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并不反对铁路风景,也不认为铁道摄影与考证铁路文化存在高下之分。不是因为我现在主要精力侧重于考察铁路古迹,就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像我一样。摄影行为本身是多元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利限制他人拿着相机去拍铁路风光或其他风光。但关于在京包大拿公众号上发表的鲍老师于分享会上说的话,是笔者将鲍老师发言转成的文字,因为当时时间有限,鲍老师的简短发言是在当时的语境之下(具体缘由详见下文)发表的,转成文字后,容易使人断章取义,故笔者特意与鲍昆老师核实后,将全部意思写于本文开篇。另外,鲍老师是从来不反对别人拿着相机去进行娱乐。但一定要清楚,具备话语权机构或人一定要清楚什么题材的摄影才具备最大价值。王嵬的摄影只是一种方向,比较贴近摄影本质(即记录),并不排斥铁路风景,因为我本人也拍这些题材。而且我身边很多人都在拍铁路风景,大家可以如此愉悦生活,分享铁道美景,传播铁路文化,是一件非常好的事。而且,铁路历史及文
标签:
京张铁路铁路文化王嵬文化历史 |
《我的京张铁路》即将上市,此书为王嵬用十余年以田野考察、沿线老职工与居民口述历史、同机位新旧图片对比、根据老资料及图片的手绘复原、全线文物普查,展现了京张铁
我常说:创新是摄影的生命力,坚持是摄影成功的基石。一个优秀的摄影人对摄影语言的把握应该懂得“背道而驰”和逆向思维,还要精于艺术创作和选题把握,不然就会沦入“天南地北到处走,你有我有大家有”的俗套。
标签:
铁路文化王嵬火车铁路机位 |
也许是迄今为止,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旅游摄影书。
因为,作者将在本书中像读者展示:
追火车过程中的种种挫折、磨难以及冒险
5A级景区都无法感受到的壮美山河
美得令人窒息的火车写真
历经几十万公里才拥有拍摄经验与技巧
因拍摄火车所认识的最可爱的人
坚持、坚持、坚持——十年磨一剑的心路历程
标签:
京张铁路铁路文化王嵬文化图说 |
京张铁路自西直门站起,离开北京城,奔向南口、关沟方向。柳村-西直门-南口段为全线首段工程,1905年10月2日开工,12月12日路基施工完毕并开始铺轨,1906年9月30日,首段线路通车。
上图为驶出西直门站的长钢轨列车,此图由北向南拍摄。
标签:
京张铁路铁路文化王嵬文化 |
分类: 行走在百年京张线上 |
标签:
铁路文化图说京张铁路文化 |
东场为曾经的环城铁路站场,最初主要担当京张-环城铁路方向的列车到达,环城铁路废弃后,东场担当短编组的客货列车及单机到发。在2008年以前,东场的站台、雨棚、站场等老设施都还在发挥着原本的作用,直到新西场全部建成并使用,东场便沦落为机车转线及存放少量货车用途。东场的老设施也非常多,譬如老机务段、转盘、老兵营、弹药库等。
图为两台正在入房的机车
标签:
京张铁路铁路文化文化 |
西直门站(北京北站),一等站,位于京包线12KM+314M,西直门站建于1906年,在2006年以前,车站还是保持一直以来的布置。以站房为界,共分西场、东场,西场为最初修建的京张铁路站场,作为到发京张方向的列车,民国时代和解放后,都进行过扩建,增加了货场的面积及驼峰;东场为曾经的环城铁路站场,最初主要担当京张-环城铁路方向的列车到达,环城铁路废弃后,担当短编组的客货列车及单机到发。西直门站共有7条到发线,分别为东1、东2、西1—5道,除此之外,还有3条客车存车线、7条货场线、5条货场货物线、10条专用线。在站场东北部设有机务折返段,段内曾保留百年前的机车库及水塔,西直门折返段归原南口机务段管辖,最初作为担当京张铁路北京-
标签:
铁路文化文化京张铁路 |
1916年的北京铁路地图,鄙人为区分线路,特意进行了标注。可见京张铁路是由柳村向北经广安门而到达西直门的,但可惜的是,这段线路在1968年被拆除改为公路。
柳村-广安门为英国人原测的京奉铁路入北京以及原测的万寿山皇家御用线路,但1900年马家堡车站被义和团烧毁后,英国人却修了天坛车站,而后又把线路延展至前门东,所以没修。
在1905年修筑京张线时,就直接利用了原测的京奉进京未修之路与万寿山御用铁路路基了,过了广安门,离开原测的万寿山专线,往北则是京张线新购置的路基用地了。
标签:
铁路文化王嵬文化图说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