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鉴藏家张应文在他儿子配合下写了一本名“清秘藏”的书,所谓清秘藏的真实含义来自于元代画家倪瓒家的清密阁,并不是指的清代的秘藏,再说张应文是明代人,也不知道什么清代。
我觉得张应文的文章虽然比较简单,但还是有点可参考的价值,因此将此文推荐给各位,原文字体为红色,正文后《》内为翻译,也夹杂了一些我的解释。
标签:
收藏 |
标签:
收藏 |
标签:
收藏 |
我总体上感觉日本人对南宋官窑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今天想就些具体的例证聊聊。
日本的这篇文章其中心的内容实际上是讲南宋官窑中两个窑口——修内司窑和郊坛下窑的区别。这个问题不能说中国的专家们没有研究过,但是从未见有中国的文章写得如此清晰,下如此决断的结论的。按理来说中国的研究资源要远超过日本,那么为什么出不了这样的文章呢?个中的原因:
1、大佬不发话,后辈谁敢乱说。收藏界论资排辈是非常严重的。
2、研究不深刻,思维不活跃,看古书更是死读书,古人讲的就是铁律,容不得丝毫质疑。当然我也反对完全脱离实际的肆意胡说。
3、可能有一部分专家自己心里清楚得很,但是作为吃饭的饭碗,绝不往外传。有专长不等于有品行,部分有专长的人比一般的人自私得多。
日本的文章中指出的修内司窑和郊坛下窑的特征区别我想一样一样讲过去,
第一、日
介绍一篇刘志国先生所译日本常石英明先生所著的鉴赏中国南宋官窑的文章。刘志国先生自学成才,为中日之间瓷器专业方面的交流做了很多工作,卓有成效。他对磁州窑也研究颇深。
这是一篇研究南宋官窑极其重要的文章。
常石英明先生虽然是日本人,但从这篇文章来看,他对中国瓷器发展了解很深,文章中虽然有许多部分大家已经熟知,但也有许多独到的说法。借鉴日本方面对中国瓷器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我觉得他的许多观点比我国一些所谓的专家讲得更客观
标签:
文化收藏 |
关于日本的三个曜变天目盏赞誉之声不绝,但真正仔细的认识它们的文字并不多,原因很简单,去日本看过的中国人不多,因为这几件日本国宝并不是长期展出,不是你想看就看得到的。
据网上的资料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陈显求教授曾在日本大德院龙光寺亲眼看过该地所保存的那只曜变天目盏,他在《扶桑寻宝记》一文中有详细而精彩的描述:
标签:
文化收藏 |
窑变的定义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陶瓷器在烧造过程中都会发生物理相和化学相的变化,因此所有的瓷器的烧造过程都是广义的窑变。
标签:
文化 |
标签:
文化艺术 |
昨天发的最后一张是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形象,今天再补发一张:
从这两张图片来看,人物偏于苗条,与唐代仕女俑的形象有很大的差异。也许南北朝时期战乱不停,民生困苦,所以人物偏瘦。唐代长期稳定,女性偏胖。另外与审美观的变化也有关。有“环肥燕瘦”一说,就是说的汉代有能作掌上舞的赵飞燕深得官家欢心,这个女人就是极瘦。而杨贵妃肥腴。反映在这些陶俑上成了显著的时代特征。
标签:
文化艺术 |
今天发的这些金银器和青铜器,其重要性在于其产生时期,历史上魏、晋、南北朝、十六国等时期遗留下来的文物不是很多,北魏主要是石雕佛像,其余品种较少,因此下面所列能作为很好的断代参考。
Eastern Jin Ornament with Winged Figure on a Dragon H-4.5
东晋有翅膀的动物在一条龙上形象饰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