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杨不易
杨不易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8,630
  • 关注人气:7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标签:

杂谈

​女作家李云作品《艺术是永远的情人》近日由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为艺术访谈文集,作者拜访了26位文艺家,包括邱笑秋、白德松、金士廉、庞明忠、张光荣、董小庄、向思楼、姚思敏等。以访谈录、文化随笔或文艺评论形式,呈现艺术家们的艺术历程、思想、操守和风格。

​据了解,这本书的写作,起源于2015年冬天,彼此,著名作者成都凸凹出版长篇小说《甑子场》,李云读后曾想写一篇书评,但又觉得新意不大,于是对成都凸凹进行了一次访谈,写作了一篇访谈录。这篇专访在中国文艺界引发了不小的反响。

李云发现,相比简单的写评论,与艺术家的深入交流,能更深入地呈现他们的思想和作品风格。由于李云在地方文联工作,与艺术家联系也颇多,于是开始充分利用工作便利走访艺术家们,做起了系列访谈,一方面挖掘和展示文艺家的故事,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与他们的联系。而《艺术是永远的情人》的出版,则更是以整体形象推出艺术家们,走近大众。

李云认为,每一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励志故事,每一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一次访谈,都是一个重新认识艺术家,重新发现艺术之美的过程。而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常常超越了物质条件和世俗生活,更是让李云感慨良多。读者对艺术家们的了解,更多止于作品,而李云希望告诉大家更多背后的故事。她说,这些艺术家中,有的物质生活并不宽裕,却将大量时间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令人钦佩。这样的热爱和执著,跟普通人对爱情的追求是一致的,所以,书名才叫《艺术是永远的情人》。

李云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业余时间爱好阅读写作,先后在国内纯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80余万字,部分作品获国家级、省级奖项。已出版个人作品集《宽爱》《桃花正红》《心中有花》三部,与人合著有散文集《岁月之美》《生活的样子》,并有策划、组织、撰写、编辑文学作品多部。

​“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需要你的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既是李云的创作哲理,也是对生活之美的理解。

《艺术是永远的情人》 李云 著 成都时代出版社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文化

历史

​读史是件很好玩的事,但对非研究者的普通读者来说,读史又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每个朝代的历史书,都可以摆满一书架,没点功底和耐性,是不可能读完的。所以,一种适合读着玩的历史书,就应运而生。

​多年前,《明朝那些事儿》比较火那会儿,连着读了三四册,觉得很好玩。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写。只要史实清楚,文字好玩一点,有趣一点的分析,都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所以后来又读了《正说清朝十二帝》之类的,也是本着好玩的心态。

而最近读的范军的《大宋权力场》,也是很有意思的。《大宋权力场》自然不像《明朝那些事儿》写了好几本,但就这一本,真是把北宋期间的权力高层做了一个复盘和分析。但是说实话,我这人,对权斗什么的,不感兴趣。觉得这本书好玩,是因为它讲了很多北宋时期著名的作家和诗人,当官的样子。

在中国的历史上,大部分时候都是文人政治,所以很多诗人啊作家啊,都是做官的。比如说在唐朝,最牛的李白和杜甫,虽然没有真正当过什么高官,但像元稹、白居易这些,都曾做过很牛的官。

但是呢,在北宋时期,这一现象似乎更为明显。因为从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开始,北宋就是一个文人政治的帝国,很多很牛的诗人和作家,都是朝廷的高层。而北宋时期,又因为皇帝对权力的布局,形成了不可避免的文人党争。于是,在读《大宋权力场》的时候,我们就看到很多熟悉的身影。这些原本在诗集里的人,展现出他们权谋的一面,就显得特别有意思。

比如说宋仁宗利用范仲淹搞了一场时间很短的“庆历新政”。而庆历新政的主力军是范仲淹、欧阳修等人,都是牛气哄哄的大文学家。但是在政治上,他们也颇有文人气质,毫不避讳地搞党争,欧阳修还写了《朋党论》,认为自己这一派是君子党,对手是小人党。又因为在任用人才上不避党争之讳,把皇帝惊着了,于是庆历新政也就泡汤了。

