服药中毒或出现严重药物副反应。
02.向医生交代病史内容时,除了讲述患儿病态表现,同时要详细将其以往有无严重的躯体疾病,如肝、肾、心血管病和药物过敏史告知医生,总结患儿在患病前后精神心
标签:
杂谈 |
朋友,你看过《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曾经风靡全球的畅销书吗?有没有像书里的主人公——小矮人哼哼那样,曾因你所珍爱的东西丧失而感到沮丧呢?
是对前途的悲观失望或绝望,是对困境的无能为力,对一切努力是否有用的主观否定,以至于感到疲惫不堪,使生活和生命丧失了意义和价值,因而自卑、怯懦、不思进取,什么事也不想做,更没兴趣去做。
但是,这不是因为他无能,而是他根本就不相信自己能解决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人不是丧失了什么,反而是什么都得到了。可是得到了
标签:
杂谈 |
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强者行为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神经症,强迫症状一般包括:
1、强迫观念:患者反复思考一些想法、观念、记忆、情绪等内容。
2、强迫行为:患者反复做一些没有必要的行为,如反复检查、反复洗手、反复计数等,其目的是为了摆脱或减轻痛苦情绪。
具体表现如下:
01.患者明知强迫症状不对但无法控制,因为一旦控制不做,就会出现紧张、心慌等严重的焦虑表现,为了避免焦虑的发生,患者只好去想去做。我们把这个特点称之为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
02.患者能够意识到这种强迫的意识和冲动来自于自我,而不是来自于外界,是自己的思维产物。这是诊断强迫症的关健点.上述表现为每天至少一个小时感受到明显的痛苦情绪,或者个体的正常社交或工作明显受到损伤,这样的个体就可以被诊断为强迫症。在被诊断为强迫症的成人中,有20%在儿童时期就已经患病,29%到青少年时患病。
对于强迫症,首先要使用药物治疗,症状改善比较明显。
标签:
杂谈 |
保护孩子的基本安全原本应是社会底线,但近日接连被曝光的幼教机构伤害幼童事件牵动着家长们敏感的神经。人们一次次地心痛、气愤、失望……无奈盲点犹存,儿童又难以完整陈述遭遇,类似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究竟遭遇了什么?
家长要如何用准确的方式与孩子沟通?
一旦遇到侵害,孩子应如何保护自己?
此时家长要怎样应对才能将伤害降到最小?
让我们听一听心理专家的这些叮嘱!
纵观最近几年被媒体曝光的虐童事件,一个个触目惊心,让人心寒。
要求严格的父母,随时都是在给孩子纠正错误、惩罚孩子犯错。久而久之,一旦有事情发生,孩子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自查,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即使受了欺负,也会想是不是自己哪里行为不当,才成为受害者。有了这样的自责心理作为基础,很难大声叫喊或者求助。
伤害似乎从未停止,那么,如果孩子真的遭遇侵害,究竟要如何挣脱?
标签:
杂谈 |
https://wx1/large/9e55ed55ly1flbo0yk0ggj20
一名8岁的小男孩和一名6岁的小女孩在房间里看电视,当电视画面上出现一名女子上吊自杀的镜头时,小男孩非常好奇,随即找来了一根绳子,系在窗框上,学着电视里的镜头将自己的小脑袋伸了进去......当其父母赶回家时,孩子已经死亡。这是媒体报道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显而易见,模仿行为使他扼杀了自己幼小的生命。
这其中,电视、网络等媒体对儿童伤害尤其大,一些不经意的报道或图片很有可能酿成惨剧。因此,媒体在自杀等案例的报道上要有积极的导向,最好不要对自杀过程做过分具体、生动的描述或渲染。
01
首先要多与孩子交流。无论孩子多小,都要认真对待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和所表现的每一种态度。
02
其次,少给孩子一些压力,让孩子享受他们在这个年龄段本应享受的快乐,不要因为我们自己或社会不切实际的期望,而给他们带来过多的
标签:
杂谈 |
“我家那儿媳妇,生完孩子后真能找茬儿。哪个女人没生过孩子啊,没见过这么难伺候的……”“我天天上班累的要死,你在家坐月子什么也不用干,还成天抹眼泪的,啥意思啊……”
大概是不少婆婆或者初当爹的男士都抱怨过类似的话吧,但你有没有想过,这可能是一种危险预警信号呢?
今年6月,有媒体报道,上海一产妇把5个月大的女婴从5楼抛下,自己随后纵身跳下。家属表示她在坐月子期间就开始爱发脾气,埋怨丈夫和婆婆。
这起悲剧的背后的“元凶”,正是孕产期抑郁。
所谓“孕产期抑郁”,是指女性在怀孕直至产后4周这段时间出现的抑郁。孕产期抑郁的发生率很高,西方国家有15%的孕产妇有过抑郁,国内这个比例更高,达到20%-40%左右。
孕、产妇容易被抑郁“盯”上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女性在怀孕和分娩后内分泌的剧烈变化;二是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如没有做好养育新生命的心理准备、不良的分娩结局,或者家庭矛盾一直没有解决等。
孕产期抑郁影响的绝不止孕、产妇自己一个人,还会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