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风流过眼
风流过眼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11,563
  • 关注人气:5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分类: 人生漫谈
王兆贵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佛兰曾风蘼一时,每盆的价格一度被炒到百万元以上,被称为“天价之兰”。有个故事说,有位旅行者在一处荒坡上发现了数十株小草。经仔细辨认后确定是佛兰,于是就到附近的农家借来一把锄头,想挖出来带回城里。农夫也相跟着来到那片荒地,想看看究竟是怎样一种花,让旅行者那么着迷。看过之后,那位农夫不以为然地说,这种杂草连牛都不喜欢吃。几天后,旅行者回到城里,挖来的佛兰使他一夜暴富。
  德国作家埃尔温·斯特里马特在散文集《随想录——给艾娃》中说:“草原开满了鲜花,可牛群来到这里所发现的却只是饲料。”这句富有哲理的话,人们虽然
分类: 语林漫步
标签:

杂谈

分类: 语林漫步
王兆贵

  电影是一种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跨国艺术,在众多媒体中受众最广,影响最大。而片名可以说是电影的主题词或关键词,能给人以第一印象。人们尽管不会凭浏览海报和片名走进影院,但一个新奇有趣、引人注目的片名,就像灯谜的谜面一样,供人揣摩与遐想,能激发观众揭开谜底的欲望。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愈益频繁和广泛,引进国外的影片也多了起来。这些影片能否为观众所接受,能否在院线卖座,剧情固然重要,译名传达出来的信息也很重要。忠实于原著(原剧),巧妙而又精致的影片译名,能和好影片本身一同传为佳话,而死搬硬套、生硬晦涩的译名,很可能会埋没一部精彩的电影。
分类: 人生漫谈
王兆贵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了一个“河中石兽”的轶闻。故事说,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山门坍塌于河中,门前的两个石兽也一起沉入河底。十多年后,和尚募资重修山门,到临近的河中没有打捞到石兽,就以为它们被河水冲到下游了。于是便摇着小船、拉着铁耙顺流找了十多里,还是没有踪迹。
  一位在庙里设帐授徒的塾师听了这件事后笑了,他说,你们这些人不善于推究事物的道理。这又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又硬又重,河沙又松又轻,石兽落在河沙上,越沉越深,沿着河边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众人认为他说的确有道理。
分类: 世相漫话
王兆贵

  近些年来,颂扬曾国藩为人处世的文章触目可见,起初还是挺佩服的,看得多了,不免疑惑起来。且不论曾国藩是不是完人,仅就他某些有代表性的言行而言,给人的感觉,似乎可以划归“官油子”了。就拿下面这件事来说,曾国藩的谦卑忍让与娄师德的“唾面自干”有什么两样呢?
  曾国藩官升二品后,可乘八人抬的绿呢轿,但他一向低调,仍乘坐四人抬的蓝呢轿。按照大清规例,蓝呢轿若遇上绿呢轿必须让路,否则,即可视为无礼而受到对方斥责。
  有一回,曾国藩乘蓝呢轿出门,走到
分类: 世相漫话

  据《太平广记》卷四九三杂录记载,贞观年间,化度寺有个出家人叫裴玄智,入寺之后,恪守戒律,洒水扫地,专心勤奋,一直干了十几年,堪称名副其实的“扫地僧”。寺内僧众都认为他的品行无可挑剔,就推举他看守信徒施舍财物的仓库“无尽藏”。
  化度寺始建于汉明帝时期,到得唐代佛教兴盛时,成为一座远近闻名的寺院。化度寺香火旺,前来供奉的人络绎不绝,信徒们慷慨解囊,争相施舍,有的人甚至用好几辆车送来钱帛,卸车后连姓名都不留就走了。因此,化度寺仓库里的财物堆积如山。这些财物,通常用来维修寺庙、赊济穷人以及
分类: 世相漫话
直不疑被疑不释疑

  面对误会和猜疑,有人通常会急欲辩解。可是,有些解释能够即时弄清真相,立马澄清是非,有些辩解反而会越描越黑。解释多了,人家会想,你不会是“隔壁阿二”吧?因为有些解释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和当事人的旁证。
  汉代有个叫直不疑的人,初为侍郎,其同舍的郎官因急事返乡,匆忙间拿错了钱袋。钱袋的主人遍寻不获,便怀疑是直不疑拿去的。直不疑不加分辩,默默地赔给他。返乡的同僚归来后,真相大白。拿错钱袋与遗失钱袋的人,一齐向直不疑道歉,对他宽厚的人品深表敬佩,尊他为长者。
  事情传到宫里,汉文帝很欣赏直不疑的度量,就擢升他为太中大夫。事后有人嫉妒他,传言说,直不疑外貌俊朗,内心龌龊,与他嫂子不清不白。直不疑听后,只是淡淡地说,我没有兄长。
  直不疑是南阳人,姓直
分类: 史海漫游
王兆贵

  子产治理郑国期间,曾用自己乘坐的车子助人渡河。孟子听闻后借题议论:子产心肠好,却不知为政之道。如果十一月建好行人的桥,十二月建好通车的桥,百姓就不会为过河发愁了。
  孟子的这番议论,大致想阐明这样一个道理:为政之道在于尚大德,识大体,办大事,而不在事必躬亲施小惠。这一治国理念,总体上得到后世推崇。
  诸葛亮在处理蜀国政务时就曾说,“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施政要从全局上解决普遍性问题,惠及大多数人,以小惠悦人不仅不可取,还有沽
分类: 史海漫游
王兆贵

  在新冠病毒肆虐的那些日子里,人们流行把穿白色防护服的防疫工作人员叫“大白”,简练而又形象。大白二字,在我国古代另有讲究。典故出自汉代刘向编纂的《说苑·善说》:“魏文侯与大夫饮酒,使公乘不仁为觞政,曰:‘饮不釂者,浮以大白。’”大意是说,魏文侯与大夫们饮酒,让公乘不仁担任“酒司令”,监督大家;并发令说,喝而不干的人,罚一大杯酒。
  战国初期魏国的国君魏文侯是个很有故事的人,“浮以大白”算得上他的首创了。罚酒为何叫“浮白”呢?我查阅了诸多类似咬文嚼字的考证,似乎说清楚了,又不是很透彻。“浮”,肯定与“曲水流觞”无关,诠释为“罚”字的通假转音
分类: 文苑漫笔
王兆贵

  有位读者特别喜欢某作家的小说,每每捧读都很敬佩。可一面之晤后,大失所望,感觉此作家品性与其作品情趣相距甚远,发誓再也不看他的作品了。
  人们对文人形象的要求,有很大的理想化成分,特别是当他们成名之后,期望值就更高了。或以为文笔大气的作家,其人也必仗义豪爽;或以为文笔儒雅的作品,其作者也必风流倜傥。这位读者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落差,原因正在于此。
  南朝梁萧纲,皇帝做得很憋屈,但于文学颇有建树。他认为“立身之道,与文章异”,提出“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当然,这里所说的放荡,是指无拘无束。鲁迅对萧纲的主张深以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