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高铁上,不知道临座的人,同车的人,有多少人在一同刷一个消息,听同一首歌,这才是国民作家”。这句话转自北京大学中文系邵燕君教授的朋友圈,其时她在火车上,刚刚得知金庸先生人间仙逝,有感而发。邵燕君教授认为,用现代汉语写作的国民作家有两位,一位是鲁迅,一位是金庸:“金庸在我们感情的底处。鲁迅是民族魂,金庸是华人心”。
去年冬天的早些时候,我受邀到北京鼎石国际学校和一些同学做了一次名为《金庸、古龙:重现汉语的高蹈精神和白描之美》的沟通,我讲的主要意思是,在现代汉语经典文本的建设、积累过程中,金庸和古龙的写作重现了古代汉语文明中特有的高蹈精神,而金庸更是在《红楼梦》之后再次展现了汉语写作中的白描之美。
标签:
文化 |
1.
标签:
文化 |
《江湖外史》出版于2006年,其前身《古金兵器谱》出版于2002年,现在是2010年,《江湖外史》再版。算一算,每四年再版一次。
标签:
杂谈 |
今天学到一个新单词“欧拉伯”——啧啧,够欧洲佬喝一壶的。
想想二十年前,当福山宣布“历史的终结”时,亨廷顿已经在忧虑“文明的冲突”——亨总高明呀,一语成谶。
标签:
文化 |
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的一哥是马拉多纳,马哥的前面站着两位小弟:布鲁查加和巴尔达诺。N年后,巴尔达诺成了皇马总经理,马哥成了阿根廷国家队主教练。
2009年9月6日,南非世界杯南美区预选赛,阿根廷1:3巴西。这之前,马哥和巴总有些过节,结下了梁子。
2009年9月7日出版的《体坛周报》头版有巴总的专栏:
“我想这一天,马拉多纳会重新想起当年那些与他一起夺得大力神杯的后卫们,才会觉悟出一个马拉多纳、一个梅西能够做的有限。”
“阿根廷队已经没有很多时间和机会,照搬巴萨模式只是一个自欺欺人的传说而已,谁来做为此付出心血却黯然下课的里杰卡尔德?”
“我能够想像马拉多纳的悲愤,他做的和他能做的是吻合的,三十年了,他总将自己的热血说得比自己的勤奋重要的多。所以,他还是那么粗犷有余,缺乏细节。与巴西之战,不是阿根廷踢输了,而是阿根廷什么也没踢出来。由此,我们有耐心继续等待下去。”
这些话都说的很好,但最让我震惊的是这一句:“他总将自己的热血说得比自己的勤奋重要的多”。因为,在中国,有很多这样的
标签:
文化 |
《乌山雀巢》第十期很重要,这一期刊发了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第一次月度[1999年6月]节目评奖的获奖名单和授奖辞,这些授奖辞颇有纪念意义,转贴如下:
1.最佳栏目:《自己故事自己拍》栏目[《星星的孩子》续集],制片人:洪雷,编导:洪雷、王圣志
《自己故事自己拍》栏目六月份抽评的是《星星的孩子》续集,《星星的孩子》讲述一个患孤独症孩子的故事,播出后引起了和很大的反响,因此,编导迅速做出反应,邀请北京“星星雨”研究所的专家田惠平女士来一起制作《星星的孩子》续集并为福建的患孤独症者提供咨询。这个节目首先体现了节目制作团队对于传播的连续性的重视。“连续性”是现代传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能够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节目播出后产生的持久而广泛的社会影响证明了这一点。《星星的孩子》视角集中在一个孩子和一个家庭上,有丰富、生动的细节,因此可视性很强。而续集旨在探讨孤独症这一现象,一般说来,它可能出现意义大于意思,必要性大于可视性的问题。编导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在演播间部分以田惠平女士的精彩访
标签:
文化 |
《乌山雀巢》第五期于1999年6月28日出刊,对开播一个月的情况有所评价:
