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增加用户黏性是平台运营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社区创业者最犯难的地方,最近笔者在和社区创业者沟通的过程中发现用户黏性是最的大的问题,有了用户但不活跃,从而在平台上产生的价值也就少之又少。用户黏性的高低直接反应一个平台的价值,那么社区O2O平台的黏性究竟如何提升呢,影响他的因素又有哪些呢,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http://s12/large/0022tuiVzy6LB9GzvNp9b
平台的定位
首先是综合型社区服务平台,比如叮咚小区、指尖生活、云管家、邻里中国等,他们的功能涵盖了社区基础服务(指物业服务)、社区生活服务(衣食住行)、甚至是公共服务(咨询服务),内容多黏性就高吗,从理论上来说是成立的,但是增加用户黏性的一定是你的服务的专业度,简单的功能罗列是没有意义的,并且前期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业务点和引导方式。
其次是垂直型的社区服务平台,比如社区001、阿姨帮、e袋洗等,其实对于垂直型的服务平台谈不上黏性的高低,不可能用户每天都需要打扫屋子或洗衣服,但平台要把服务和体验做好,当用户需要服务
标签:
杂谈 |
王健林与马云的赌约,不了了之。也许是不能让马云的阿里太嚣张,也许是对互联网的一种试探,王健林的每次出牌,都让人意想不到。近日,王健林发布万达集团半年报告,报告最引人关注的是万达宣布将继续全力发展电商,高调宣称首期投资50亿元,并联合中国最大的几家电商,目标是三年左右找到盈利模式。
http://s14/mw690/0022tuiVzy6KFeo8gUZcd但在豪言壮语之外,万达电商又遭遇前万达电商COO马海平、前万达电商COO刘思军,前万达电商首席执行官CEO龚义涛先后离职。离职之后,相关人员也曾抱怨房产公司的僵化管理和汇报审核制度的不适应,互联网业界也纷纷吐槽,认为万达电商、万达O2O不会成功。毁誉参半之下,万达电商、O2O路在何方,还是真的无路可走?本文旨在从商业、地产、互联网、媒体角度,进行阐述,试图解开王健林的电商情节。
50亿对于万达意味着什么?
对于互联网而言,50亿意味着一个天文数字,但对于王健林而言,50亿不过是一个万达广场投资数字。在二三线城市的一个项目投资而言,投资50亿,带来的回报是远远高于这个数字的。首先,万达广场的模
标签:
杂谈 |
最近汽车后市场相当的火爆,据此前亿欧网《国内五大汽车电商平台试水O2O》一文中介绍,截止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新华信曾预测,2015年整个后服务市场规模将超过7000亿元。亿欧网一直关注汽车后市场O2O的发展,从目前来看后市场O2O的发展未来将会有六个比较大的变化。分别是:互联网化、平台化、透明化、规范化、智能化、品牌化。
http://s5/mw690/0022tuiVzy6Kxj7npT654互联网化:汽车后市场玩家大概都知道汽车后市场有着庞大的未来发展空间,但相较于标准化的互联网前车销售市场,后市场的发展现如今还处于混乱的状态。越来越多服务于汽车后市场的传统企业、创业企业用O2O思维进行自我改造。
对于汽车后市场的主要传统玩家4S店而言,在日益艰难的商业模式下,由主机厂主导Online 4S店的Offline的O2O模式,抱团应对未来国家主导的汽车前车销售市场向汽车后市场的政策导向。而后市场创业者运用O2O思维进行模式创新,有了抗衡4S店一家独大、实现屌丝逆袭的机会。不管是传统的后市场企业还是创业企业,让互联网介入到后市场中来改变目前的局面,为的是在
标签:
ito2o连接 |
文/黄渊普(亿欧网联合创始人)
最近“连接”这个词很火,各公司高管在不同场合频繁提及:在今年5月举办的GMIC大会上,腾讯集团COO任宇昕阐述了腾讯把自己定位为一家连接型公司;58同城CSO、高级副总裁陈小华6月份在第三届湖南电子商务大会上表示58同城未来是连接人与人。而业界不少人认同的一个观点是:百度是连接了人与信息,阿里是连接了人与商品,腾讯是连接了人与人;三种不同的连接催生了三大巨头,大众点评经常宣称自己有望成为连接人与服务的第四极。无独有偶,大众点评的竞争对手美团把自己定位为连接人与商业。
