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导语: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指导师培训班将于2016年5月20日—5月25日在清华大学举办。该项目由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彭凯平教授以及具有海外积极心理学学历背景和深厚从业经验的培训师主讲。欢迎热爱积极心理学的广大同仁共同学习!
【项目背景】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指导师培训班将于2016年5月20日—5月25日在清华大学举办。该项目由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彭凯平教授以及具有海外积极心理学学历背景和深厚从业经验的培训师主讲。
此培训班课程经过有针对性的筛选,旨在为学员提供专业性和实践性的多角度培训。培训结束后,学员将获得由清华大学教育培训管理处统一颁发的“积极心理学指导师培训班”结业证书。持证学员将具备有担任积极心理学指导师的资格,具备从事和开展积极心理学培训的相关工作的资格和技能。
【招生对象】
1、对积极心理学感兴趣,并有意愿学习、传播积极心理学理论知识、推动积极心理学实践应用;
2、有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医学等教育背景优先考虑。
注: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需持加盖上级人事组织部门公章的同意函方能入学。
【课程设置】
幸福的科学 主讲老师:彭凯平
团体积极心理辅导 主讲老师:樊富珉
积极心理学与中国文化主讲老师:李 虹
品格优势与美德 主讲老师:赵昱鲲
积极成就 主讲老师:安 妮
积极情绪与投入 主讲老师:曾 光
积极关系 主讲老师:吴嘉琪
*根据学员课前测试情况,课程内容可能有部分调整,授课教师如遇调整,以实际安排的为准*
【时间地点】
https://mmbiz.qlogo.cn/mmbiz/yqVAqoZvDibG89wj0CAra1LNI661MRyL7bg1eNNgx5vWHguwBSrpyJnpaokVhqkzbhPAh2ft2NDeibGUuibGqnfnQ/640?wx_fmt=png【学习时间】2016年5月20日-2016年5月25日,共48学时。
https://mmbiz.qlogo.cn/mmbiz/yqVAqoZvDibG89wj0CAra1LNI661MRyL7AAIicWvZTWLHlviaiboqI9UI5bicxlYghflp2821icfFib3jxwmDbosicxIOQ/640?wx_fmt=png【上课地点】清华大学
【学习费用】
每人7800元人民币,包括学员报名费、清华学习阶段所有的课程研发费、授课费、教材和讲义费、证书费、教学管理费等,不包括学员食宿、交通费用。
【学员人数】
50—100人。
【师资组成】
1彭凯平
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与东亚研究终身教授,美国密西根大学心理学博士;国际积极心理联合会执行委员,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曾任职美国心理学会科学领导小组成员、伯克利加州大学社会人格心理专业主任,并担任过美国唐氏基金会董事和德国宝马公司青年领袖论坛董事会成员,为众多政府和国际公司作战略、人事、企业文化和管理咨询,例如:福特、宝马、美国航天局、万科、中航、总装备部等。彭凯平教授是多所国际著名商学院常聘客座教授,并连续多年获得清华大学经管学院EMBA最佳教学奖。
研究方向:普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跨文化沟通心理学。
2樊富珉
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国培计划”心理健康专家讲师,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国际行为发展学会(ISSBD)会员,日本产业心理咨询学会(JSIC)会员。樊富珉教授是中国心理学会认定心理学家,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督导师,她也是教育部首批网络视频公开课《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讲教师,她曾前往日本、印度、韩国、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瑞士、荷兰、俄罗斯、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跃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学术舞台上。
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积极心理学。
研究专长: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咨询与训练、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危机干预自杀预防、生涯发展规划与产业心理咨询、积极心理学应用等领域。
3李 虹
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副主任,清华深圳研究生院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研究中心(CSM)主任;中国心理学会认定心理学家,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督导师。李虹教授是2011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国家一般项目的负责人,主持过多个重要的委托课题和自主课题。
研究领域:健康心理学、决策心理学、管理心理学。
研究专长:情绪-认知-决策(侧重研究:突发事件下的决策过程),心理健康与疾病。
4安 妮
