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文/煮酒君
唐朝安史之乱后,国力大减,陇西地区被吐蕃占据,吐蕃对唐朝西域地区的安西四镇和河西走廊垂涎三尺,自崛起以来,逐渐成为唐朝大敌。
安史之乱后,吐蕃趁机大举进攻安西地区。侵略安西四镇、陇右以及沟通中原和西域的战略咽喉河西走廊。广德元年,鉴于唐军主力在东部地区,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入侵,导致长安失陷,后由郭子仪收复长安。大历年间,吐蕃、回纥再度联兵内侵,郭子仪在泾阳单骑说退回纥,并击溃吐蕃,稳住关中。但从乾元元年至大历十一年之间,廓州、凉州、兰州、瓜州等地相继陷落。
吐蕃侵占唐朝西部领土后,对当地唐朝遗民进行了极端残暴的统制。陷落后的河西惨遭吐蕃的蹂躏,丁壮者沦为奴婢;苛捐杂税和繁重的劳役自不必说,吐蕃是典型的奴隶制,在陇西地区抢掠人口为奴隶,妇女和儿童一起被贩卖到吐蕃国内各地甚至被贩卖到中亚和印度。自耕农都被沦为农奴。这
标签:
历史 |
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的真像被披露之后,很多人为之扼腕叹息,伤感不已。
涉事的双方:公交车司机和女乘客,哪怕有一方能多少克制住自己冲动、暴怒的性子,或许这场悲剧,就可以避免。
冲动是魔鬼,许多人都会在情绪冲动时做出令自己后悔不已的事情来,但谁又能知道,冲动会带来这么惨重的代价呢?
在历史上,因为人的冲动、一时暴怒引发的悲剧非常多。
冲动的代价,可以大到什么程度呢?
小到血溅宫闱,王权更迭。
大到改朝换代,血雨腥风。
在春秋时代的宋国,就曾经发生过一起,因为言辞激烈,导致冲动行为的发生,进而导致王权更迭,国家内乱,无数人人头落地的悲剧事件。
事件的主角,是当时宋国的名将南宫长万。
现代社会中,身份证作为个人身份的标识而被普遍使用,没有身份证可说是寸步难行。现代社会的身份证制度,开始于1936年,当时,宁夏省政府制定了“居民证制度”,便是中国现代身份证的雏形。
严格说来,中国古代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身份证,或者说并不是所有人都持有身份证。
秦朝商鞅推行的“照身帖”可算是古代的身份证。
公元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推行变法,第一次变法中的重要内容,就有编录户籍,什五连坐,无户籍凭证不得上路,不得留宿客栈等规定,这个户籍凭证就是照身帖,照身帖中登记有持有人的姓名、职业,画像和公章等信息,类似于今天的身份证。
在古代,需要身份证明的,往往是一些需要流动的特殊群体,比如僧侣就游方挂单,就需要度牒,《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取经途中没经过一个国家,就要拿着度牒去通关,度牒就是他们的身份证。度牒在唐代成为祠部牒,上面详细记载了僧侣的籍贯、俗名、年龄,所属寺院等信息。
标签:
杂谈 |
“避讳”在中国古代,不仅表现在帝王的名字上,更表现在仪轨上。尤其对一些皇家特定状况的用词,就不能任意为之。譬如皇帝病危,一律不能用口语称呼为“要死”。必须要用“大渐”;皇帝死亡,称之为“驾崩”;皇帝的坟墓不能称之为“xx之墓”,要称“陵”或“山陵”;皇帝的灵柩称之为“梓宫”;出丧之前已经死去的皇帝称之为“大行”;为了美化皇帝的死亡,要用“龙驭上宾”。以表示皇帝死后的灵魂,不是去了阴曹地府,而是乘龙升天了。据说中国最早的“核心”,黄帝就是乘龙而去。
http://p1.pstatp.com/large/50af0004b26d4ebc346a
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曾有:“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称,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皇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由此开头,后来帝王的死一律都要赞誉为乘龙升天,作天帝宾客去了。究竟是否真的作为天帝宾客?活着的人是不知道的。那些逝去的,也没有报告过死后的待遇。“假作真时真亦假”,管他真真假假,至少那些暴虐的帝王的离去,对于治下的百姓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中国从汉代以来,礼法
标签:
杂谈 |
从《史记》记载可以看出,老子的形象在汉朝还没有被神化,司马迁只是将其描述为一位长寿的老人。在司马迁之前的不少典籍也都有关于老子的记载,但都没有老子成仙的说法。《庄子》一书称老子为“博大真人”,是一位深明大道的圣人,而不是神仙的形象。
据《后汉书—楚王英》记载:“英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东汉时期,黄老之道盛行。奉行黄老之道以求长生的风气,蔓延至朝堂内外。东汉王阜在《老子圣母碑》中写道:“ 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人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突清浊之未分。”可见此时已经将老子与“道”合而二为一,而宇宙与天地又是“道”创造的。
由此可见,此时的老子已经开始被神化了。不过,“太上老君”这一称呼还未出现。
老子被称为“太上老君”,应是从南北朝开始。《魏书· 释老志》记载道士寇谦之遇“太上老君”,同是东汉时期的道家经典《太平经》也是托言太上老君传授而记载的。南朝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是较为
标签:
历史 |
文/煮酒君
七夕节对于年轻的一代人心中肯定都不陌生。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个节日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http://p9.pstatp.com/large/37d10001766c123e08a8
不要再被骗了,七夕真的不是情人节!