接下来,是著名的“王安石变法”。这一回,作家诗人们出场的就更多了。王安石是改革派,但著名的司马光却是守旧派。“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听过,还以为他是个敢破敢立的人物,没想到长大了却反对改革,也是好玩的。另外,苏洵、苏轼父子也是守旧派,苏辙开始支持王安石,后来也变成反对派了。自然,欧阳修也在其中。

你看这一场改革,唐宋八大家就出场了好几位,是不是很好玩呢?看来看去,你几乎会忘了他们还是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

但是话又说回来,像《大宋权力场》也是不适合搞学术研究的人来读,只适合闲散人士茶余饭消遣一下,粗略了解一下作家诗人们当官,是个什么样子。书中一些地方,还是有“顺嘴秃噜”的嫌疑,对史书来说,还是显得不够严谨。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朱晓剑的《成都旧时光》一书,已经在成都时代出版社正式出版,前些天,在成都宽窄巷子的见山书院,开了一个新书分享会,现场来了不少年长的朋友,气氛很是热烈。可见,关于成都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是相当受欢迎的。

​这些年,关于成都传统文化和民俗的书,其实出版的不少。但实话实说,很多东西翻过去翻过来地写,新意不多。但我看这本《成都旧时光》,倒颇有点意思。


一般写地方传统文化和民俗,很容易流于资料的堆砌,而资料又没什么独到之处,就成了人尽皆知的大路货。晓剑这些年,博览群书,找到很多平常不得见的材料,使这些原本司空见惯的传统民俗的书写,透露出独到的内容,和全新的发现来。

​特别是书中引用的,来自民间的真实记录,更为生动和鲜活地再现了成都的传统文化和民俗。这仍旧要得益于作者对材料的用心收集和研究。这些年,晓剑每周日前往送仙桥旧书市场,寻找那些遗落民间的珍贵材料,并仔细研究和推敲,显然收获不小。而这本书里,大概也体现了一二吧。


《成都旧时光》另一方面的亮点,在于作者并没有局限于故旧材料的研究中,而是对这座城市进行了当下的深入和体验。作者常游走于成都的大街小巷,特别是一些可能留有故旧痕迹的小街小巷,去感受那些仍然在生活中流淌的城市传统文化,寻找依稀可辨的成都民俗和市井风景。这些感性的体验,与独特材料研究的结合,就让读者有了不同于一般的阅读体验。

​而在文字风格上,《成都旧时光》更倾向于柔和和有亲和力,摆故事、拉家常一般,把那些旧闻逸事、文化与民俗,向读者娓娓道来,就算是对成都传统文化不大了解的人,也能读出趣味来。而这,大概也是作者书写传统文化和旧时民风民俗的初衷所在吧,即把这些城市旧有的时光记忆,向更多人讲述,并传承下去。


一座城市的旧时光,还有她最初的模样,必然是我们生活在这座城市,并走向未来的起点。朱晓剑连续推出的《美酒成都堪送老》、《闲雅成都》、《成都旧时光》,以及即将推出的《成都书脉》等书,从各方面挖掘和书写了成都的生活细节之美,呈现出她曾经的时光和最初的模样,善莫大焉。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一年一度的成都美食旅游节,在国庆大假前开幕,到处一派吃嘛嘛儿香的气氛,很是热闹。只是在这热闹中,再不见那个熟悉的老人家的身影,就是美食家李树人先生。

又是美食节, 忆起成都美食家李树人先生

在成都颇为知名的美食家李树人,于去年8月18日辞世,享年89岁。当时媒体报道颇多。其实,2003年2004年间,我在报社做美食版的编辑,倒经常见到这位儒雅而风趣的老先生。

那会儿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到各家酒楼去当吃货。有时候是为了做报道,有时候是为了拉广告。而被人们称为“李老”的李树人,也就经常遇到了。那时候,他一手创办四川美食家协会,并担任会长。

