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元blog
王元blog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472
  • 关注人气:7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2007-03-26 21:54)

    3月24日,我从南京春兰杯世界赛决赛的现场返回了北京。3月23日进行的第一局,是精彩之局,我在南京的讲解会场说这“符合世界冠军的形象”。虽然,常昊输了四分之一子,但我感到了常昊的力量。当时我觉得,这次决赛,能够下满三局。

    3月25日下午,在弈坛春秋与新浪网合作的“视频直播”中,我介绍决赛第二局。去之前,因上午有事,来不及看棋。而在两点钟的直播前几分钟,却得知棋局已经结束了。

   “直播”已经结束了的比赛,算是无可奈何的第一次。

    本局,黑55的发力,是“古力流”,然而,这也给了常昊借力腾挪的机会。直播时,我建议黑55先刺中间,待白54右一路粘上时,黑再56位爬。这一建议的理由之一是,黑形势已有利,似无必要组织无把握的歼灭战。而既收实利,又厚实地静观其变,似为稳妥之策。

    黑55之后的战斗,常昊表现出色。联系到第一局得到的印象,我感到这一次比赛常昊已将胜负置之度外,真正是想把棋下得更入味一些。常昊九段已征战20年,在棋上交替感受欢乐和痛苦的次数,比古力九段更多。我想,假如“必胜”的信念真的

(2006-12-08 22:29)

这些年来,我的工作,是“宣传围棋”。在这之中,与“时间”有关的,可以聊一聊的事,有这么一些——

  前几年,《围棋天地》有一栏目叫“名局细解”。某一期,做了这么一个设计: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有一篇小说叫《名人》,写的是本因坊秀哉名人与木谷实七段(当时)所下的“名人引退棋”的情形。能否将《名人》与这局棋和对局解说结合起来,构成“名局细解”呢?

 

(2006-11-21 19:53)
吴清源大师曾提出黑棋第一着棋不占角,而是去占边上星位的论点。
 
  对于大师的这一“论点”,好象林海峰先生还特意在一局棋中实践过。对此(这一“论点”),棋友们也许不明所以。而我,既没有在大师那里耳提面命,手边亦无半点资料,姑且冒昧地谈一点盲人摸象般的学习体会,以与各位交流,以作引玉之砖吧。
 
  在数学界,有不少著名的“猜想”。其实,吴清源大师所提出的这一“论点”,就类似于在围棋盘上的数理问题,或可称为“吴氏猜想”。
 
  我在“天地讲义”中,建议围棋的初学者将盘上的棋子想象成“有生命,有能量,需呼吸”的活体,这既是假设,又是盘上的真实。假如,我们从“能量”入手,那么,第一着棋下在我们现在的价值观所认为合理的任何点(比如角上的“星”,“小目”等)与盘上其它合理的选点之间的差异,在“能量”上的差异,我想象这是可以用数学物理的计算方式计算出来的(抱歉,这我做不到。拜托棋友中的数理优等生)。其计算条件是,第一着棋无论着于“星”,“小目”,“目外”,“三三”,其“能量”本身,应为同一常数(因有第一着的存在,
(2006-10-19 20:36)
  上一次的博文,又有错别字。我老干这事,看来是积重难返。是“棋牌乐”而非“棋牌了”,是“试改版”而非“试改板”——该打板子!
 
  对汉字,我与各位一样,非常喜欢。但我学得太少,极为遗憾。正因为学得太少,所以现在有时候学一字,就得交学费。有一次,在编辑时,碰到了“美轮美奂”,我说应为“仑”,周刚说应为“轮”,于是先赌一条烟,再去查字典。结果,交学费了。但是,无论是交学费,还是我在这里无休止的自我纠错,其实,都能加深印象,都是物有所值的。博客嘛,休闲你我他。
 
  前些天,报上有文章说到了对“梦”的科学研究,内容较多,其中一条是,梦到的事情,可能是对你将要碰上的事情的某种提示。这便使我想到一桩实例:两周前的一天,我梦见了丢东西。三天之后,果然丢了一件重要的东西。从这个意义来说,我祝各位都能有好梦。
 
  “流泪雨蝶”网友,你好!谢谢你的留言。很高兴你们大学里有100多位同学在学围棋。有机会的话,我会去与你们聚一聚的。请代我向各位同学致意!愿你们好好读书,找到好的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并将围棋作为第一
(2006-10-16 21:50)
李小峰,你好!很多年不见了!你的棋还是那么厉害吗?“永荣矿务局”,我记得的。祝你过得好!
 
  今天,去中央台做节目。怪我年纪大了耳朵背,人家说得很清楚,但我临到开始之前,问了一句:“这节目什么时候播?”才发现原来是直播!由于需要耳麦,由于耳麦塞不稳,故随时需扶正,看来,这欠雅观,以后注意。“棋牌了”试改板,片长55分钟,今后到我去做时,一定尽力。
 
  过去,有另一个台的直播节目,通知我的开播时间误差了一个小时,即将“三点”误通知为“四点”了。幸好我习惯于“悠缓”或曰“厚实”——提前出发。结果,甫一赶到,别上话筒,节目开始,时间正好。
 
  讲一趣事吧:我有一朋友,一天,带上夫人和大闺女去郊外某著名餐厅吃晚饭。吃得高兴,喝得高兴。该回家时,他夫人说:“我来开车吧,你喝了那么多。”于是,这位就从驾驶门里出来(他夫人随即进驾驶门,坐下)。因闺女坐副驾驶位并关上门的这一刻,正好是这位朋友到后座门前的时候。结果,随着“砰”的关门声,这车就发动,起步,绝尘而去了。
 
  车外,这位
(2006-10-02 18:56)
   “波波娃”网友,你好!谢谢你的节日祝贺。祝你快乐!
 
