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常用中药答问(24)-麻黄
1、问:《本经》上对麻黄入药是如何记载的?
答:《神农本草经》说:“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一名龙沙,生川谷。)” 王德群注释:“麻黄有两大特点,一是无正常的茎叶,光合与呼吸全赖草质茎;二是生长于沙漠干旱地区,耐旱耐寒耐风沙。药用部位正是无叶的草质茎,集上下输导和内外气体水分交换功能于一体,加之质轻,有抗干旱、抗风寒之能力,味苦,性温,其通之功明显,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疏通全体可破癥坚积聚,还可利水。麻黄之茎生长在空气中,其质轻扬,味苦带辛,发汗之力强;麻黄之根生于土中,质重,味甘,具收止之功而止汗。……仲景发现麻黄有极好的平喘功能,,在防己黄芪汤方后云:‘喘者加麻黄。’治喘首选麻黄,麻黄作为主药可治疗寒喘、热喘、虚实相兼或寒热错杂,的小儿哮喘。与干姜、细辛、白芥子配伍治寒喘;与石膏、桑白皮、芦根配伍治热喘;与杏仁、薏苡仁配伍治湿喘。考古代名医善用麻黄者,首推张仲景。无汗用麻黄
极常用中药答问(22)-大黄
1、问:《本经》上是如何记载大黄的?
答:《神农本草经》上说:”大黄,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蕩滌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生山谷。)”王德群注释:“大黄是我国特产的重要本草,来自蓼科大黄属植物。大黄属植物全世界共有60种,分布于高寒山区,我国有40种左右,占2/3。作为本草大黄,神农优选产于青藏高原及邻边的叶有裂片、植株高大、花序圆锥状类型,唐古特大黄、掌叶大黄、药用大黄符合条件而入选,它们可生长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寒山区。大黄之名,根既大又黄也。大黄应用广泛,功效卓著,能下能破,能蕩能推,能通能调,还能安和五脏。如此多的功效与其自身特点相关:生长高寒空旷的山区,根大而黄,味苦性寒,但气清香,气与味的共同作用起到通上彻下、调中化食、安和五脏之功。有人曾把产于中国青藏高原的本草‘将军’大黄引至欧洲栽培驯化,最后形成当地的一种食用蔬菜。大黄只有在中国青藏高原才能育成‘将军’,而到了其他环境,只能另作他用,此水土有异也。”“大黄是
极常用中药答问(21)-茯苓
1、问:《本经》上如何记载的茯苓?
答:《神农本草经》说:“茯苓,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一名茯菟。生山谷。)”王德群注释说:“茯苓乃大型真菌,腐生于松根。培植以松干或根,对环境要求严格,以砂壤、昼夜温差大处为佳。目前,主产区集中在大别山区和云贵高原。云南多有野生茯苓生长,菌块坚实,成为名贵地道药材‘云苓’。大别山区茯苓栽培面积大,产量高,安徽岳西、潜山、金寨、霍山所产被称‘安苓’,河北罗田、英山,河南商城等县亦产。茯苓菌块内部白色部分为药材的主体,黑色外皮为‘茯苓皮’;菌块外层颜色赤黄,药材称为‘赤茯苓’;若菌块被松根贯穿,切制成为‘茯神’,有安神宁心之功。……茯苓味甘,性平,诸本草谓其和中,淡渗除湿,理脾逐水,平火,善安心神,与神农言能‘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之治相合。 忧恚,即忧愁和忿恨,《说文解字》云‘恚,恨也’
极常用中药答问(20)-半夏
1、问:《本经》如何记载半夏?
答:《神农本草经》说:“半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一名地文,一名水玉。生山谷。)”王德群注释:“半夏之名,古人释为‘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此说有误,半夏喜温和湿润气候,喜阴蔽环境,怕高温干旱、强光照射。春回大地,快速长出,夏天高温来时主动回避,待天气转凉又快速生长,在亚热带,一年出苗2~3次,甚至9~10月还可见其开花结果。‘半夏’之名不是来自五月生苗,而是为了避高温,夏天处于半休眠状态,一旦遇到凉爽气候,就抓紧生长,所以称为‘半夏’。习谓半夏有毒,半夏的众多别名可证明半夏有‘毒’。半夏药用块茎,扁圆球形,民间称麻芋子、蝎子草,云其误食后,刺激人的口腔,咽喉又麻又痛,似被蝎子蜇的一样疼痛难忍;更有形象描述误食后的状态,‘三步跳’,‘三步魂’,指服后走不了三步,就被痛得跳起来,甚至丢魂落魄!因此又被作毒狗之用,称为‘狗药子’‘药狗旦子’。其实医家早就知道半夏乃其刺激性物质,所
极常用中药答问(18)-忍冬
1、问:《本经》是如何记载忍冬的?
答:《神农本草经》上没有“忍冬”一药名,但据专家考证,《本经》中的“别羇”即是指“忍冬”。《本经》曰:“别羁,味苦,微温。主风寒湿痹,身重四肢疼酸,寒邪历节痛。(生川谷。)”王德群注释:“‘别’,扭,转也,藤本之态;‘羁’,约束,牵制也。满地木质藤本扭转蔓延,人畜在其间行走即受牵制;其功主风寒湿痹,身重四肢疼酸,寒邪历节痛,正是忍冬之形、态及功也。忍冬,可以忍耐冬天之寒冷而常绿,药用其藤。……,由是观之,忍冬科植物忍冬之藤叶,正是神农所选之别羁也。”我们平时所言“本草经”,该书已佚,实际所指有狭义与广义的不同。狭义者,即指所谓神农原编的《神农本草经》,到了南北朝陶弘景,将辑佚的《神农本草经》与《名医别录》合编,并加上自己的体会,名为《本草经集注》,也简称为“本草经”,这就是广义的《本草经》。忍冬之药名,在广义的《本草经》中有记载,这就是指《名医别录》上的记载。《名医别录》曰:“忍冬,味甘,温,无毒。主治寒热身
极常用中药答问(17)-黄芩
1、问:《本经》上是如何记载黄芩的?