积极心理学专家,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美国积极心理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北京积极心理学协会副秘书长。安妮取得教育学学士后攻读了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应用积极心理学硕士,师从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利格曼教授。她曾参与开发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中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等心理测验,是全国妇联积极心理辅导项目首席专家,担任北京卫视大型亲子节目《妈妈听我说》等媒体栏目的心理学顾问和专家,正在编译五位积极心理学大师的《人生幸福课》系列丛书。
研究专长:积极教育学、积极家庭与关系研究。
5赵昱鲲
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国际积极心理学协会驻华代表,北京积极心理学协会副秘书长,美国《积极心理学日报》专栏作家。清华大学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应用积极心理学硕士,师从“积极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马丁·塞利格曼。著有《消极时代的积极人生》,译有塞利格曼《持续的幸福》。
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亲社会行为、人生意义、大数据研究。
6曾 光
清华大学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积极心理学应用硕士;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中心特邀研究员,英国剑桥大学幸福研究中心研究员。曾师从“积极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是国家教育部十二五教育研究课题积极教育子课题负责人;他也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与中国教育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在广州增城主持了全国首次中小学校长积极教育心理学培训暨培训有效性的科学测量。
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
研究专长:积极教育学、积极人文科学。
【入学流程】
1.按照规定格式填写《报名表》,填完报名表后请电邮至:jjxlx@tsinghua.edu.cn;
2.收到《报名表》后进行入学资格审核,入学资格审核通过后工作人员将会通知您;
3.收到入学资格审核通过的通知后,请按照招生简章上制定的方式汇款;
4.汇款完成后,请将汇款底单复印件并电邮至:jjxlx@tsinghua.edu.cn,我们将为您发放加盖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公章的《入学通知书》。
5.学员报到时须出示《入学通知书》。
报名表
班级名称: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指导师
编号:
个人档案(带*号为必填项) |
电子证件照片*
|
||||||||||
姓名* |
|
性别* |
|
国籍* |
|
民族* |
|
||||
出生日期*(例如:20060805) |
|
身份证号* |
|
||||||||
职称* |
|
职务* |
|
||||||||
政治面貌* |
|
最高学历* |
|
生源省* |
|
||||||
通讯地址*(用于快递通知书、证书等) |
|
||||||||||
电话* |
|
E-mail* |
|
||||||||
单位* |
|
具体职务* |
|
||||||||
您以前参加过何种进修?(选填)
|
|
您通过此次研修班最想了解哪方面的知识?(选填) |
|
||||||||
注: |
|
|
|
|
|
|
|
|
|
|
|
1. 此表复印有效,所填信息仅用于招生工作,对外保密,请您完整、详细填写。
2. 电子证件照要求:
①电子照片文件要求必须为jpg、png、gif、jpeg格式,大小尽量不超过300K;
②电子照片要求必须为蓝色背景,尺寸必须为小二寸(33×48mm)
【交费方式】
账户名称:清华大学(070)
帐 号:0200004509089131550
开户行名称:工行北京分行海淀西区支行
汇款用途:培训费(立项号160701003 积极心理学指导师班、学员姓名)
【报名联系】
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 010-62792231,010-62788761
地址:清华大学伟清楼500室
【清华大学教育培训咨询投诉电话】
400-818-0909
【清华大学教育培训与认证网】查询项目请登录:
http://thtm.tsinghua.edu.cn
【本项目宣传材料有效期至】
2016年6月
备 注:
电话咨询时间为工作日:8:00-12:00,13:00-17:00。
如因线路繁忙或工作人员外出等原因不能及时接听电话,请发邮件至:jjxlx@tsinghua.edu.cn留言。留言请务必注明咨询者姓名、联系电话、主要问题。工作人员将会在3个工作日内主动予以回复。
CPPA新闻中心
终审:魏凤英
责编:邹 敏
CPPA新闻中心总顾问: 彭凯平
主编: 王薇华
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中心
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 010-62792231
邮箱:jjxlx@tsinghua.edu.cn
地址:清华大学伟清楼500室
【交费方式】
账户名称:清华大学(070)
帐号:0200004509089131550
开户行名称:工行北京分行海淀西区支行
