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雷世泰
雷世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822
  • 关注人气:9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三体式难站,特别是很难一步到位,而初学者往往又最爱一步到位,反正有书有照片,不用老师教自己也可以模仿个八九不离十,上来就蹲,蹲下就出手出脚,觉得这才是站三体式的范儿,至少大格局差不到哪里,"虽不中不远矣",真正应了那句老话"初生牛犊不怕虎",相信诸位在看完我前四篇<又说三体式>后会对此有所认同。
      然而重要的并不在提出问题,而在解决问题。三体式既然这么有用,非站不可,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多数人比较容易地掌握而少走弯路,在练习的过程里可以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有迹可循呢?说白了就是在没有老师经常指导的情况下自己也能按图索骥、亦步亦趋地练习起来。
      在从前这样的想法是会被嗤之以鼻的,形意三年不离师,手把手教还不会呢,自己练习怎么行?按说最好是跟着老师口传身教,但现在大多数人即使和老师在同一城市也最多每周能见上一次,这还是最理想状态,实际远远达不到,多数人都上有老下有小,人到中年事业也正吃紧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三体式的一轴到底和无极式有什么不同?最大的区别是腿弯下来了,腰、胯处的形态和感觉大不相同。在无极式里腰胯都不能动,只能凭想象去找松、抽、塌的感觉,找的怎么样那就只有自己知道了,而到了三体式里,腰胯的外形就摆在那里,一目了然(当然,细微处光看还不行)。而且,三体式中的一轴到底才是拳中真正需要的,即实际可应用的。在无极式里人站的笔直,是为了更好建立一轴的概念,平常人虽然也直立但并没有"一轴"并且"到底"的概念,所以轴不成轴,也不能用。无极式里初步建立起的这根轴其实离真正能用也还有相当距离,首先,直腿就不是一个发力的姿势,其次,这时的轴还不是完美的拱形结构,总之,无极式里的轴更多的是建立概念,就有点象车展里的概念车,不能说它没内容,但距离实际成品还有相当的路要走。这也就是为什么无极式不能代替三体式,不能代替练拳,不能包打天下。其实三体式也不是万能的,它也还是基础,还不是上层建筑,当年齐公博先生以三年的三体式一站出名,可并未止步于三体式,其后还是要练拳才会有那么高的成就。
      先说"一轴"。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孙式三体式要站临界态,于是又把临界态拿出来谈了不少,似乎临界态一下子又热火起来,其实不然,孙氏内家拳有八大要领:单重,一轴到底,鸡腿力,鞭杆劲,弹拱结构,柔性节点,滚拔式运动,临界态训练。临界态放在最后,总领全局,前七项如果不用临界态训练,就好像弓是好弓,箭也是好箭,但就是没把力量拉满。
      临界态到底是个什么?
      最简单、形象的理解就是物理上的形变,从弹性到脆性的变化,比如拉皮筋,皮筋拉的越长,用的力就要越大,同时反弹力也就越大,所有物体都有个弹性限度,在限度内是弹性形变,超过限度皮筋就要断,就是脆性形变,在要断还没断时的状态就是临界态。小到拉弹簧,折木棍,吹气球,大到地壳的岩石层,都有破裂的临界点。
      对人来说,临界态要复杂得多,物理、生理、心理三方面都牵涉到,而对临界态的感觉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nbs
(2014-07-22 21:54)
标签:

杂谈

孙式武学

分类: 杂谈
                                   
            什么是无极式?是从平常的生活态转化为拳术的练功态的转换式,是过渡。从无到有,既不全无,也不全有,少了些散乱,多了些规矩,是从气、质两方面由流入和,由散到敛的准备过程,虽则不动,虽则简单,只是一站,但内里在悄然变化着气质。
        无极式很简单,不难,但站好也不容易。
        姿势与立正差不多,所以不难,不同处在于不要挺胸收腹。
        简单说就是平地立杆。
        立杆,就是两件事,一是杆要直;二是杆要稳。
       第一, 杆要直,立正也好,无极也好,都要站直了。
        实际上我们的身体是不可能站成几何学意义上的直线的,人从头到脚不可能是直线(人的全身就没有一处是直线),这里所说的直是指的"意轴",也就是经过"积分"平滑处理过的
(2013-08-18 20:34)
标签:

