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标签:
财经朱之鑫中国棉花中储棉 |
棉花种植面积出现大幅下滑背后的主要原因,与政府对粮棉扶持政策存在差别有很大关系。从政策支持力度上来看,政府把粮食安全排在第一位,而对棉花却不够重视。近几年,国家对粮食的各项补贴都在增加,而对棉花的补贴只有在良种补贴范围内可以享受到,这对棉农的积极性会有很大程度的影响。
棉价飙涨 暴露产业政策症结
大蒜、绿豆、生姜等相继飚价之后,棉花作为新一轮农产品的涨价急先锋也出现了“大变脸”。
中国棉花价格指数显示,8月份的328级棉均价为18124元/吨,9月已上涨至19323元/吨,10月价格则上蹿至23072元/吨。9月下旬以来棉花价格每天几百元的上涨幅度让人叹为观止,不但连连刷新十年来价格最高纪录,同时也在棉花产业链条上引发连锁反应。
《农经》记者从河南、河北、江苏等多省的棉花协会获悉,正值新棉上市季节,各省大部分棉农却都抱持惜售心态,棉商囤积棉花现象也日趋严重,两方面的原因致使棉花价格节节上涨,而大批中小棉纺企业或者因买不到棉花,无法保证正常生产,或
标签:
农化中国农药先正达销售额杂谈 |
站在全球产业链的角度上,只有拜耳、先正达、陶氏、巴斯夫、孟山都、杜邦这6家跨国农药巨头站在金字塔的顶端。2010年以来,6家农药巨头的半年业绩报告表明,这些农药企业的销售额及利润与去年同期相比,都有一定的增幅。在世界范围内,农药市场开始回暖。
全球农药市场回暖
近期,世界前20大农药公司半年业绩报告陆续披露,先正达、巴斯夫、拜耳、陶氏益农、杜邦、富美实和以色列马克西姆-阿甘等公司的销售额及利润与去年同期相比,都有一定的增幅,全球农药市场开始回暖。
而南美、东南亚、俄罗斯、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农药市场均相继显示出未来需求强劲的迹象。
巨头公司回暖
今年以来,百年不遇的旱灾、洪灾在世界各地不时发生,作物种植季延后、农药使用季减少或者干脆消失,部分地区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现象严重。就在这样的世界农业形势下,全球农药巨头的半年业绩报告显示:
先正达公司在新兴市场的表现尤其抢眼,其植保产品销售额为49.96亿美元。
杜邦公司农业和营养部销售额和纯收入分别增长 10.5%和18.9%
标签:
何雄奎美国植保手动喷雾器喷雾机财经 |
我国目前农药、植保、药械三者之间脱节,研究病虫多,研究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少,也缺乏专门的施药技术研究单位,对施药技术理论基础研究不足,仍以大容量、雨淋式、全覆盖的旧喷雾理论为指导,极其不适应当前的形势。
一位植保专家的行业诉求
“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经过5—10年,我们才仅仅达到发达国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水平。”何雄奎日前在接受《农经》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
这些年来,何雄奎凭一己之力,通过主办国际、国内会议、编辑出版学报和论文集、承担国家级课题研究等方式为“现代化植保”奔走呼吁,九月中旬,由何雄奎牵头、来自美、英、德等国外二十多位植保行业专家和国内60多家企业代表及国内科研院所同行专家共200多人参加的第二届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国际研讨会落下帷幕。
何雄奎,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十五”以来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施药时雾滴或粉粒沉积和飘失规律”、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与科技支撑计划“高效施药技术与机具开发研究”、国家“863”项目“农作物
标签:
杂谈 |
标签:
品类顺鑫农业餐桌核心市场娄向鹏中国财经 |
西方市场实践告诉我们,当人均GDP过3000美元后,品牌竞争开始从大宗生活必需品向小宗生活用品和类生活用品领域蔓延,从主流常规产品领域向冷僻偏门领域扩展,从原有品类向创新品类发展。现在,品牌竞争正在从客厅、浴室进入到厨房餐桌上。
餐桌争夺战
厨房餐桌正在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品牌革命!
中国最大的国字号粮食加工及出口企业——中粮集团在“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的经营理念下进军全产业链,接连推出“福临门”品牌大米、“悦活”果汁和果蔬汁等终端消费品牌产品;娃哈哈新推出高原方便食品“杏仁青稞粥”火热上市;张仲景大厨房创新品类,推出仲景香菇酱,悄然畅销,现在开始建设中国最大的香菇深加工产业基地,进军全国市场;原区域性的皇家贡品——沁州黄小米,将产品包装化、品牌化、高端化,进军城市高端市场,同时推出深加工功能产品“小米粉”;湖北富程集团依托“鱼米之乡”资源,开创淡水鱼品牌,抢做鱼老大,打造水产领域的“双汇”……
“种种市场信息表明,未来1—3年,厨房餐桌品牌革命的高潮即
标签:
财经股票糖价食糖张向军广西 |
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市场对此反应并不大,在六次抛储后,糖价依然高位运行,甚至出现“国家越调控,糖价越上涨”的怪象,以致于8月12日的第七次抛储,但是即便是这一次,市场反应依然平淡。
白糖易涨难跌
在减产、成本上升、游资炒作等诸多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农产品正变得炙手可热,无论是小宗农产品大蒜、绿豆还是大宗农产品玉米、小麦等,价格全在一路攀升,作为甘蔗、甜菜等农产品加工制成品的食糖亦未能超脱此番暴涨格局。
从5月中旬开始,白糖期货和现货价格就一直处于快速上升通道之中。相比历史低位的2008年年底,白糖现货价格已经从每吨2800元左右上涨到目前的5500元左右,翻了整整一倍。而在国际市场方面,由于担心反常天气冲击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国的食糖生产并导致这些国家食糖进口量增加,在投机买盘的推动下,8月13日ICE糖市原糖期货价格冲击了2周以来的最高点。
为了保证保证食糖市场供应,稳定价格,8月12日,国储进行本榨季第七次拍卖,数量15万吨,全部成交,最高价5530元,最低价5200元,均价5417元,按照计划,本榨季抛
标签:
杂谈 |
标签:
杂谈 |
标签:
经济财经棉花中储棉陈殷中国 |
国储棉抛售背后
在经历了数次言语调控失效之后,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储棉”)终于动了真格。8月10日,中储棉发布公告称,将通过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储备棉竞卖交易系统公开竞卖国家储备棉,计划投放数量为60万吨。
事实上,自6月份以来,中储棉曾先后多次宣称将通过投放储备棉的方式来平抑国内棉花价格上涨,但却迟迟没有付诸行动。中储棉一直试图运用高悬于棉市上“达摩克利斯”之剑的力量来平衡市场多空双方的势力。
然而事与愿违,虽然抛储的消息一直牵动着市场各方的神经,但却并未发挥出应有的震慑之力,悬剑之下,棉价一路自顾自高歌猛进。在经历了近两个月的权衡和评估之后,中储粮最终祭起了悬顶之剑。
此次抛储涉及10个省份的89家仓库。有业内人士称,全部60万吨储备棉将在未来两个月内分批抛售,每个工作日日均抛储1.5万吨,所抛售的棉花均为2008年收购的储备棉。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中储棉调控意图似乎再次遭遇了滑铁卢,抛储之于市场却似乎成了棉价上涨的重大利好。从8月10日的棉花储备投放情况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