汇款用途:立项号1507010039
积极心理学指导师班(学员姓名)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积极心理学指导师培训班
(第一期)
招 生 简 章
【项目背景】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指导师培训班将于2016年1月8日-13日在清华大学举办。该项目由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彭凯平教授以及具有海外积极心理学学历背景和深厚从业经验的培训师主讲。
此培训班课程经过有针对性的筛选,旨在为学员提供专业性和实践性的多角度培训。培训结束后,学员将获得由清华大学教育培训管理处统一颁发的“积极心理学指导师培训班”结业证书。
【招生学员】
1、年满25周岁;
2、对积极心理学感兴趣,并有意愿学习、传播积极心理学理论知识、推动积极心理学实践应用;
3、有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医学等教育背景优先考虑。
【课程设置】
幸福的科学 主讲老师:彭凯平
团体积极心理辅导 主讲老师:樊富珉
积极心理学与中国文化 主讲老师:李 虹
品格优势与美德 主讲老师:赵昱鲲
积极成就 主讲老师:安 妮
积极情绪与投入 主讲老师:曾 光
积极关系 主讲老师:吴嘉琪
*根据学员课前测试情况,课程内容可能有部分调整*。
【时间地点】
https://mmbiz.qlogo.cn/mmbiz/yqVAqoZvDibG89wj0CAra1LNI661MRyL7bg1eNNgx5vWHguwBSrpyJnpaokVhqkzbhPAh2ft2NDeibGUuibGqnfnQ/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学习时间】2016年1月8日-1月13日,共48学时。
https://mmbiz.qlogo.cn/mmbiz/yqVAqoZvDibG89wj0CAra1LNI661MRyL7AAIicWvZTWLHlviaiboqI9UI5bicxlYghflp2821icfFib3jxwmDbosicxIOQ/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上课地点】清华大学
【学习费用】
每人6800元人民币,包括学员报名费、清华学习阶段所有的课程研发费、授课费、教材和讲义费、证书费、教学管理费等。不包括学员食宿、交通费用。
【学员人数】
50—100人。
【拟聘师资】
1彭凯平
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与东亚研究终身教授,美国密西根大学心理学博士;国际积极心理联合会执行委员,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曾任职美国心理学会科学领导小组成员、伯克利加州大学社会人格心理专业主任,并担任过美国唐氏基金会董事和德国宝马公司青年领袖论坛董事会成员,为众多政府和国际公司作战略、人事、企业文化和管理咨询,例如:福特、宝马、美国航天局、万科、中航、总装备部等。彭凯平教授是多所国际著名商学院常聘客座教授,并连续多年获得清华大学经管学院EMBA最佳教学奖。
研究方向:普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跨文化沟通心理学。
2樊富珉
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国培计划”心理健康专家讲师,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国际行为发展学会(ISSBD)会员,日本产业心理咨询学会(JSIC)会员。樊富珉教授是中国心理学会认定心理学家,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督导师,她也是教育部首批网络视频公开课《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讲教师,她曾前往日本、印度、韩国、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瑞士、荷兰、俄罗斯、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访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跃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学术舞台上。
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积极心理学。
研究专长: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咨询与训练、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危机干预自杀预防、生涯发展规划与产业心理咨询、积极心理学应用等领域。
3李 虹
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副主任,清华深圳研究生院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研究中心(CSM)主任;中国心理学会认定心理学家,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督导师。李虹教授是2011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国家一般项目的负责人,主持过多个重要的委托课题和自主课题。
研究领域:健康心理学、决策心理学、管理心理学。
研究专长:情绪-认知-决策(侧重研究:突发事件下的决策过程),心理健康与疾病。
4安 妮
