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回老家喝喜酒,席间,遇到了许多许久不见面的舅舅、舅妈和表妹们,大家见面寒暄打招呼,相互问好,只是言语里客套多于热情了。
席间聊天,发现有的舅舅挺会说话,但有的嘛,呵呵。最先看到的是大舅舅一家,见面打招呼后一起落座,舅舅很自然问起女儿的事,知道女儿学医后,就连连说学医好,我以前在医院烧锅炉时和一些医生打过交道,工资待遇不错的。我也客气地说,学个技术,希望将来工作稳定些。
不一会,另一个舅舅一家也来了,见面打招呼,没想到,这位舅舅开口的第一句话是,女儿也要快三十岁了吧。我一愣,这话啥意思,当下有点不悦,毕竟女人都不想人家说自己老了,更不想人家说自己孩子老了,不想反驳,笑笑附和,快了快了,时间不饶人啊。他又跟了一句,已经工作了吧。我答,还在读书。后面他不作声了,估计想到什么了吧。不想和他多说,
周末打算回老家喝喜酒,一表妹结婚,来回得一百多公里,这顿饭吃得不容易。
表妹结婚的消息是老姐传话我的,舅舅和表妹并没有联系我。不过我不能去计较这些细节了,这位舅舅的情况比较特殊,我就来个不请自来吧,如果换成其他亲戚,礼金会随,但人基本不会去了。
外婆在那个倡导英雄母亲的年代生了不少孩子,老妈加七位舅舅,还不包括夭折的,最小的舅舅仅比老姐大四岁。想想外婆家那时的场景,一屋子乱窜着的穿着破烂的小屁孩、土灶上横七竖八的大小碗碟、木盆里堆积如山的各色衣服,还有每日要准备一大家子的伙食等,关键米缸里的粮食不知还能倒出多少。这样的日子,光想想就令人抓狂崩溃,何况要过下来。日子最艰难的时候,外婆终于挺不住了,精神出了状况。
周三上午接到电话,告之下午回大本营,有工作安排。临近中午,又突然来电,告之下午有会议,临时取消计划。我追问,那约明天?答:可以。我一时窃喜,因为周三中午有我喜欢的瑜珈,如果下午回大本营,那中午的时间就会很紧凑,得要马不停蹄地在几个点赶。计划改了,这样中午的瑜珈课就定心多了。
次日如约赶回大本营,结果,一日无事,想着一定是有公务缠身吧,反正我一闲职人员,也没啥事,就等等吧。
又次日,因为欲交待工作的事还没落实,又如昨日般赶回大本营,结果,又一日无事。胡乱猜测,难道上级已忘了安排工作的事,或者事情已经搞定,无需我一闲职人员介入。呵呵,这样一想,也挺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反正又不是让我去领钱之类的开心事,而且反正在哪上班都一样,也没必要凑上去主动询问打听了,就当没有接过这个工作电话就好。
呵呵,我这也算是摆烂了。反正
(2023-09-07 13:56)
因为长期久坐,女儿的腰和颈都不太好,去年去看她,见她就买了护腰和颈套,让我这个老妈看了心疼,我这把年纪还无需用呢,女儿已需要这些护具缓解不适了。
心疼又没办法,又代替不了她。白天上班,晚上学习,都需要长期久坐,这身体肯定吃不消呵。我们唯一能想到的,是让女儿多运动,以此缓解肌肉长期不动造成的僵硬。
一直劝她多运动,减胖次要,只希望能通过运动强体健身,让身体变得硬朗一些。前两年,女儿偶尔会去健身房跑跑步,但都不长久,三天打鱼二天晒网,当然不能全怪她,夜班、加班,晚上还常不能准点下班,运动时间无法保障。我除了着急,也没有办法,不在身边,鞭长莫及,再唠叨也没有。
今年我自己去健身房办了一张年卡,准备长期运动,更年期了,多运动有助于加强骨骼力量,不然钙流失,身体会出现各种不适。不知女儿有没有受我影响,近期也开始频繁运
(2023-09-05 14:34)
闲来无事,继续码字。
话说去无锡一趟,进地库叶遇一稀罕事,上次博文中已写过。回来就说给合伙人听,合伙人听罢叹,大城市人的素质还是可以的。当时记在博文中,后仔细琢磨,觉得这种“巧”事应该值得一写,毕竟生活中还是不常见,同时这事也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值得宣扬。于是提笔把这事又重温了一遍,又打磨一次。
结尾也是巧合,在网上寻找信任之类的警语时,看到了王阳明的“至诚胜于至巧”。单从字面上看,此句与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吻合的,但仔细看过网上的注解后,发现本意与我想的其实是有出入的,当然也不是一点没有关联。于是又寻找其他句子,但没有找到合适的。思来想去,还是用这句吧,不但句式用词漂亮,字面意思也是我想要的。所以我在解释这话的意思时,对原注解稍加改动,使之更接近我要表达的主题。
同时,这个句子也被我拿来做了标
群里这几日挺热闹,每天都有上百条的对话,因为聊的是大家熟悉又陌生的原博友,出于好奇,一条不拉得看了,期间还忍不住插了几句,就事论事发表看法,哈哈,没有哪个大妈不喜欢八卦呢。