杂谈



书法与拳法
(图1

(2013-06-29 16:58)
标签:

杂谈

http://s10/bmiddle/6dd7bf5dte047341c2e79&690



我的新书《孙氏内家拳通论》已经由海潮出版社正式出版,

(2013-05-05 23:17)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不断有人在网上向我问一些练拳中的问题,其中许多人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老师而在自学武术,这些朋友对武术,特别是对孙氏拳的热爱很使我感动,刻苦自学,精神可嘉,但由于是自学,不可避免要碰到比他人更多的困难和问题,而这些问题处理不当会严重影响锻炼效果,所以还是要多谈点看法,希望这些朋友能有所借鉴与补益。

 

(2012-04-23 23:05)
标签:

孙式武学

杂谈

分类: 孙式太极拳--解析

    我教拳不从三体式入手,因为要想把三体式站对很难,对初学者尤甚。我的经验,打基础时就是坐、站、走三步,称之为“三要”———要坐、要站、要走。

    坐:坐高矮适中的凳子(无靠背,高矮以大腿与地面平行最好),把从头顶到尾闾的轴的形状坐出来,重点解决塌腰问题,附带把顶头竖项、松肩坠肘、含胸拔背的感觉找到。

    塌腰是一个困惑已久的极具普遍性的问题,至今仍然在被争论不休。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就是要把腰部向前的自然曲线拉到向后微微拱起,使整个脊椎从头顶百会到尾闾成为一个完满的拱形,从而形成弹拱结构。人在在坐着(坐正,不靠椅背)时腰部是非常自然、近乎完美的拱形,而这种形状在站立时、哪怕是曲腿站立时都很难寻找正确。当站立找不到感觉时,就坐下,然后在保持腰部形状不变的前提下站起来,开始可以把凳子弄高一点,让自己站起来时容易些,也可以请别人帮忙把凳子撤走,自己极力维持住姿势不变,从而找到塌腰的感觉。人在骑自行车时腰背部的形态

(2011-05-27 10:45)
标签:

太极拳

分类: 孙式太极拳--解析

   

    初学练拳往往苦于手脚不协调,不知道先动哪里,后动哪里,用“手足无措”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但是,责任不在学的人,而在教的人,初学不知道是正常的,知道了才怪,否则要老师做什么?

    从表面上看是手脚的配合问题,实际是因为没有了解我们打拳的动力过程,我们动腿动手,所有的力量来源在哪里?,每一个动作的发力过程究竟如何?这个问题不搞清楚,手脚就不可能配合得好,动作就不会协调。这不仅是打得好不好看的问题,更是整体发力的大问题。无论功夫练到什么程度,都是要不断考究的。

    动作多种多样,但基本上都遵循这样的规律:

    一,所有的动力来源都是“始于足下”(在水中、空中等特殊情况除外)。即使在原地做开合手,也要靠

标签:

太极拳

分类: 孙式太极拳--解析

    接右通背掌:

    (1)右脚撤回外摆着垫在左脚前,左手自头顶落在胸前,手心向里,右手缩回到左臂后面,手心向外,护住左肘;

    (2)向左前方斜角出左脚,右脚跟步,虚着点地。左手外翻抬至额头,右手顺着左脚平推出约10厘米,不可完全推出,其意乃含在胸前,护住心口。手脚务必齐动,齐出齐到,不可有先后;

    (3)右脚落实,左脚以脚跟为轴向右转至与右脚成八字形扣步,同时向右转身换手,左掌自额头落下至胸口,手心向外,右手缩回转至手心向里,高与口齐,身体极力向右转去至不能再转为止;

    (4)向右后方斜角方向(如把玉女穿梭的起始方向定为基准,则第一动向左前方出脚是45度,此动与前一动方向的夹角是90度,第三动与第二动仍为90度,最后一动回到起始位置。或者说,右通背掌时面向南,第一穿是东南,第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