积极心理学专家,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美国积极心理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北京积极心理学协会副秘书长。安妮取得教育学学士后攻读了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应用积极心理学硕士,师从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利格曼教授,她曾参与开发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中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等心理测验,是全国妇联积极心理辅导项目首席专家,担任北京卫视大型亲子节目《妈妈听我说》等媒体栏目的心理学顾问和专家,正在编译五位积极心理学大师的《人生幸福课》系列丛书。
研究专长:积极教育学、积极家庭与关系研究。
5赵昱鲲
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国际积极心理学协会驻华代表,北京积极心理学协会副秘书长,美国《积极心理学日报》专栏作家。清华大学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应用积极心理学硕士,师从“积极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马丁·塞利格曼。著有《消极时代的积极人生》,译有塞利格曼《持续的幸福》。
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亲社会行为、人生意义、大数据研究。
6曾 光
清华大学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积极心理学应用硕士;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中心特邀研究员,英国剑桥大学幸福研究中心研究员。曾光师从“积极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是国家教育部十二五教育研究课题积极教育子课题负责人;他也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与中国教育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在广州增城主持了全国首次中小学校长积极教育心理学培训暨培训有效性的科学测量。
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
研究专长:积极教育学、积极人文科学。
*如遇不可抗力导致以上拟聘师资不能授课,学校保留调整为同等资质其他授课教师的权力。
【交费方式】
账户名称:清华大学(070)
帐 号:0200004509089131550
开户行名称:工行北京分行海淀西区支行
汇款用途:立项号1507010039 积极心理学指导师班(学员姓名)
【报名联系】
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 010-62792231
邮 箱:jjxlx@tsinghua.edu.cn
地 址:清华大学伟清楼500室
【本项目宣传材料有效期至】
2016年3月
【清华大学教育培训咨询投诉电话】
400-818-0909
【清华大学教育培训与认证网】
查询项目请登录:http://thtm.tsinghua.edu.cn
CPPA新闻中心
终审:魏凤英
责编:袁梓寓
CPPA新闻中心总顾问: 彭凯平
主编: 王薇华
1
一起聊聊
给孩子做一个坚毅测试(具体测试见文章最后),还可以一起观看Angela Duckworth的TED演讲视频。一起谈论下什么是坚毅,鼓励孩子树立培养坚毅的决心。
2
分享案例
分享拥有坚毅精神的人们的案例,比如美国很多老师会给孩子们分享John Foppe的视频(注:视频在美国亚马逊可购买),John Foppe相当于咱们中国的张海迪,他天生没有双臂,凭借双脚,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成为大学的荣誉学生、自己开车、当上了心理学家。
这样的案例会让孩子知道“生命本身就不容易,好运气往往只是幻觉”。
3
多多“冒险”
培养坚毅,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找到“激情的源泉”——哪些目标能够激励他,点亮他?所以,不妨多让孩子置身于充满新鲜事物的世界中,这能不断的保持他们的好奇和活力
4
成长型心态
培养孩子坚毅的最好方法是帮助他们建立“成长型心态”。“成长型心态”是一种信念——即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通过不断努力而提升。
当他们明白了自己的大脑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成长,他们在失败的时候就更会愿意坚持下去;当孩子亲历了通过专注做事和付出努力来取得进步,他们就会主动努力培养自己的坚毅性格。
5
表扬其努力
想要培养出有坚毅性格的孩子,在表扬他们的时候,就不能夸奖他们的聪明和出色,而是要对他们付出的努力表示赞赏,这可以帮助他们在遇到困难和感到痛苦时坚持到底。
6
值得经历的困难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教授们发现——在很多案例中,任务的难度越高,完成任务的人就会表现就越好。他们试图判断出哪些等级的困难是“合适的、理想的”,即能够帮助我们提升表现的、“值得经历的”困难。
而一旦孩子了解了这种“值得经历的困难”,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不会轻易放弃,更加斗志昂扬。
7
营造环境
没有人为完成了一个简单任务而手舞足蹈地庆祝,我们为冠军和赢家鼓掌,是因为知道他们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作为家长来说,不要错误地让孩子认为简单的事情才是迷人的、有趣的。而应该为他们营造培育坚毅个性的环境,比如鼓励他们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和室外活动,在学习上对孩子们严格要求。
8
来点鸡汤
当情况越来越艰难,难到孩子想放弃的时候,就换个思路。可以找一些短句、座右铭等“心灵鸡汤”,以激励起他们坚持到底的勇气。
9
给多时间