记得有一回,在城南的一条小巷子里的老成都川菜酒楼,一帮媒体记者,陪着李树人杀到包厢里,要评一评酒楼的传统川菜是不是地道。我坐在旁边,看著名美食家如何评菜。至于旁边站着的大厨,更是目光怯怯。要知道,当时的酒楼,能请到李老吃饭,那是一种荣耀,如果他能点评一下那菜肴,是相当不得了的荣耀。

当时上席的几道菜,其实没什么稀奇,夫妻肺片、麻婆豆腐、水煮肉片、鱿鱼什锦、豆渣猪手、青椒黄焖鸡……都是传统川菜。但最显厨师手艺的,恰恰是传统川菜,因为“创新”的东西没有标准,而传统的标准则在那里摆起。在成都,没有一点真本事的大厨,可不敢随便把传统川菜端到李树人面前来。

又是美食节, 忆起成都美食家李树人先生

我们一帮人陪在旁边,每道菜上席,都是请老先生先尝,等到慢慢品过之后,说点道道来。还好,那厨师手艺还算到位,李树人给出了80分的评价。但夫妻肺片,被李老吃出“醋略多”,麻婆豆腐虽然要保温,但油略多,肉丸子汤倒是不错,只是上桌时的温度欠佳……鱿鱼什锦则是上佳,勾汁功夫地道。说真的,我觉得都挺好吃的哈哈。

但最有意思的,还是听老先生聊厨中掌故,成都烹饪轶事。李树人生于1927年,阅历丰富,对川菜界的很多掌故都很熟悉。偶尔冒出金句“女人要胖,豆腐要烫”,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其实,“豆腐要烫”是川菜中做麻婆豆腐的要领之一。金庸来成都,也是他去作陪。

又是美食节, 忆起成都美食家李树人先生

记得有一回,我去四川美食家协会的办公室,老先生正在打麻将。办完事,我正要走,他把我叫住,然后放下麻将,把我拉到旁边的办公室,说想跟我合作一把。原来,他想把脑子里那些关于川菜的掌故、轶事和看法,写成一本书,但他当时已经78岁,实在没精力坐下来写书,所以想拉我合作,他来口述,我来记录整理。我当时对这事儿很感兴趣,就一口答应了下来。不过,这事儿拖了一段时间,我又离开了美食编辑的岗位,事情就不了了之了。甚是遗憾。

以前的美食节,老先生总是会出来聊聊美食,今年却再也见不到他的身影了。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成都面馆之多,面食种类之丰富,可能也是比较突出的。我个人也比较喜欢吃面,遇上什么新开的面馆,必然要去尝一尝。

前两天中午闲走,发现附近开了一家陕西面馆,门口挂了一面幌子,上面写了那陕西那个很著名的面的名字,一时兴起,决定试一试。

​陕西人的面食是天下闻名的,进去就来了一碗biángbiang面。等了一会儿,老板操着一口陕西口音,吆喝一声“biángbiang面”,就端了出来。面宽,有筋道,但吃起来又不硬。虽然没有放辣椒,但比起成都的面更有味道。

​过了一个周末,今天又转了过去,来了一碗油泼扯面。这个面,加了一点辣椒,比起上次的,除了筋道又适口,还有特别香味,稀里哗啦,吃了有点意犹尽。

​我看了一下,那面馆墙上挂了一块牌儿,写了好多种陕西的面,什么歧山臊子面之类,大概十多种。我打算慢慢把那一块牌儿上的,全都先吃一圈再说。

​感觉陕西人对面食的领会,要比成都人高明得多。成都的面,除了清汤杂酱,大多辣椒太多,掩盖了面食的本味。上次在杭州吃面,那老板也这般说。想来,的确是有道理的。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越野跑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就有热爱的人组团搞起来了,甚至国际田联还设有专门的比赛。但是对于普通健身者来说,越野跑恐怕并不合适。

