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我大概是1983年听说路遥的名字的,当时他的《人生》正火爆着,便买回来一本。这本小说定价四毛九,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年11月出版,首印13万册。我买的就是这个版本。据《路遥传》的作者厚夫统计,这本小说不久就销售一空,马上又出了第二版,一年后再加印,总印数达257200
标签:
文化 |
因为要给《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中的“美学与文艺理论”卷写篇长序,便把潘光旦先生的《冯小青》又读一遍。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曾在一个县城的新华书店购得此书,但书名却已是《冯小青性心理变态揭秘》(潘光旦著,祯祥、柏石诠注,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此书诠注详尽,很是用心,只是书名却改得惊悚。若潘先生地下有知,他会同意如此改动吗?
标签:
杂谈 |
分析完《我与地坛》的结构之后,接下来我想谈谈它的语言。
同样写散文也写得很好的已故作家汪曾祺有一个说法:“写小说就是写语言。”(《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套用汪曾祺的这句话,我觉得写散文也是写语言,或者更是写语言。如果一个作家的语言不好,即便你有多么好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也失去了味道。
那么,《我与地坛》的语言好不好呢?我觉得好。我曾经诵读过这篇散文许多遍,所以我衡量语言好不好的标准之一是看它能不能上口,入口之后口感怎样。谈到这里我想先介绍一个我对文学语言的基本观点,然后我们再来谈谈我对《我与地坛》的口感。
自从五四时期兴白话废文言之后,我们的作家就采用了现代汉语
标签:
杂谈 |
现在我们就来面对他的这篇作品,我想从《我与地坛》的文体属性谈起。
刚才说过,《我与地坛》是作者修改完之后又放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才交给了《上海文学》这份杂志。这样我们就有必要讲一讲《我与地坛》发表时引出的一个小故事。
姚育明女士是《我与地坛》的责任编辑,据她讲:1990年12
标签:
杂谈 |
(据山西的一位朋友说,此文已在《名作欣赏》全部刊出,但我还没见到刊物。现在就陆续把这篇讲稿贴上来,全文两万字)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谈论的是史铁生的散文名作:《我与地坛》。之所以选择这篇作品,是出于如下几点理由:一,大家知道,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先生突然去世,引发了许多人的悼念与追思。在这些追思中,我发现好多人都提到了《我与地坛》,可见这篇作品在人们心目中
标签:
杂谈 |
今天从文学院得到消息:齐大卫老师于昨晚去世了。
齐老师曾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任教,但我留到这里时,他已退休。
听童老师说,齐老师是1935年生人。
齐老师是山西太原人,这是我知道的一点情况。
我是在1998年的一次学术会议上认识齐老师的,那时他唱《我的太阳》,唱得真好。
2009年,他教文学院的老师唱歌,居然把难度颇大的无伴奏合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教得有声有色,那可是四个声部啊,文学院的老师此前并未受过专门的训练。
但是,我在网上却查不到多少有关他的情况。
愿齐老师一路走好!
这是在网上找到的一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