家长要知道和培养任何美好的品质和技能一样,培养坚毅也需要花费很多时间。
2010年美国一项调查显示——在1961年,美国大学生每周课外学习的时间有24个小时;1981年,这个数字跌到了20小时;到了2003年,每周课外学习时间仅剩14个小时了。
如果我们不努力学习,不努力工作,那么很明显,我们学到的东西也会少得多。
10
坚持与放弃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值得坚持,不是任何时候你都需要保持坚毅。有些时候,学会放弃或者换个方向努力,也许能够更加丰富你的人生。孩子们需要了解到——在哪些情况下他们应该坚持,什么时候可以放弃。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文章来源:爸爸真棒微信平台
CPPA新闻中心
终审:魏凤英
责编:邹敏
CPPA新闻中心总顾问: 彭凯平
主编: 王薇华
标签:
情感积极心理学教育文化 |
分类: 积极心理学 |
责编导语
CPPA新闻中心
终审:魏凤英
责编:刘立新
CPPA新闻中心总顾问: 彭凯平
主编: 王薇华
上周五,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授做了一场精彩的报告。他讲到小学教育应该遵循“顶灯效应”;教师专业化的本质是对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的了解;教育要想“漂亮”,结构必须要好……小编听得热血沸腾,忍不住赶紧整理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赞科夫先生在其专著《论小学教学》中提到,小学教育是入门性的,强调的是小学生对外部社会的认识的直接的完整性。“直接的完整性”与“间接的完整性”是相对的两个概念,如果小学讲究的是“直接的完整性”,中学讲究的就是“间接的完整性”。
在小学的课堂中应该是把整个世界直接地呈现给学生,中学课程应该是间接地把整个世界呈现给学生。怎样把“直接的完整性”和“间接的完整性”关系表达出来?我们用“灯”来解释说明。
学生进入小学仿佛是走进了一个陌生的世界,如果作一个比喻的话,就如同从一个很光亮的地方走进一个黑洞洞的房间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用什么方式让他大胆的往前走?我们需要开灯。
这里有两种“灯”可以选择,一种是“探照灯”,一种是“顶灯”。打开“探照灯”,能把到达目标的路照得透亮;但是在这个“探照灯”没有照亮的地方,或者在探照灯灯柱外面的地方仍然是黑暗的,这黑暗里面可能藏有猫、狗,或者有不安全的因素。
也就是说,尽管这个时候有一个“探照灯”,他仍然不敢往前走,因为路虽然是清晰的,但是路周围的环境是不知道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小学课程不像初中、高中那样学科分得那么细,而是需要把整体展示给学生,这时候需要的是用“顶灯”,即打开顶灯之后一下子把整个房间给照亮了。
如果小学阶段教育我们就用“探照灯”,他虽然能往前走,但是看到的世界是不完整的,而且还心有余悸;而中学阶段教育恰恰需要用“探照灯”,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特点是分科教学。这种分科教学并不是最终目的,我们教育的目的最终是要把不同的学科整合起来,即为间接的完整性。
2
教师专业化发展最核心的内容是知识专业化吗?
什么叫做教师的专业化?如果教师专业化只是知识的专业化,那么物理老师只要对物理学知识熟悉就可以了,就不需要师范学院了。
教师的专业化究竟体现在哪?我们这些年是不是做好了这件事?其实,知识的专业化有一定道理,但不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最核心的东西。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是教师对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的认识。就像恩格斯讲的,一门科学最重要的、本质的规律来自于对它研究对象的认识。我们所讲的教师专业化其实就是对学生的了解。
但我们真的研究过我们的学生吗?我们应该怎么定义学生?学生就是专门在学校学习的人吗?这是表面的定义。
实际上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属于边际人,英文叫做“marginal person ”,即边缘人。从一个社会的外部进入到社会的中心,进入到社会主体,成为一个社会的公民,需要不断的学习社会的主流文化,这样慢慢的从边际走到中心,就是边际人。学生从不成熟状态慢慢走向成熟,他就是边际人。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要研究的是,从边际走向中心,学生会碰到什么矛盾?他有什么问题呢?我们是不是充分了解了学生的需要呢?
例如,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最大的需求是什么?中学生成长的最大需求是什么?我们的教育、我们提供的课程是不是满足了他生存和成长的需求?对这些需求的了解和满足就体现了我们的专业化水平。
如果不能清晰地认识小学生在小学阶段最大的成长需求是什么,那么提供小学阶段的课程、教学、评价时,肯定全是一头雾水。
依据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学论的理论,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立起与外部世界的广泛联系。因为孩子从一个小的家庭中走出来之后,接触了外部这么丰富多彩的、斑驳陆离的、新鲜奇怪的事物时,他怎么去建立起自己跟世界的联系呢?有的时候他会用自己的主观联系去代替这种客观联系,可是在真正地客观联系建立之后,他会修正自己原来的主观联系。
在小学生走出了家庭、他们不仅熟悉原来的重要他人,继而会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这个时候的主要问题在哪?他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教师又通过什么方式来帮助他们建立起与世界的良好关系呢?