答:《神农本草经》曰:“黄芩,味苦,平。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一名腐肠。生川谷。)”王德群注释:“‘芩’,小草,蔓生。‘黄芩’,根黄,茎柔弱,即黄色之草也。药用根,生长年限短的根称新根,药材称‘子芩’,内实,又称条芩;生长年限长的根称老根,为枯芩,多中空,外黄内黑,‘一名腐肠’,即本于此。”“黄芩味苦,性平,其功有五:一清肺火,二清湿热,三泻火解毒,四调经,五安胎。痰热咳嗽,肺痿肺痈,用其清之;黄疸肠澼、泻痢,用其祛湿除热;恶疮、疽蚀、火疡,用其泻火解毒;女子血闭,用其调经下血闭;朱丹溪曰:‘黄芩、白术,乃安胎圣药,俗以黄芩为寒而不敢用,盖不知胎孕宜清热凉血,血不妄行,乃能养胎。’故安胎方中,医家多用黄芩参其中。”
2、问:《中国药典》对黄芩功用如何描述?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说:“黄芩,本品为
极常用中药答问(16)-石膏
1、问:《本经》上如何记载石膏?
答:《神农本草经》说:“ 石膏,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生山谷。)”王德群注释:“钙类矿物是地球表层丰度最大者之一,也是人构建身体的最主要矿物质元素。此类矿物,既有上经养命之品,又有中下经养性和治病之物。神农选择钙类药物面广而多,一为硫酸钙类,有石膏、长石与理石三种;二为碳酸钙类,有石炭岩自溶和再结晶的石钟乳、孔公孽、殷孽及石灰岩经煅烧产生的石灰四种;三为动物化石龙骨与龙齿。硫酸钙类的石膏、长石与理石,三者之共性是主身热,区别在于所主部位。石膏偏上,主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产乳等;长石偏下,主四肢寒厥,利小便,通血脉,下三虫;理石则居中而兼顾上下,利胃解烦,破积聚,上能明目,下能去三虫。三者区别与矿物类别有关,治上为主的石膏来源于软石膏,作用于下的长石则为硬石膏,而居中的理石则为软硬石膏的集合体。石膏退热之功可谓宏也,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盛赞。…
极常用中药答问(15)-柴胡
1、问:《本经》上是怎样记载柴胡的?
答:《神农本草经》曰:“柴胡,味苦,平。主心腹肠胃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一名地董。生山谷。)”王德群释:“柴胡虽属双子叶伞形科植物,但叶却与禾草类相似长而具平行脉,此为‘草’之特征;但其基部则易木化而坚硬,尤其是牧区,经过牲畜多次啃食,其基部木化尤显,此又为‘木’之性。一物兼备草木之性,亦为罕见者也。”“柴胡之功,和解少阳退寒热,疏条肝气散郁滞。柴胡治少阳病多与黄芩配伍;兼里实而不虚者,可与枳实、大黄等药配伍;里实而正气不足者,可用小柴胡汤加芒硝;兼水饮者可与桂枝、干姜相伍;又有散结化饮之功。柴胡所治之热型亦不限于寒热往来,《伤寒论》中就有用柴胡治疗‘潮热’‘发热’等。仲景已确知柴胡宣畅气血,以气滞为主者,柴胡配以枳实;若已结成癥瘕痞块者,则配软坚消癥与活血化瘀之品;为防升散太过而耗伤阴津,可配芍药,使之成为有制之师。”
2、问:《中国药典》怎样
最常用中药答问(14)-姜
1、问:《本经》是如何记载姜的?
答:《神农本草经》说:“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山谷。)王德群释:“《说文解字
· 草部》云:‘姜,禦湿之菜也。’所主皆湿邪所致疾患也。干姜,是为了储藏、运输而采用的加工后的药材,若在产地,运用新鲜之姜效果更佳,所以神农曰‘生者尤良’。干姜为辛温之品,有温阳散寒之功。神农所载之证,均为阳虚寒盛而致。其温肺,适用于寒饮壅肺之‘胸满,咳逆上气’;其温中,可用于‘肠澼下利’;其温通筋骨肌肉,可‘出汗,逐风湿痹’。干姜止血之功,用于出血;回阳通脉之功,能治亡阳。”
2、问:《中国药典》上如何论述“姜”的功用?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分生姜、干姜、炮姜三条论述的。具体是:(1)生姜:“本品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辛,微温。归肺、脾、胃经。解表散寒,温
最常用中药答问(13)-桂
1、问:《本经》上是如何记载桂的?
答:《神农本草经》上的桂分为二条,即“牡桂”与“菌桂”。“牡桂,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生山谷。)”“菌桂,味辛,温。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生山谷。)”王德群释曰:“牡桂与菌桂均来源于肉桂,药分二种,同源而异用也。牡桂‘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同时又可‘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是一味既能祛邪又能补益之药;而菌桂‘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全为补益之功。肉桂药用,对人体不同作用来自自体之需要,年幼之体处在生长过程中,自身防御之物与生长之精华须同时具备,这正是牡桂功效所指,也是张仲景《伤寒论》中桂枝之用也。壮年之体,树皮中储藏丰富,补益之功则更明显,这就是神农菌桂之功,也是现代肉桂之用也。牡桂,来自幼年肉桂之枝条,幼树未到生育年龄难以见到花果,以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