1.“各工种操作已基本熟练、成型”。这主要是指非编制作、播出系统和DV拍摄。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全面使用非编系统进行制作和播出的频道,也是第一个大规模使用DV来拍新闻的频道。应该还是第一个建立包装组的频道。说到包装组,我颇有感慨。从1998年年底到1999年年初,由林力涵牵头,我们一直在和当时北京最牛的包装公司英事达谈全面包装合作,即由英事达派人长驻乌山为频道做日常包装,由我们支付年费。有一天几乎谈成了,于是双方到123酒吧喝龙舌兰酒,结果英事达的小龚[龚总]、还有林力涵都喝醉了。后来不知怎的就是没谈成,结果我们只好建包装组。我手里还留有一套小龚签名的包装方案完成稿,现在看来还挺令人激动的。当时几乎天天在头脑风暴,提炼了很多理念,比如:“我们是有明天的电视台”;“我有能力,但是我很节制;我很节制,但是我有能力”;“我们应该是30岁的节奏,不是20,也不是40”。
2.“频道签下了一起100
标签:
文化 |
《乌山雀巢》第四期有一篇李明的《应聘》,写的是他到力波天马广场16楼新闻频道筹备组应聘的故事。李明是“黄埔一期”,在一个大雨天来应聘,那天本来不是面试的日子,但他已经从厦门到福州来了,正好我在办公室,就一块面试、笔试都在一个半天弄完了。他有工作经验,言谈举止得体,明显的和刚毕业的应届生不一样。考的不错,他就被录用了。
那年招聘的故事不少,后来同是“黄埔一期”的骆伟阳写了一个叫《捕快旧事》的帖子,这个帖子总共有三段,第一段说的就是招聘的情景:
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名动江湖的王怜花退隐之前的真实身份。
他做过多年的捕头。捕头?没错,大捕头,东南诸省六扇门中有
数的高手。我为什么知道?因为我也当过捕头,小捕头。
话从那一年无风无雪的正月开始。我已经在江湖上游荡了很久,
武功日渐荒废,寂寞与时俱增,心中只有两个问题在折磨我:“
家在何处,谁是匈奴?”
我知道这两个问题折磨过很多人。三百年来号称武功天下最末的
标签:
文化 |
《乌山雀巢》第三期有一篇署名“山胞”的《乌山往事》,曾经传遍乌山上下,写的是当时都在新闻频道工作的“蔡老师”[蔡恒平]、“李老师”[李敬尧]、“曹老师”[曹俭]的口水往事,颇为搞笑。“山胞”就是新闻频道的联合创始人之一林力涵。
我后来常爱说,我的1999是从1998年11月下旬一顿阳光灿烂的午餐开始的。那一天,和往常一样,我睡到上午十点多起床,冲完澡后打开手机,开始泡茶。一会儿,手机响了,是我在福建电视台的同事林力涵打来的。林力涵约我到湖东路一个叫京将铁板烧的地方吃午饭,说有事要谈。
铁板烧是日本人的吃法,由台湾人带到了大陆。我很喜欢厨师当面给我做菜这样的吃法,就象我喜欢露天吃饭、喜欢坐在吧台喝酒一样。那顿饭吃的很好,这是说菜很好吃,其实我应该说,那顿饭对我很重要。林力涵说台里要办新闻频道,问我是否有意加盟。我可能只想了几秒,也许连几秒都没想,就告诉林力涵我加入。现在回首往事,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那是我人生历程的一个重要时刻,从那里,我有幸结识了一群肝胆相照、才华
标签:
文化 |
《乌山雀巢》第二期有一个编前语,说争取一周年的时候能出一本书,后来这话真就兑现了,一周年时出了本《凝视新闻》[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书中的文章主要来自《乌山雀巢》。
第二期关于节目还是有很多评点,特别是表扬了《自己故事自己拍》栏目播出的《星星的孩子》——讲一群孤独症儿童的节目:
《星星的孩子》是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后第一个引起较大社会反响的节目,节目播出后,我们才发现现实生活中竟有那么多孤独症儿童。本着频道第一理念——“更多、更快的资讯和服务”——的“服务”宗旨,时任《自己故事自己拍》栏目制片人洪雷将北京的专家请到福州进行了一次公益咨询服务,这也是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第一次举办线下活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