老师和家长对小孩子经常做的事情是什么?是表扬、鼓励。为什么在小学阶段用如此多的正能量词语呢?因为6-12岁的儿童在建立外部联系的时候,有很多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很多让他不愉快的事情,也有很多让他不顺心的事情。表扬和鼓励是为了让他对外部世界产生信任关系。这样他与外界事物打交道的时候,觉得自己是安全的,才会放心、大胆去探索外部世界,这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里教给孩子知识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他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这些知识建立与外部世界、与他人的联系,在他自己建立联系的时候,要让他感觉到外部世界、重要他人、包括他自己都是友好的,他跟人、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是安全的。这样孩子才能跟这个社会建立起来一种良好地、亲和的社会关系,才会热爱这个社会和国家。
所以,小学评价要更多的鼓励,不要苛责。孩子要跟外部的世界包括他的老师、学校建立起一种关系。尽管他在学习中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有了这种良好的关系以后,他自信了,更愿意跟这个社会打交道了,以后也就更愿意去学习了。小学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都应该帮助他和外部世界、社会、他人和他自己建立起这种非常友好的关系,一种安全关系。这就是了解学生。
中学生的成长需要跟小学生有什么区别吗?小学和中学是个连续体。小学阶段,学生建立了与外界的广泛联系。到了中学阶段,在与外部世界建立这种广泛的联系的过程中,学生随着外部不断地反馈、不断地评价,不断地对象化,会慢慢地要把自己独立出来,从“建立联系”到反过来开始思考“我自己是谁?”这用术语来说就是“自我认同”的问题。
所以说,实际上在这个阶段,从他的内心、成长需求和他的困惑来说,更多地是要回答“我是谁”,回答“我怎么来认识我自己”的问题。学校最需要支持他解决这个问题。然而现实中,中学阶段的教学以及学校提供给他们的,与学生内在需求之间并没有对应起来。高中阶段,这种“我是谁”的煎熬最严重。如果高中解决不好这个问题,就延续到大学。
根据有关部门的数据调研,上大学的新生中超过50%的学生并不了解他所选择的专业,并不知道自己适合学什么,这恰恰反映了他自己的自我认同没有完成。所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不纯粹是学习的原因,而是因为成长的需要、成长的烦恼没有得到一种非常好的帮助。
所以说,如果不了解学生。不了解学生的需求,就只能说出一些空洞的、在任何场合都正确的废话。如果不了解学生,课程、教学、评价的设置就没有目的。
再从专业化方面来说,中国有句老话“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什么含义?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天赋进行教学,需要我们对学生类型有认识。我们会不会对学生进行分类?其实认识学生有很多分类方式,包括从认知、情感、思维等角度。如果不能做到这一条,谈什么了解学生。
3
结构问题解决不好的话,中国教育就不“漂亮”了
结构就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所有的事物都呈现出结构,教育也是有结构的。什么样的结构才是好的结构,这是一个很基本地看问题的视角,也是评价教育很重要的一个视角。
我在一篇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文章中,曾经提出一个概念,叫做“结构是一种质量”。怎么讲结构是一种质量,中国的大学、高等教育到底是个什么结构?什么样才是合理的?什么样才是达到了一种先进水平或高等水平?基础教育中什么样的课程结构才是一个很好的、高质量的课程体系。
我们从高等教育看起,比如中国2000多所大学中,到底多少研究型大学才是合理的。根据国际上的经验,一般来说,这种研究型大学或院校的学生在全国或一个社会的高等学校及其学生中的比例差不多是百分之十一二这样。再比如说文科的结构和理工科的结构到底怎样比较合适?过去理工科结构非常非常多,文科结构很低。通过高校扩招,达到了相对各50%。
基础教育领域中,课程到底该怎么设计?这其实就是结构性问题,结构性的质量问题。正如人的形象一样,教育也要“漂亮”。漂亮就是指结构好,这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现在我们的小学有十四五门的课,清华附小通过“1+X”的模式将它们整合起来,形成一个非常漂亮的结构,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这就是课程改革的结构问题。不是单独说某门课好,某门课不好。
叶圣陶在讲小学课程的时候,1919年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特别反对中小学教学、德育与管理工作之间的分离,以及各门科目之间的分离现象,形不成一种结构,形不成一种有机的联系。管教学的人只做教学,管德育的人只管德育,搞管理的人只搞管理;搞教学的人里面,教历史的就是教历史,教数学的就是教数学,彼此之间都没有一种联系,这是一个极大的失败。
如果搞教学的人不去关注德育的问题、管理的问题,按照叶圣陶的话来说,这种人类似贩卖的商贾。搞德育的人不去关心教学、不去关心管理,他就好像教堂的牧师。搞管理的人不去关心教学、不去关心德育,那就好比是会计或警察。
我们的基础教育包括小学、中学,这些课程之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比例。特别是高考改革以后,比如数学、语文,这些学科在学生学习体系、课程体系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比例合适?