“连接”一词走热的背后是各大公司对自身的重新定位;尤其是在移动
标签:
杂谈 |
2014—2015年是商家布局本地O2O的窗口期,商家必须有O2O思维,积极拥抱移动互联网。今年餐饮O2O时代思维最为重要,母婴商家也跃跃欲试:消费者在线消费习惯已经养成,O2O模式也被其认可;母婴零售行业存在诸多特殊因素,适合做O2O;国内最大母婴电商苏宁红孩子B2C失败,初步试水O2O,母婴商家不得不摸着石头过O2O之河。
http://s6/mw690/0022tuiVgy6KsGqVgfb85在线消费习惯养成,O2O模式已被认可
消费者网上购物习惯已经养成,自2010年初,中国第一家团购网站出现之后,因为团购网站门槛低、易模仿,团购网站大规模的兴起迅速促成“千团大战”。团购瞬时间成为互联网公司的标配功能,BAT等巨头不惜斥巨资争夺团购市场,培养消费者线上支付购买商品和服务,线下体验的习惯。如今,消费者在线消费习惯已然养成,O2O模式在滴滴打车(曾用名“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的烧钱大战中被消费者再度认可并频繁使用。
母婴行业的普遍因素和特殊因素们,和O2O会擦出火花
国内母婴行业存在多种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因素。普遍性有三:一,国内政策对婴
标签:
杂谈 |
2013年12月玛花纤体在上海、北京集体关门事件,给整个美容行业敲响警钟。消费者对美容商家的整体不信任,正让这个行业付出惨痛的代价。中小美容院的生存则越来越艰难,先不说医疗美容的异军突起以及大型美容连锁的纷纷问世,其信任问题就使中小美容院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在移动互联网大趋势下,O2O会不会是中小美容院的救命稻草?如何帮助中小美容院经营突围,则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传统中小美容企业的生存之痛
缺员工,缺顾客,缺业绩,经营没有特色,缺乏自主经营能力,一直以来都是传统中小美容院的生存之痛。
首先人才的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美容院的良性发展。由于中小美容院大都没有清晰的企业文化,因此没有凝聚员工的精神力量,员工普遍严重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不得不等待机会创业甚至跳槽,因而造成人员更替频繁、导致美容院在很大程度上人员匮乏。再者,美容院为了业绩的频繁促销,使顾客对效果极其不满,许多顾客萌生受骗感,这样以来,造成很多中小美容院严重客源不足。而中小美容院为了能够拓新客源,经常请一些化妆品公司来帮助纳新客,即使这样,也只是使中小美容院陷入促销有业绩,不促无
标签:
杂谈 |
外卖O2O市场经历了前不久的喧嚣后,媒体对其关注度在逐渐冷却;但看似平静的市场,一股强大暗流在涌动。毫无疑问,经过了前期的资本热捧后,外卖O2O市场已经进入了2.0时代。“普哥访谈”栏目于昨天邀请到了生活半径的CEO徐伟昊畅谈外卖O2O行业现状和未来趋势,普哥结合此次访谈和之前与行业其他人士的交流,分享一下对外卖O2O的判断和看法。
http://s3/mw690/0022tuiVzy6Kn6zLOh4a2外卖O2O市场进入2.0时代
外卖O2O市场被广泛关注是在2013年以后,但在此之前已经有不少玩家在这个行业深耕细作,包括北京的生活半径和杭州的点我吧都是成立较早的外卖O2O网站。绝对苦逼、不受关注、看不到前景,外卖O2O行业的淘汰率因此不比团购低:早期的“饭是钢”成为外卖O2O先烈、后来的外卖单、绿淘逐渐销声匿迹。行业进行残酷的优胜劣汰,但不影响市场往前发展的步伐;到2014年,外卖O2O已经发展到了2.0时代。
外卖O2O的2.0时代更加突出移动端,适应移动互联网(4G 智能手机)发展的大趋势;在资本的助力下,各主要玩家开始进行大规模地域扩张和品类探索,行业兼并整合将时
