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第六章
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1。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注释】
【细读】
执政之关键
孟子这里讲的是执政问题,提出“不得罪于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这样的观点。这里的关键是“巨室”一词,理解其真实含义,本章的意思就非常透彻了。乍一看,孟子似乎有点势利眼,不得罪地方豪族大户就算是好官了吗?如果地方豪强是品行不端之恶霸劣绅呢?难道也不得罪吗?因此对于这里的“巨室”所指就必须解释清楚。春秋时期是宗法制,各诸侯国实行世卿世禄制,这里的巨室就是指这些在地方上根深蒂固的家族势力,当时各诸侯国都有几大家族,世代为卿大夫。而孟子这里指的是贤良具有地方影响的卿大夫。如鲁国的三大家族,齐国的高氏国氏,春秋时期晋国的六卿,便都是对地方影响巨大的家族。而晏婴、子产、蘧伯玉等贤人对本国的政治和民风便有巨大的影响。把这些人搞定了,这一诸侯国的事
标签:
杂谈 |
第五章
孟子曰:“人有恒言1,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注释】
【细读】
个人修养是国家之根本
孟子思想之核心是继承孔子来的,即建构和谐美好的大同社会。而这种美好社会状态的建设则要从最下层的基础做起。孟子的这几句话就是这样的逻辑。“天下国家”的关系是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国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每一个人。这其实是《大学》中关于“修齐治平”观点的变相说法,也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即强调修身,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自我修养都很高,那么无论哪一层次的人都能够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如果真的这样,社会不就和谐美满了吗?人人相互礼让,人人努力做好自己,君是明君,臣是忠臣,士是贤士,民是良民。这种政治制度的设计是很理想化的。朱熹评价本章说:“《大学》所谓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为是故也。”可谓深得孟子之心。
hE��{�
标签:
杂谈 |
第四章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1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2,自求多福。’”
【注释】
【细读】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孔子说过“不怨天,不尤人”的话,孟子这段话的核心其实就是“不尤人”,顺承天命而自己尽心努力,不责备别人。这是孟子思想中的一个亮点,在后文我们还要接触,再仔细分析。孟子是子思弟子的学生,子思是曾子的学生,故被后世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和嫡系,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也被称之为“思孟学派”,故孟子受子思的影响也很大。《荀子·法行》篇引曾子的话说:“同游而不见爱者,吾必不仁也。交而不见敬者,吾必不恭也。临财而不见信者,吾必不信也。”孟子这段话的语气和思想都与曾子的话相近。“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
标签:
杂谈 |
第三章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1;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2;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3。”
【注释】
1社稷:诸侯国祭祀天地的场所,代表国家政权。
2宗庙:周朝是宗法制。卿大夫有采邑,并设有祭祀祖先的宗庙。
3强(qiǎng):勉强。
【细读】
仁德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孟子是发扬光大孔子思想的关键人物,他对于孔子思想精神领悟的比较深刻和准确,本章就是孔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深入阐释,强调仁的决定作用。开头一句是总领,概括出历史经验,三代之所以得到天下是因为仁,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不仁。诸侯国之所以衰落、兴盛、生存、灭亡的原因也是这一点。天子如果不仁,就不能够保住天下,诸侯不仁,就不能保住国家,卿大夫不仁,就不能够保住家族的祖庙,士人和普通百姓如果不仁,就不能保全自己的身体。这样层层推演,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最后一句则斩钉截铁,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今恶死亡而
标签:
杂谈 |
第二章
孟子曰:“规矩,方员1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2’,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3不远,在夏后4之世。’此之谓也。”
【注释】
2幽、厉:是对君王具有贬义的谥号。指周幽王、周厉王。
3鉴:镜子,这里指借鉴。
4夏后:指夏桀王。诗句出自《诗经·大雅·荡》。
【细读】
对昏君的当头棒喝
孟子一直强调统治者对于国家以及天下的主导作用,故对国君和大臣的要求尤其高。本章前面说:“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如果要当国君,就要恪守国君的道,即职责。如果要当大臣,就要恪守臣子的道。实际就是孔子“君君臣臣”的具体化。而这两个
标签:
杂谈 |
第十章
匡章1曰:“陈仲子2岂不诚廉士哉?居於陵3,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4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5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
孟子曰:“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6焉。虽然,仲子恶能廉?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7,下饮黄泉8。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9之所筑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
曰:“是何伤哉!彼身织屦,妻辟纑10,以易之也。”
曰:“仲子,齐之世家也。兄戴,盖11禄万锺,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辟兄离母12,处于於陵。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己频顣13曰:‘恶用是鶃鶃14者为哉?’他日,其母“杀是鹅也,与之食之,其兄自外至,曰:‘是鶃鶃之肉也。’出而哇之。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以兄之室则弗居,以於陵则居之,是尚为能充其类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者也。”
【注释】
1匡章:齐国将军,曾为齐威王将。齐宣王时曾统兵伐燕。
2陈仲子:齐国人,本来是贵族而坚决隐居者,也称“於陵子仲”。
3於(wū
标签:
杂谈 |
第九章
公都子1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2,上者为营窟3。《书》曰:‘洚水4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5;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6,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7,驱飞廉8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像而远之,天下大悦。《书》9曰:‘丕10显哉,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佑启我后人,咸以正无缺。’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11横议,杨朱12、墨翟13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
标签:
杂谈 |
第八章
戴盈之1曰:“什一,去关市之征2,今兹未能3;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4,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5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注释】
4来年:明年。已:停止。
5攘:本义是扣留自己跑来的鸡、猪等家畜,与偷的意思不同。但这里就是偷的意思。
【细读】
偷鸡的比喻
这是孟子和宋国执政大夫戴盈之的对话。孟子主张恢复古制,减轻百姓负担,即按照十分之一征收农业税,完全去掉关市征收的商业税。戴盈之提出逐渐实现,孟子便用贴切而精彩的比喻对他进行了驳斥。当时各种学说争辩而激烈,儒家、墨家、道家、杨朱等学说都很流行。要宣扬自己的学说,就要善于辩论,而
标签:
杂谈 |
第七章
公孙丑问曰:“不见诸侯,何义?”
孟子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1逾垣而辟之,泄柳2闭门而不纳,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矣。阳货3欲见孔子而恶无礼,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瞰4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先,岂得不见?曾子曰:‘胁肩谄笑5,病于夏畦6。’子路曰:‘未同而言,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7。’由是观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已矣。”
【注释】
2泄柳:鲁国人,鲁穆公曾亲自登门会见,泄柳闭门不纳。后出仕为鲁穆公臣子。
3阳货欲见孔子:见《论语·阳货》篇。
4瞰(kàn):窥视,偷看。
5胁肩:耸肩缩脖。谄笑,谄媚地笑。
6病于夏畦:比在夏天的菜地里干活还累。
7赧赧(nǎn nǎn):因惭愧而脸红的样子。
【细读】
胁肩谄笑,病于夏畦
本章讲述士人在觐见上司方面如何保持中正立场的问题。孟子弟子公孙丑问老师为何不去觐
标签:
杂谈 |
第二章
景春1曰:“公孙衍、张仪2,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3。”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4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5,立天下之正位6,行天下之大道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8,贫贱不能移9,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释】
5广居:指行仁。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