大家都知道,因为把文科和理科合并,数学的比重,将来区分度和难度都会降低一点;而语文在区分度和难度上,功能性可能就更强一些。那要怎么能实现呢?怎么来安排比例?怎么把高中阶段或其他阶段的学业水平考试里面各科的结构安排好?这些都是结构问题。
结构问题没有解决好的话,中国的教育就不“漂亮”了。我曾经用“整容”来比喻中国教育改革,就是中国教育是不是也要进行一次“整容”,把本该重要的内容放在重要的位置,特别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如果中国教育不能解决结构性问题,质量也就上不去,均衡发展也不行。
文章来源:本文根据谢维和教授讲座整理而成,未经演讲者审核
CPPA新闻中心
终审:魏凤英
责编:邹敏
CPPA新闻中心总顾问: 彭凯平
主编: 王薇华
这个不起眼的小伙子叫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今年39岁。他颠覆了美国教育,成为了数学教父,让数学老师不再讲课,比尔盖茨都捧着他。他成功登上了《福布斯》杂志封面,但是他却拒绝了10亿美元!
对,你没听错,他拒绝了10亿美元!
这家伙是屌丝出身,家里很穷,是孟加拉国到美国的移民。但他却是个天才,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四年读完了数学计算机科学,拿了两个本科学位,后来还拿了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
无意中成为数学教父
萨尔曼·可汗有个小侄女叫纳迪亚,2004年她在新奥尔良上七年级,数学成绩一直不好,要求可汗给她辅导。对于当时28岁的可汗来说,数学是他的强项,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专业之一就是数学。
可汗和纳迪亚不在同一个城市,可汗通过互联网教纳迪亚学数学,讲得生动有趣,概念清晰,纳迪亚的数学成绩提高神速。
很快,他的朋友就知道了,也让可汗给孩子辅导数学。经过可汗辅导的孩子,数学成绩都直线上升。可汗想,这样辅导效率太低,不如做成视频,放到互联网上,让大家免费观看。结果回到家他就躲进衣帽间里,把自己关起来,拿摄像头开始录制视频。
他的视频非常生动,能在十分钟内把一个数学概念讲完,在互联网上引起了很大的关注。结果一发不可收拾,他把自己关在衣帽间录制了一年的视频,从小学数学,到高中的微积分,再到大学的高等数学,统统讲了个遍,共计4800个视频。这些视频在互联网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点击率接近5亿,共有4800万人观看。
在美国,有2万多所学校,上数学课时老师已经不再讲课,让学生观看可汗的视频,老师只负责答疑。
就这样,他一个人凭借一根网线颠覆了美国的传统教育,掀起了一场革命,他已然成为数学教父。
可汗还是一名计算机极客,他写了数据挖掘程序,搭建了网站,叫汗学院。他把视频放到他的免费网站上,让孩子们像打游戏一样学习数学。
汗学院的月访问量达到了500万人次!相比之下,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式课程网站,月均访问量也不过150万人次。
斯坦福大学教育学博士生、高中数学教师丹·迈耶说:“如果你在美国教数学,你就不可能没听说过萨尔曼·可汗。”
拒绝10亿美元
可汗的视频获得成功后,很多风险投资机构找到他,希望注资成立公司,将视频收费,可汗可以立马成为坐拥10美元的富豪!
但是,这个穷屌丝却拒绝了,他宁愿做一个中产阶级,只接受别人的捐助,也绝不收费。他说:我就是要做免费教育,一旦收费,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孩子不就看不起了吗?我想象不到我的生命中有任何一种方式,能比我现在活得更有意义。
对可汗来说,他的人生价值 = 他为社会创造的价值 / 他所活得的收入,这个比值越大,人生价值就越大。
2012年,可汗成功登上《福布斯》杂志封面。《福布斯》撰文称这是一个一万亿美元的商业机会,而当今市值最高的公司是苹果公司,也不过才7000亿美元。
但是,这个穷屌丝偏偏就拒绝了,他就是要免费!