​我们因为住在山下,平常徒步爬山的时候比较多。但我一个邻居比较好玩,他决定把爬山改成“跑山”。就是跑步的时候,不在山下的河边跑,而是顺着小马路直接跑到山里去。我不大清楚他是一直持续跑,还是跑一会儿走一会儿。因为按我的理解,在爬长坡的时候,要持续跑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小的。

但是他乐此不疲,还说比在河边跑有意思得多,鼓动我也去试试。我就想去试试,但没敢约他一起跑。因为我担心自己跑不了多远,就要回来。

有天早上,我就越过小溪上的石桥,独自往山里进发了。这是一条不宽的小马路,早上没什么车,跑起来还算畅快。不过没跑多久,就开始上坡。这个坡至少有2公里长,而且坡度不小,平常我们都是走上去的。那天早上,我跑到一半的时候,就不得不改为走了。

​跑完上坡,又开始下坡。下坡也不敢跑,因为感觉落脚的时候,对关节冲击的力度有点大,只好尽量轻一点。下了坡,我就顺着沟里跑了一会儿,再回来。自然,回来还是上坡,然后又下坡。而且回来时,路上的汽车多了起来,因为路窄,汽车贴身而过,吃了不少的灰。

总的感觉,一趟跑下来,我就没认真跑多少。不是累得够呛,就是不敢跑太快。实话实说,我没找到平常跑步的那种快感。给人感觉最好的,是沟里那一段。一边是山壁,一边是小河,独自在小马路上奔跑,山谷里空旷安寂寥,偶尔还能听到几声鸟鸣,有一点小探险的意思,实在很是惬意。

事实上,真正的越野跑,并不是在公路上跑,而是要去山里的土路上跑,专业的人还要等备上指南针什么的。因为山里面的地形比较变化,不但有上坡下坡,可能还有石头路和土路,甚至杂草丛生的路什么的,跑起来更不畅快。

​但越野跑考验的是综合耐力,看上去更像一种兴趣性的竞技活动。如果有兴趣,不妨准备一些专业的装备,跟同好们相约,一起去跑一跑,相信有很多乐趣可以体会。我想,大概跟山里徒步差不多吧,只不过强度更大而已。

但这种跑法,和晨跑健身是两回事。我比较赞成有一定变化的路跑道路,比如小坡度、弯道等等,这比在跑步机上有意思得多。但是,普通晨跑健身,不宜在过于复杂的道路上进去,毕竟,我们的晨跑是带有休闲性质的,还是要以把锻炼强度和舒适感结合在一起才好。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说起情侣一起跑步,真是美丽的画面。大清早的,两人穿着情侣装的运动装,在河边的绿荫小道上慢跑,偶尔相视一笑,情意绵绵。这郎帅女靓,别人看着也是一道风景线。但我今天要说的是,是另一个故事。

我有个邻居,是个跑步健将。多年来,一直坚持跑步。周末晨跑,平常夜跑,每周都坚持跑四到五次,以至于把自己搞得很健美,动不动穿一身紧身T恤秀秀肌肉的什么的。

​偶尔跟他聊起跑步,发现他的路线比我丰富很多。我一般是固定的线路,固定的距离。而他则灵活选择线路,有时候往城里街道跑,有时候干脆跑上山。也不一定全程跑,跑到一定时间,还走一走。看来,关于跑步的观念,他比我更自在,更能得其精髓。

健身和自在是第一位的,不用过份追求距离和速度。

而他另一个有意思的跑步方式,是跟他老婆一起出去。但是,他老婆才不陪他跑步,而是骑着一个自行车跟着他。他慢,自行车也慢,他快,自行车也快。我们笑他,说你老婆这是在遛狗狗哇?他大笑,说只要好玩就行。

​其实,有时候他老婆还会主导他跑步的节奏。她会通过自行车的速度,还控制老公的跑步速度。有时候看他太慢了,还在后面催促几句。这样一来,反而起到了督促的作用。毕竟跑步是件很枯燥的事情,跑得无趣的话,很容易懒散,或许放慢脚步,拖完时间了事。

