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都可以说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它能成就一些人和一些事,也能扼杀一些人和一些事。当然,我们也不必这么相对主义。必须承认,一个时代还是有一个时代的气运的。有些时代的确比另一些时代更伟大。而且,每个时代也有每个时代需要解决的特殊主题。这些主题及其解决方式,就构成了这一时代的气质或精神风尚。还有一点尤为重要,每个时代,都脱离不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短期内,我们碰到的只是一个个事件、纷争、悲喜剧,甚至倒退。生活在具体情境中的人们因为卷入或入戏太深,不免执着较真,操心不断,困惑不断,绝望希望不断,但其实都是在重复既往的故事。生命,也就在这风云变幻中慢慢消耗,老去。而时代,继续前行。
与关心时代相比,我更关心具体的人,关心大历史背景之下众多如同你我一样的小人物的命运。平凡而普通的人们,不是没有精彩,而是这种精彩被忽视了,或者在生活的打磨中,主动被动地放弃了,并进而以为自己只配过目前所过的唯一一种生活。多少人,已经习惯于这种“认命”。我要说,人生从来都不是平面的,单一的,而是立体的,丰富的,可以向着
苏格拉底一行来到了珀勒马科斯家,那里已有多人恭候多时。对话主角将一一上场,苏格拉底如入鸿门宴。斗智斗勇的游戏即将上演。
端坐中央的当然是珀勒马科斯的父亲,德高望重的老人克法洛斯。没有太多的寒暄客套,苏格拉底和老人的对话很快切入正题。克法洛斯发出了老年人常见的感叹:我老了,所以没有力气往城里跑了。其言下之意,并非惋惜逝去的青春活力,而是想引入全新的人生目标。接下来他的话锋便转向自己最关注的议题:“对我来说,躯体上的种种快乐
夏日风光旖旎,令人心旷神怡,苏格拉底携帅气弟子格劳孔来到佩雷欧斯港,参加雅典人首次举行的敬拜色雷斯狩猎女神本狄斯的活动,观察他们如何操办这节日。苏格拉底满怀好奇,东走西瞅,偶尔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在做完祷告、看完游行后,他俩决定动身回城。殊不知早已有人盯上他了。
伯里克利将军重用的外邦富豪克法洛斯有个儿子,名叫珀勒马科斯,大概是受父亲之托,准备邀请苏格拉底到家里一谈。珀勒马科斯是性急之人,远远看见了苏格拉底,便连忙叫奴仆先赶过去。这奴仆和主人同样性情,他跑到苏格拉底身后,不顾尊卑礼节,一把拽住了苏格拉底的外袍,气喘吁吁让他们留步,说是主人马上过来有要事相求。
一向自由自在的苏格拉底被童仆拽住了衣袍而不得脱身,这是一个不符常规的交锋。我们知道,苏格拉底也爱拦阻别人,也常常显得无理并令人尴尬,但苏格拉底的武器毕竟
(2015-12-29 10:07)
2015年8月8日,西安知无知文化空间正式开张。时间真快,转眼就要翻过这一年了。将近五个月以来,在忙碌地经营与筹划的同时,我总在试图琢磨、阐释知无知到底是做什么的,她的存在意义何在。解释之所以累,是因为你总想向外界证明些什么,辩解些什么。我偶尔会想到孔子的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接着我很快又会放弃这句话。也许成为君子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懂你的人活着,为懂你的人做事。比这更重要的是,你活着,呼吸,吃饭,走路,睡觉,甚至向坏人致敬,你都活着。存在,不需要定义;存在,就是整个生命的存在;存在,就是被感知。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德国伟大作家歌德的代表作之一,取材于歌德的爱情经历和他的一个朋友的自杀。该书出版于1774年,被称为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最丰硕的成果。从这部日记书信体小说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自然浪漫主义的倾向:歌颂“天才”,提倡“自由”、
艾伦·德肖维茨在《你的权利从哪里来?》一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权利来自于人类不正义的集体经验。换言之,正是出于对公认的恶行的恐惧,人们才持续不断地构建权利,并且这些权利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扩展或限缩。总之,权利从来不是绝对的。
德肖维茨用排除法对这一命题进行了论证。
首先,权利并非来自造物主或上帝(creator)。美国《独立宣
在看《冰雪奇缘》时,我脑海里不时晃过俄狄浦斯的形象。俄狄浦斯命定会杀父娶母。他的父母和他本人因而处处留意、想方设法逃避神的安排,却阴差阳错一步步成全了上天的旨意。有限的人力终究抗拒不过更强大的神力。然而,故事并没有因此结束,俄狄浦斯的震撼之处在于他虽预感到结局的惨烈,仍然倔强地寻找真相。真相是不可承受之重,俄狄浦斯最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这是一出伦理的悲剧,却因其中的责任与勇气,奏响了人类自我救赎的荡气之歌。
《冰雪奇缘》中的艾尔莎同样想逃避预先注定的命运,但与俄狄浦斯面临的难题稍有不同。她天生就有制造冰雪的魔力,并且这种魔力将随年龄与日俱增。年少嬉戏时无意击伤妹妹安娜的惨痛经历,使她和家人意识到魔力的可怕。从此,她能做
从2009年以来,每年我都会利用寒暑假的机会,通读上两遍圣经。最先用的版本,当然是和合本,并参照各种解经注释。读了两次以后,又以听带读,听完了Max McLean朗读的新国际版圣经(NIV,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心里五味杂陈,感慨良多,不想系统成文,就以“微博体”来表达这次聚会我的感受吧。
1、感谢:我们这个“总是慢半拍”的班级,终于组织起一场有声有色、难忘珍贵的同学会。要真心感谢霖杰从头到尾的热心付出,感谢春党、老轧、老朱、艳萍、薛源等的张罗配合。你们的努力成全了如此美好的相聚。感谢各位远道而来的兄弟姊妹,十五年了,飞得再远,心还会在这里踏实落地,着实不容易。感谢生命中的这份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