比尔盖茨是狂热的粉丝
可汗成为美国数学教育的宠儿,受到许多科技领袖的热捧。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清楚,美国的数学教育有多糟,而数学水平的高低对于美国的未来又有多重要。在2011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结果中,美国的数学和科学教育质量排名全球第52位。
2011年3月,可汗在加州举行的TED大会上发表演讲,全体听众起立鼓掌。比尔·盖茨当场上台,就可汗的项目与之交流。
盖茨可谓是可汗最狂热的粉丝之一。他曾经花费很多时间教3个孩子数学和科学的基本概念,可孩子们总是听得懵懵懂懂。2010年初,有人向他推荐了可汗的网站。没想到,那些他怎么也解释不清的知识点,汗通过短短12分钟的视频,就让孩子融会贯通。盖茨直言,“我真有些嫉妒他”。
后来,他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到可汗,邀请可汗到微软公司面谈,并通过基金会向可汗捐款150万美元。“我认为,萨尔曼·可汗是一个尽一切所能利用技术让更多人学到知识的先锋,”盖茨说,“这是一场革命的开始。”
谷歌注资200万美元
谷歌也是汗学院的支持者。2010年9月,谷歌发起“十项目”竞赛,为5个“可能改变世界”的组织提供总额1000万美元的奖励。汗学院在众多竞争者中胜出,赢得200万美元注资。
美国最成功的风险投资人约翰·杜尔及其妻子安是汗学院最早的资助者。2010年春,可汗从在线支付平台发来的邮件得知,有人给他的账户注入了1万美元,捐款人是安·杜尔。
他写信致谢,称这是他迄今收到的最大一笔捐款,并表示如果汗学院有校园,他乐意将第一座教学楼以安的名字命名。
安不相信区区1万美元竟然是最大一笔捐款,旋即又慷慨地掏出一张10万美元支票,坚持要给汗发工资。此后,她成为汗学院的“拉拉队长”,并且经常拜访汗的办公室,“有时甚至会带来蛋糕”。
▲萨尔曼·可汗在TED上的演讲
鸣谢并转载中国水业网
CPPA新闻中心
终审:魏凤英
责编:刘立新
CPPA新闻中心总顾问: 彭凯平
主编: 王薇华
标签:
积极心理学教育情感文化 |
分类: 积极心理学 |
系列报道六十四
责编导语: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是近年来逐步发展至成熟的心理辅导模式,由于其治疗周期短、疗效持久等原因,使它越来越成为心理学工作者的首选工具。作为两岸三地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流派的代表人物,许维素教授用她精彩的讲授,在一天的时间内,帮助工作坊的学员初步掌握了这一流派的精髓。第三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主会场、分论坛以及丰富多元的工作坊,让学员们真正体验到了飞翔云端的快感和脚踩大地的踏实感。
作者简介:刘秀兰,北京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首届幸福力讲师,CPPA幸福中国微信平台责任编辑,目前任职于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图片提供:刘秀兰
CPPA新闻中心
终审:魏凤英
责编: 邹敏
CPPA新闻中心总顾问: 彭凯平
主编: 王薇华
标签:
积极心理学教育情感 |
分类: 积极心理学 |
系列报道五十七
责编导语:7月2~6日,在第三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期间,王全印老师活学活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他用这次大会的经历与大家分享:做情绪的主人,幸福只在转念间;越努力越幸福,越幸福越幸运。
作者简介:王全印,中国首届积极心理学幸福力讲师;北京圣诺心力教育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培训专家;国际螺旋心理剧授证教练;中国人民大学高级访问学者;青岛成长心理研究所副所长;硕士研究生生导师;河南省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河南理工大学第二届、第三届学生最喜爱的教师获得者。
图片提供:王全印
CPPA新闻中心
终审:魏凤英
责编: 邹敏
CPPA新闻中心总顾问: 彭凯平
主编: 王薇华
标签:
积极心理学情感文化教育 |
分类: 积极心理学 |
系列报道五十五
责编导语:7月2~6日,“CPPA幸福中国”编辑团队齐聚北京,参加第三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做报道工作。五天的会议期间,温州大学张海音教授与CPPA幸福中国的编辑们同住一个宾馆,经常在一起听报告和近距离的接触,深深为他们积极投入、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所感动,有感而发写下编辑背后的故事,与大家分享。
作者简介:张海音,温州大学副教授,幸福力讲师,温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浙江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五年。2008年6月赴四川广元市为灾民心理援助一个月,2009年—2015年担任“世界温州人微笑联盟”唇腭裂儿童心理辅导专家,面向社会及广播电视媒体等开展心理专题讲座、团体心理辅导200余场,咨询求助者2000余人,危机干预有轻生念头者30余人。主持并参与完成课题5项,先后获得温州市“十大育人先锋”、全国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
图片提供:张海音
CPPA新闻中心
终审:魏凤英
责编: 邹敏
CPPA新闻中心总顾问: 彭凯平
主编: 王薇华
标签:
积极心理学教育文化 |
分类: 积极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