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康路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原名福开森路(Route
Ferguson),修筑于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今武康路被誉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街”,沿线拥有优秀历史建筑10多处,保留的其他历史建筑达30多处。2011年6月11日,上海市徐汇区武康路入选由文化部与国家文物局批准的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目录。


上海早先是松江府华亭县内的一个市镇,南宋咸淳年初,正式设立了镇治,兴建了官署、学校、佛庙、酒馆、商店、民房。而当时的小吃,如上元节的糖团、五月五的角黍水团、重九的花糕等传统节令食品在民间已相当流行了。元至元二十九年,另建上海县。明初,上海成为“东南名邑”,其时,小吃品种也有了相应增加,如原称“纱帽”的烧卖在当时就有了。康熙二十四年,上海设立江海关,商业日趋繁荣,人口不断增加,小吃又有了新的发展。据《上海县志》载,仅米制糕类就有薄荷糕、绿豆糕、花糕、蜂糕、柏糕、百果糕、丁香糕、薛糕等十多种。其中以老城厢里太平桥的灸糕,回子家的薄荷糕,胡都宪家的柏糕,薛氏创制的薛糕及三牌坊徐氏所制的三牌楼圆子最为有名。除此之外,面粉制品也很盛行,如城隍庙隆顺馆、施炳记都以素面著称。有关小笼、汤包,《嘉定县续志》中记载道“南翔制者最著,他处多仿之,号为翔式。”上海小吃向以品种繁多、南北风味兼具为特色,花色多达六、七百种。上海小吃还以季节而变,时令感强。如春季的松糕、春卷、汤团,盛夏时的冷团、冷面,夏秋交替时的面条
光绪十六年(1890年)六月初五,位于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赫德路(今常德路)交会处的愚园落成。
据《光绪上海县续志》中记载:“愚园,光绪十六年四明张氏创葺,二十余年来已五易其主,士女如云,恒选胜于兹假山花神阁,有闽人辜鸿铭英文诗、德文诗石刻。”上世纪初也有文记载如下:园分东西二所。西为花园。东多台榭。台榭之中以敦雅堂一带为最胜。环以池水。池旁鸳鸯厅倚翠轩花神阁等。小桥幽径。曲折可通。堂前有高大洋式楼。可容五百余人。演说集会此为最宜。余如飞云楼湖心亭等。依山作址。面水开窗。亦饶幽致。沧海桑田,今愚园已早无踪影,但文字的记述则至今尚存,这就是历史吧。据网友称“愚园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花草树木,在解放后还是留下一些的,就在我们东庙弄(即愚园路67弄,已拆)的花园洋房内。”另有网友称:大概在67弄16号里保留小桥流水。据资料显示,该处曾开设过“锡珍女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