标签:
杂谈 |
近期接触到很多对O2O感兴趣的朋友,他们大多停留在对O2O了解的初级阶段。对O2O基本概念有疑惑的朋友,可参考普哥之前在亿欧网发的两篇文章:《O2O究竟是什么?》和《O2O是不是骗局?》。
http://s14/mw690/0022tuiVzy6KcIP6E3zfd另外一个被很多朋友提起的问题是:O2O和电商究竟有什么区别?就这个问题,普哥昨天在朋友圈做了一个调查,大多数朋友认为O2O是电商下面的一个分支;这个观点是主流,也正因为此,目前各电商峰会或论坛都把O2O作为分论坛。少数人持有的另一个观点是:O2O包含电商,因为O2O是线上线下,而电商只是线上,前者的范围大于后者。
O2O流行的后面,同时聚集了大批支持者和批评者。支持者中不乏打着O2O旗号招摇撞骗的,批评者中也有不少在做O2O实际事情的。无论各方如何有分歧,大家一致认同的一个观点或趋势是: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正在和传统产业相互渗透;线上线下结合所产生的商业机会将成为下一波创业热潮。以普哥所在的亿欧网为例,高举O2O旗帜,关注移动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结合的新商业大趋势,我们不用担心O2O概念不火了以后无事可干。
回过头来,
标签:
杂谈 |
前不久传出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将要进军本地劳务市场,范围涵盖照顾幼儿、杂物工、生日小丑等劳务服务。亚马逊进军“苦逼”的本地劳务市场,首先是看重的是全美高达4000亿美元的巨大市场规模;另外一个原因是随着传统电商业务放缓,亚马逊需要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来支撑其在资本市场的想象空间。
相比美国本地劳务市场已经涌现出不少O2O上市公司(如Angie’s List, Care.com),中国这边的同行大多还处在早期发展阶段;以58同城为代表的分类信息网站在覆盖本地劳务市场的广度方面有一定成绩,但在提升行业标准及优化工种效率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中美两国对劳动力价值的认知、社会诚信体制、以及劳动工艺标准化等方面存在不同,这是造成两国在本地劳务O2O市场上差异发展的原因。
Angie’s List在中国无学徒
中国互联网一直奉行Copy to China,美国各种模式的互联网企业都能在中国找到对标,如分类信息领域的Craigslist(58同城)、团购领域的Groupon(美团)、餐饮外卖领域的Grubhub(饿了么)等。
本地劳务点评O2O网站Angie’s List是个例外,其在中国引起零星关注是在2011年11月其上市之后,而当时Angie’s Lis
标签:
杂谈 |
文/黄渊普(亿欧网联合创始人)
与BAT三巨头的大多数联姻,在经历了早期短暂甜蜜后都遁入危机。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互联网圈创业要考虑的三个问题是“生,死,腾讯”。然而,从2012年开始,巨头们愿意以收购或入股创业公司的方式来介入新业务领域,这对创业者是个利好,因为大部分创业公司注定是无法独立上市,被巨头收购也是一种不错的退出方式。不过,从结局来看,傍上了巨头的创业公司成多败少,各种原因值得寻味。
一、盘点BAT成败
百度:核心仍是线上产品
百度在投资、并购方面的开端非常不错,2004年8月底百度以5000万元(资金 股权)的价格收购了hao123,最开始受到不少人批评,但后来成为百度最成功的收购案例之一:hao123一直是很多网民特别是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网民上网的入口,收购hao123不仅稳固了百度作为流量入口的地位,而且hao123本身的变现能力也极强;2011年,hao123的收入在10亿左右,远远超过2004年时的收购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