想来,这位兄弟能常年坚持跑步,跟他老婆的督促也是分不开的。

话又说回来,情侣或者夫妻一起跑步,绝不是撒散狗粮那么简单。为什么呢?跑步首先是一项积极的运动,它的内里包含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两人能够大清早起来,一起收拾了出去跑步,本身就是对生活的一种热情。而热情在两性关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情侣二人,都对生活懒心无肠得过且过,就很难想象,他们会热情地去投入到爱情之中,去经营婚姻和家庭。

​另一方面,夫妻一起跑步,对身体健康带来很多好处。这在家庭生活中,也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健康的身体,就不会有幸福的家庭。当然,跑步所带来的健康身体,还有一些不为人言的妙处,大概只有情侣和夫妻,才会在日常生活中体会。

如此一来,“情侣跑”不但能撒狗粮增近感情,还能带来人生中更多的乐趣和妙处。不信的话,花几个月试一试吧。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前些年很闲,和几个朋友经常约在天涯石街的露天茶馆喝茶,喝到中午,便要找吃的。偶然发现茶馆对面,有一家面馆,卖一种名为豆花面的东西,于是当场决定来一碗试试。

成都小街上的面馆,大多是苍蝇馆子型的。这一家,不但苍蝇馆子,而且旁边还有一个竹椅子的露天老茶馆,对面又是天涯石的露天茶园,所以显得特别市井。

​要说这个豆花面,其实也没什么奇特之处。不外是碗里先装半碗豆花,也放上油辣子、炒黄豆之类的佐料,面条则挑在豆花的上面。面吃起来爆辣,豆花在挑面的时候,也挑散了,最后并没有吃到什么豆花。但是,这种搭配,有一种莫名的新鲜感,也搭配出了特别的香味。我估计跟豆花的清香和黄豆的炒香有关。

这豆花面,啥都好,就是辣得一塌糊涂。有时候,豆花搅散了,也是一团糊起的感觉。所以吃过两回,就不大吃了。但偶尔想起来,难免又去吃一回。

​终于有一天,这家面馆就不见了。心想,这下好了,吃不上了。听说豆花面是贵州安顺那边的,但我看已经让成都的煮面方式给同化了。

后来,去天涯石喝茶的时候少了,偶尔中午转到那边,又想起那面馆,可到底不见了,还是有些失落的。
过了两年,有一天走到东较场街的三倒拐去吃烧菜,从旁边一家面馆前经过,居然在街边小桌上看到豆花面。一时激动,问那老板:“你们在这多久了?”老板说从天涯石那边搬过来的啊。呃,我众里寻你千百度,原来你只是搬家倒了两个拐。

​于是第二天跑去吃豆花面。坐下来,想起那辣劲,于是随口问了一句:“豆花面可以不可以清汤?”老板娘说,当然可以,清汤豆花面是我们的特色。我当时有点晕,我吃了那么多红汤豆花面,辣得一塌糊涂,你现在才说清汤豆花面是特色。

清汤豆花面确实很有意思。没有辣椒,豆花的清香就彻底出来了,吃了面,把豆花连汤一起都吃了,很满意。这才是豆花面,吃了面,还能吃上豆花。而红汤的豆花面,吃完面后,豆花已经烂了,没法吃了。


这搬家后的豆花面馆子,这几年都在那里了,没有再搬走的迹象。中午闲逛过去,就在街边的小桌子上坐了,喊了一嗓子:“老板儿,二两清汤豆花面……”便想起当年在天涯石喝茶的闲日子。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前两年,成都流行一种“网烧”,就是烧烤的一种。听说是从西昌传过来的,离我家五百米的地方有一家,每天搞得烟熏火燎的。有一天,我们就决定去试一试。 

​师傅先搞来一个大火盆,摆在桌子中间的洞里,都是预先燃好的木炭。然后在大火盆上放了一个金属的网子,就算准备好了。跟其他烧烤不同的是,这个你得自己来烤。据说最大的乐趣也在这里。因为你想把那些食物烤成几成熟就几成熟,想放多少盐和孜然就放多少孜然……听上去很美,实上可能并非如此。

一个平常并不怎么烧烤的人,想把食物烤到美味,是很难的。最常见的,大概就是烤糊了,或者佐料的比例搭配不当。总之,烤了半个小时,被熏得眼泪都出来了,好像都没能吃着什么美味的烧烤。估计炭灰吃了不少吧? 

