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标签:
杂谈 |
标签:
杂谈文化 |
当自己遇见了自己
——若泽·萨拉戈马的小说《双生》读后
挽起手,扶住心
这是和女儿的同题作文。
听女儿报出这个题目,亲情两个字在我的脑海里盘旋落地,引起的却不是快乐,而是无边的伤感。我逐渐梳理出来,于我的体验中,亲情往往是在遭遇不幸或者艰难的时候,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在幸福时刻,几乎没有什么人会谈及亲情,除非偶尔有的,让亲人分享喜悦的想法涌上来时,亲情才会在众多情绪中挤着出场。这时,亲情的感受是淡的,那份快乐也是易逝的。
标签:
情感 |
给史铁生的一封信
尊敬的史先生:
读了您的《我与地坛》,内心确实非常沉重。您将自己的生命浸泡在苦难里,腌制了许多年,再拿出来让我们品尝,
无法尘封的伤痛
——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有感
柏
标签:
杂谈 |
标签:
杂谈 |
我是支持柴静的,柴静所做足以引起全民的深度思考,这是她的成就所在,不是几句批评可以抹杀的。至于其他,至少与此事无关,不应拿来分散主题。有秩序的全民思考,是一个民族的希望,面对污染这样沉重的命题,却能够轻易转变成为世俗话题。
集体面对戗害的时候,只关注身边人的伤疤,却要轻易放掉加害者,这是什么现象?过去吃饭是主要问题的时候,我们没有力气算包括污染在内的发展成本,现在有机会算了,就要算算。否则,出现透支怎么办?付出成本太大怎么办?
柴静的片子当然存在不足:她本可以不那么坚决地给出问题的答案,而是留给大家一个选择题,规避专业上的不足,使自己跳出来。但这样的不足更多只是技术上的,对片子的主题影响不大。从技术角度否定柴静很容易,但想逃脱改善环境的责任很难,最多拖过初一,也过不了十五。
不要和柴静讨论是怎样造成了污染,而要找到解决雾霾问题的办法。从这部片子看,柴静引起了大家这样的思考,这工作不艰巨吗?不值得我们叫好吗?在你对我错的争论间忽视了事实的对错,这样的争论有意义吗?为柴静鼓掌之后,我们都来思考,都来行动,只为过去曾经付出的成本不再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