“双雄”中的一位,原来其实蛮喜欢的,优雅知性,也会享受生活。特别是博文中分享的育儿知识很受用,让我这无脑妈妈获益非浅,因此不但立马关注了其博客,还关注了其后来开的公众号。可惜关注后渐渐发现变味了,原来这些吸引我的分享只是诱饵(我想,当初应该不是这个初衷,只是纯粹的分享,只是后面带货的事出来后,这些无形中就成了最初的引流资源),把鱼儿引过来之后,那些有用的分享就越来越少,开始转变成各种商品分享了。
起初就有点预感,因为其会在群里偶尔吆喝,那时想,人家也是好心吧,利用工作之便的福利,拿来与博友好物分享,双方获利也是皆大欢喜的事。最初在群里吆喝,还会有人关注、询问和购买,但后来再吆喝,就无人响应了,毕竟推荐的“好东
今天刷视频,刷到一部电影简介,短短六七分钟的零星片段,就把我哭得稀里哗拉的,晚上回家又刷了多遍,还是看一次哭一次。点开下面的评论,发现看过的人,几乎全和我一样的心情,感动。同时,我也知道了这部电影名字《艾拉 战争的女儿》。
忍不住上网去搜这部电影,不指望能看到全片,能再多看到一些片断也心满意足了,有时留白更值得回味,从网上,也知道了更多关于这部电影的一些信息。原来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当然,为了吸引观众,其中一些情节肯定会是编剧的撰改。原以为这部电影不过是作家凭空的想象编造,却原来真有真人真事,太好了,套用网友们的话,这电影,让我又一次“相信人间的美好”。
电影内容大致如下,战争中(有网友评背景是元朝之战),
公众号上看到一篇文章,介绍如何面对“指责型”伴侣,看过深有感触,因为合伙人也有类似毛病,不过症状没有这么明显。当然也可能是我过于敏感,总觉对方说话是在指责,听着心里总不舒服。采取的方法也是对抗,但无奈对方巧舌如簧,以及也是不肯认输的性格,因此常争执到不欢而散,双方都觉无趣。心里知道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内心就是不开心,看了这篇文章,有点豁然开朗,摘抄下来,以后不开心时就打开看看,心结解了,事也就了了。
面对指责型伴侣,是“正面硬刚”还是“以柔克刚”?面对这个问题,答案似乎是不言而喻,但生活的事儿,从来不是一道非A即B的选择题。“淡雅风荷”给扬子晚报心理聊吧邮箱发来的文章中,描述了自己与“指责型”丈夫磨合的过程,心理专家表示,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出双方在碰撞时,其实也都存在各自的内在冲突,都有需求需要被看见,有伤痕需要被疗愈。开始感知这些,是一个好的开始。
周未,接到老姐微信电话,一聊一个多小时。
难得周未公公被小姑子一家接到乡下,老姐得以喘口气,一个人自由自在,轻松快活,不用再操心老人的吃穿用安全等诸多烦心事了。
聊着聊着,老姐说起公婆的房产,气又不打一处来。去年婆婆生病时,老姐就想趁着公婆都还健在,把公婆的房子过户解决掉,因为以后如果有一方老人不在,处置房产手续就会麻烦许多。可姐夫不同意,说老妈正病着,这种档口不好开口提这种事,显得忒不孝顺。另外也有担心,家产一分,妹妹一家如果觉得不满意,可能一气之下不管父母,把照顾老人的重担全压在他身上,可就苦了他了,因为这是很有可能的事。
老姐的想法没错,但姐夫的担心也不是没道理。但人啊,总是觉得自己的想法更有道理,是对方不可理喻。房子的事,能感觉老姐的心有不甘,估计某天老姐忍不住又提了一嘴,把姐夫惹怒了,直接发了狠话,说若要再提此事、、、、、话出口,把老姐气得不行,说好心没好报,在电话里跟我抱怨。接着又延伸到婆婆住院时,自己如何摒弃前嫌,全心全意照顾婆婆,但婆家人似乎并不怎么理情、、、、、、说着说着就啜泣起来。
看羊羊的公号文,讲她一亲戚的光棍弟弟遇车祸,因为没有结婚,没有家人后代,这个弟弟今后的生活只能由姐姐姐夫照管了。看了不由感慨,因为老家的叔叔近期也生了一场病,也没有家人,好在动过手术后,现在生活已能自理,谢天谢地。
这个叔叔在母亲嘴里是个呆板之人,虽然读到了高中,但性格木纳,不善与人交往,包括自家亲戚,生活独来独往,基本不与人交集。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在当地,好的找不到,不满意的他又不想要,高不成低不就,婚姻之事就一拖再拖。后来快五十岁,经人牵线,找了个外地人,带着个儿子,总算成了家。
只是好景不长,这个外地女人和儿子不是省油的灯,供他上学读书,好不容易高中毕业,进了当地一家粮油厂上班。可养子嫌工作辛苦不好好干,另外还养成赌博的恶习,欠了
不少债,自己没钱还,就和老妈要。他老妈上班也没有多少钱,然后就变得法子和叔叔要,时间一长,叔叔知道了此事,这个家因此开始不太平,争吵不断。
叔叔不善言辞,从小就没有管教好这个养子,养子走上社会后,叔叔就更加管教不了了。后来勉强给养子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