​过了一段时间,几家人自驾去泸沽湖玩,回来时到西昌邛海边玩,晚上住在西昌市里。因为都说网烧来自西昌,所以一般人嚷嚷着要去吃正宗的西昌网烧。于是在街边寻着一家,十几个人围成一团,搞了三个火盆烤起来。这一次情况好一点,原因是有几个女人帮忙烤,男人则只是一边吃着烧烤,一边喝着啤酒。

女人原本有耐性一点,所以烤出来的菜品,实在要好一点。更重要的是,就算不大美味,只管喝酒吃肉的男人,哪有资格去指责女人们烤的菜够不够美味呢? 

而在异地游玩,重要的不是好不好吃,而在于玩得开不开心。所以一帮人在长途驾车之后的疲惫中,在街边肆意喝着冰镇啤酒,吹着神乎其神的闲话,已经非常完美了。至于烧烤本身,已经不重要了。

​后来,好像还去吃过一次网烧,但总的感觉不大好。你说你花了钱,在大街边搞得烟熏火燎,亲自动手累得不行,不但不环保,还没吃着专业的烧烤菜品,是不是特别冤?

好在这两年,网烧似乎一下子又没落了,估计好多人跟我的感觉比较类似吧。其实要说中式的烧烤,我还是建议去那种有专业烧烤师傅的地方吃。虽然没有了自己动手的乐趣,但至少可以吃到相对像样的菜品,也可以少受一点烟熏火燎的折磨。 

​其实,自己动手的烧烤,很多。比如现在的韩式烧烤。但是,这类烧烤都搞得比较卫生环保,一帮人坐在那里,慢慢翻着菜品,也是很悠闲的。吃东西嘛,总之来说还是一种享受。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经过七百公里的奔跑后,抵达黄果树瀑布附近的白水镇时,刚好中午时分。因为黄果树瀑布的门票,实际上包含了三个景区,所以下午一帮人就去看了黄果树瀑布。挺震撼,但也就是到此一游吧。晚上住在白水镇上的酒店,等第二天去天星桥和陡坡塘。

因为中午匆忙简单吃了一点,同行说晚上去小吃街尝尝当地美食。本想坐公交车过去,结果发现小吃街还在15公里外的镇宁县城,只好又跑回酒店,开上车往县城去。在陌生地方的县道上开车,总是不大爽。

镇宁美食街

​好在还算顺利就找到了美食街,冲进去一看,当时就傻眼了。开始以为这美食街,应该是当地那种特色小吃,比如著名的丝娃娃之类。没想到,全是大排档的烧烤。实在没办法,同行决定来一个海鲜大咖。因为我们有9个人,这样看上去很有气势哈哈。

所谓海鲜大咖,其实到处都有,不过是把各种海鲜搞到一个大容器里。当然,做法肯定有讲究,但在食客看来,就是这么一回事。而贵州这个地方又不靠海,海鲜显然不是他们的特长。而我们的问题是——遇上那老板是重庆人。嗯,四川,重庆,贵州,都是邻居,都是内陆省份。

其实是一个微辣的“中咖”

​我的感觉,重庆人比四川人和贵州人都更能吃辣。那海鲜大咖一上来,九个人全部都在叫“好辣”!然后叫饮料,叫米饭,其中三四个人,辣出了眼泪。另一个被辣到去拿凉水冲洗眼睛。但我们表现得比较英勇的是,最后盆里剩下的,只有海椒了。

安顺裹卷

​所以,一帮四川人,跑到贵州去,吃了一个重庆人做的海鲜大咖,被辣哭了。而传说中的贵州小吃,直到第二天在天星桥吃到路边的“安顺裹卷”,才算解了馋。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