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论】五男童闷死垃圾箱内,中国的成长还需要多少血的代价?
By:醋熘班主任
11月19日夜,贵州毕节市委宣传部门向社会公布了垃圾箱殒命的五名男孩身份信息:陶中林(13岁),父亲为陶进友;陶中井(12岁),陶中红(11岁),父亲为陶学元;陶冲(13岁),陶波(9岁),父亲为陶元伍。三个父亲为同胞兄弟。“
“11月16日上午9点40分左右,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镇下沟砖厂门口,一辆大翻斗运煤货车与正宁县榆林子小博士幼儿园学生接送面包车相撞,致5人当场死亡,15人在送往医院抢救途中死亡。据记者从甘肃省安监局得到的最新消息,根据目前初步的统计,此次车祸还造成车上的44人受伤,伤者多为幼儿园的儿童,其中重伤12人,轻伤32人。”
从危房教室到校车伤害,中国的教育硬件设施已经在一桩桩血案之后极度凸显,借助媒体的跟进,政府加大对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和法办一批不作为的官员的同时,这些硬件方面的水平已经有所改进。
如今爆出的温岭幼儿园教师虐童案和五男童殒命垃圾箱案,有多个启示:
其一:社会收入差距的不均衡,农民工子女就近上学难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其二:教师待遇过低,导致大量不具备教师资质的人员,通过各种关系,混迹教育系统,从而导致对教师这一岗位并不重视,不珍惜,即使”今日存,明日去“亦无妨的心态;
其三:教育的硬环境建设比较容易改善,而软环境却一直很难得到落实,不少支教人员,在镀完金之后,捞取支教资本,就一走了之。
其四:国家推出的一系列“免”“补”“减”的举措,在这些地方落实了没有?如果没有落实,这些钱到哪儿去了?如果落实了,为什么这些闷死的男孩没有学上?没人去管?
其五:教育是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举措合力并举的行为,在这个案子上,我们看到了孩子的无辜、家长的无奈、社会的无情和学校的无视,正是因为三个方面都没有尽自己所能,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泱泱大国,尚且无法解决几个孩子的上学问题吗?
千年以后,五个花朵般的孩子沦为“路边冻死骨”,是谁之错?
【英语试题】关于莫言的阅读理解(原创)
By:醋熘班主任
(原创作品,约稿及转载请QQ:83112262)
【教育随笔】被绑架的教育011-018
【011】11月19日
一个勇于接受批评、乐于接受批评的国家是不可小视的国家,德国历经两次世界大战都以战败告终,却仍然屹立在世界经济与科技强国之林,优先发展的教育、政府的开明与乐于听取百姓的意见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原因。
【012】11月19日
每接一届学生,我都会送大家一部“勤奋牌”学习机,实际上没有什么比勤奋更让学生容易获益。而中国教育投入的滞后,短视的地方政府最终需要面对的是积重难返的现实,扛桌子上学,打了谁的脸?但话说回来了,科技在进步,电子书也是一种趋势。
【013】11月19日
【014】11月18日
中国孩子的童年里充满了大学的味道,大学里开满了小学的花朵洋溢着幼稚的面孔,中国教育应该向下看,向基础教育看,真正为基础教育谋福祇,只有这样,才能争取到优越的资金条件、优良的师资力量、优秀的就学环境,也就不必去为了一点点有限的好的教育资源去“拼”“争”“抢”,去巧取豪夺,大学是做学问天堂、是社交的温床、是充电器,不是童年补课班、不是婚恋介绍机构、不是游戏机。
【015】11月18日
我国农村学校10年减少一半每天消失63所,其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少了;其二,农村学校撤并速度太快,力度过大导致原本步行可上的学校,现在必须坐校车;硬件滞后导致校车事故频发,这是显性的,但师资力量跟不上导致的教育失败上隐性的,微薄的教师工资与盲目追求“大”“全”的形象工程相形见绌,不得不面对!
【016】11月18日
课堂上的发言球,前一位抛出,由接住的回答;答上来后再抛出,抛出后再回答;以次类推;看似多余的抛接,实则是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这种做法值得借鉴。与孔子“各谈尔志”的做法相类似,不拘泥,不约束,而在互动和活动中完成教学,让课堂快乐起来,让孩子快乐起来,快乐是形式,但也会影响内容。而且这种抛球可以演变出多种形式,单词接龙、成语开火车、单词风暴等都是这种活动的变体,您的博文给我以启迪,谢谢。
【017】11月17日
我可以不成功,但不可以不成长,说得好,道出了我的心声。经验来自我做过的事情,智慧来自我做过的错事,有哲理。
——看到淡淡书香的博文《静静地走过,岁月安然》有感而发的评论。http://t.cn/zjwcW1G
【018】11月16日
【励志小故事003】二战中,德军用潜艇发动了狼群战术,疯狂攻击同盟国商船。对此,美军也着力制造潜艇。但造潜艇需要大量翻砂工人,只有德国掌握先进的翻砂技术。美国专家却将复杂的翻砂技术分解成了十几道妇女也可以参与的工序,潜艇战一举获胜。——复杂的工作不过是简单工作的重复,学习也是如此。
【教育视线】成都十二中运动会入场式,是雷人还是进步?
By:醋熘班主任
(原创作品,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图为重庆大学运动会上运动员以阿凡达的造型入场)
最近的微博上,关于成都十二中运动会雷人入场式的报导,一时炒得火热,网友褒贬不一。
事情是这样的,新浪微博上某网友爆料了一组照片,内容是关于成都十二中运动会的入场式上中学生们各种新奇的打扮的报导,如下图:
网友主要的意见是“雷人”,有的说:这把运动会的入场式搞得跟Cosplay似的,不伦不类;有的说:高中生就要有高中生的样子,穿成这样,又是黑丝又是职装,又是和服,又是婚纱,又是文革军装,是不折不扣的伤风败俗;还有专家说,这是一种病态,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但笔者认为,这却是一种不错的尝试。从大里说,西方国家有盛装游行,万圣节时,大家张扬自己的个性,释放自己的压力,没别的,就是图一乐儿;从小里说,大家就只需要看看孩子们的表情,一些一本正经,一些喜笑颜开,总之,大家都非常享受这场秀;从深层次里看,中国的中学生是世界上压力最大的人,这一点大多数人应该同意吧(谁不同意,让他读上三年高三试试),如果用这种方式,让学生压抑的情绪时不时地释放一下,如同洪水袭来,适当泄洪,可以保住大堤,此种方式利用得当,恐怕泄出的不仅是洪水,还会有更多的创造力和上进心。
中学生应该是个什么范?前几天,爆出的《高三style》用一种很搞笑的方式宣泄了高三学生压抑的心情,学生就是应该有一种朝气蓬勃的范儿,有种“人不风流枉少年”的精神,“躲入小楼成一统”,固然值得向往,但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要求每个学生都像是高考流水线上的零件、水泥预制件厂里的板砖一样,就是中国教育的失败。
从这种意义上说,成都十二种,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叶圣陶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公,才认识到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那些冷眼相对、讥笑嘲讽的人能保证这群学生中将来不会出现一两个设计师、大导演或大明星吗?
【英语】关于莫言的阅读理解(Lost and
Found)
原创作品,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