近年来商家炒作,媒体不给大众正确的导向,让公众都认为七夕是情人节,怎么辩都辩不过来。
要说中国的情人节,农历正月十五的“上元节“才是真正的中国情人节。这一天,男男女女,借观花灯之名,会中情之人 。七夕绝对不不应该是中国的情人节!
七夕节起源于汉朝, 据《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南北朝任昉所著的《述异记》将《诗经·大东》篇中的“女郎”和“织女”这两颗星赋予了凄美故事的色彩。此后,女郎织女的故事慢慢融入到了这个节日中。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七夕也从来都不是情人节,而是姑娘们开始向织女乞求心灵手巧。
在中国古代,七夕与爱情完全无关,七夕节又叫做乞巧节。乞巧节,顾名思义就是乞求心灵手巧。这一天,未出嫁的少女都会
标签:
杂谈 |
古代的中国,科技水平落后,政治失能,救济能力根本无法应付庞大的灾害,结果是有灾就有荒。灾荒加重,不仅摧毁了社会生产力,而且更加促使灾荒频繁,形成恶性循环。人民无力抵抗,只得流离失所,卖儿卖女,甚至发生“父子相食,行人断绝”的惨事。
同时,灾荒对于历史发展也有重大影响,一场天灾降临,它直接破坏了社会的稳定,饥民们无法果腹,从而导致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最后引起朝代的更迭。所以,赈灾是历朝政府重视的大事,即使在那些兵戈四起的王朝末期亦如此。但是,赈灾效果如何呢?
http://p3.pstatp.com/large/31ff0004cce993e03cfd
东汉末年,天灾人祸不断。汉献帝兴平元年,这一年军阀混战,地震蝗灾不断,旱灾从四月一直延续到七月,三秦大地赤野千里。汉献帝刘协避开正殿办公,想用这种方法祈求降雨,同时派遣官员清理在押的囚犯,宽宥赦免犯了轻罪的犯人。而这个时候,谷一斛价格涨到了五十万钱,豆、麦一斛价格二十万钱,普通百姓根本无力承受如此高昂的粮价,开始出现了人们互相残食的悲剧,白骨累累,民不聊生。
献帝让侍御史候
标签:
杂谈 |
文/煮酒君
《辞海》中对“公子”一词的解释是:古代称诸侯的儿子,后称官僚的儿子,也用来尊称人的儿子。
http://p1.pstatp.com/large/2c6b000db542e0c3ff62
说起“公子”很多人马上想到的是古代那些权贵人家的子弟,实际上这层含义是汉朝才被赋予的。
《左传·宣公十七年》:“凡太子之母弟, 公在曰公子,不在曰弟。凡称弟, 皆母弟也。”在先秦时期,诸侯可以称做“公”。而诸侯的儿子,不论嫡庶均可称作“公子”,这一词没有区分嫡庶的宗法意义。
http://p3.pstatp.com/large/2c63000d9c625707b5e3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并自称为“皇帝”,汉朝承袭了秦制,最高统治者不再称做'公',而其子自然也不再称作“公子”。而此时,宗法制受到了严重破坏,可以说当时已经找不到严格意义上的“公子”了。
而公子这一词,也没有就此被扔入历史的垃圾堆里,而是开始被赋予了新的含意,那便是被用来称呼那些地位尊贵、衣食无忧,拥有特殊权力的权贵家庭的子弟。
要
标签:
历史 |
运河,就是人工开凿的河。据说最早的运河是距今四千年多年美索不达米亚的运河。中国亦属于文明古国,运河开凿时间也很早,有人说开凿于公元前506年的胥河也是世界最早的运河。抛开中外运河时间先后排名,中国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恐怕不会有人质疑。
花费巨大的资金,征调不计其数的民夫,开凿这么长的运河,历朝历代的朝廷其实首要考虑的便是军队运输的需求。其次是加强地区间的交通,更好的促进经济交流,维护国家的统一。
标签:
杂谈 |
《楚乔传》这部剧自开始,便给出了一个紧迫的氛围,那就是数十女奴被贵族公子视为猎物围猎,还放狼对这些人进行撕咬。相信大家尤其是女性朋友对剧中女奴这个情节是气氛填膺的。犹其是在响箭响起之后,那幸存的女奴仍被贵公子一箭射个对穿。
奴隶没有人权,赵丽颖一直盯着那个被杀的女奴,“多么痛的领悟”!那女子虽屡次死里逃生,终于还是被那禽兽毫不犹豫地来上一箭。
在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历程中,是否有奴隶制社会时期,在现在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不论它是否存在,奴隶这种“职业”的存在是毫无疑问的。如果说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一个女人处境不好,那一个奴隶的处境堪称是凄惨。所谓“文无第一”,最惨的要算是这二者的结合,即“女奴隶”,人们对其简称“女奴”。
人类处于母系氏族时期,生产力极其低下,主要以采集农业为主导,所以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