  “岳权家”网友,你好!谢谢你!祝你们事业兴旺!
 
  “伤无名”网友,你好!你真是费心了,谢谢你!也谢谢你的数学老师。3亿分之一的概率,有那么低吗?我坐出租车的故事较多,碰上过高低不收钱的,行驶中司机睡着的,还有许多次我向别的车示意他的车门没关好的,司机不知道“崇文门”在哪里的,等等。
 
  “jiwen”网友,你好!你的问题,很简单,也很有代表性。在围棋中,一旦学会下围棋,就进入了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务请尽快弄清“价值”,“效率”,如果能习惯性地要求自己每一着棋都有价值,有效率,不长进才怪(若不长进,我赌自己请大家吃饭!)!然而,进步的捷径,是要学会“对比”,这就是说,自己下的一步棋,有价值,有效率,已经很好,若高价值,高效率,就更好。但是,如果对方下的棋,价值效率都超过你,这不就是另外一个层次的问题了吗?因此,要求在我下一着对方下一着(或对方下一着我下一
(2006-09-25 19:46)
“涵昭”网友,你好!
 
  你的学围棋经历和你的身份,都比较特殊。希望围棋于你,“不弃不离”。人的一生,以围棋作为业余爱好之一,肯定有益。
 
  你的问题大致是:“不擅长战斗者,是否能下好围棋”,“韩国流,是否最好”。就此,容我议论一,二。
 
  关于“战斗力(计算力)”的问题,虽然可以一言以蔽之:“战斗力是围棋的基础”,但是,就业余棋友而言,对此要从实际出发,要慢慢地来,要无为而治(职业棋手不同,他们必须死练)。具体地说,可以用绕开战斗的方式,先去强化对围棋本质的体会,感悟,然后再回过头来看“战斗”,看“计算”,这样,对“战斗”,“计算”的兴趣,应会自然增加,而有了兴趣,学习起来效率就高了。比如,对方有一小目,你去低挂,对方夹击(任何夹击),这一型,似为“战斗”的状态。对此,“绕开战斗”的方式,就是脱先,反正,围棋的本质是效率,只要你脱先所占的棋是大棋,那么,这脱先的一着,即使不是急所,也肯定不差。接着,若对方再下棋,或尖
(2006-09-23 16:15)
  昨天,“岗位培训”结束。我的“业务课程考试”,得分是“优秀”。于是,拿到了“合格证书”,该证书是上岗的资格证明之一,并且,“全国有效”。没想到,在领到这个证书时,自以为早就是老油条的我,也有某种兴奋。
 
  回家休息,做了几件跑腿的事,再从容地上网看看新闻,看看博客留言。
 
  有一篇以“段永平,丁磊联手向浙江大学捐款4000万美元”为题的报道,说在这4000万中,有“丁磊个人的1000万,段永平个人及其募集资金3000万”。段永平,现为旅美华人,1989年创办了步步高电子有限公司。
 
  由此想起,几年前,周刚和我,曾得到机会与段永平先生聊过“围棋文化发展”的话题,段总就此,有不少高见,我们深感受益。过去,围棋的“霸王战”,就是段总的小霸王公司赞助的(王磊八段,就是在该赛决赛七番棋中,击败马晓春九段而一举成名的)。但鲜为人知的是,最后一期霸王战,不知何故经费短缺,段总知道后,从私人兜里掏出20万元,使比赛得以善始善终。
(2006-09-21 15:38)
“梦中醒来”网友,你好!
  我看到“评论”栏目中,一会儿是“梦中醒来”,一会儿是“梦中醒来时”的落款,就当都是你吧。你的觉,睡得够香的,似乎用不着我来催眠。
 
  你的问题是,初学者(或一般棋力的棋友)如何提高水平?
 
  这些天,在“新闻出版”的培训班中,一位有名期刊的主编,也问了我同样的问题,“我只想立竿见影地速成提高,切一切几位老是切我的朋友”,他说。
 
 对这一问题,首先,我要说“现在就很好”。对于棋友来说,如果觉得围棋好玩,不时切磋一下,这就够了。没有必要背上“非提高不可”的包袱。棋艺的提高,又不能涨工资。
 
  其次,如果真的想提高,那么,在接触到这件事的时候,一定要“心静”。干杯,饮不出酒香;解渴,品不出茶韵;分心,吸不出烟味。在我所认识的,本职工作繁忙的棋友中,对棋的悟性相当好的,有许多位,但真的坐下来,能让我感觉到有“心静”状
(2006-09-19 19:34)
“梦中醒来时”网友,你好!
 
  回头我会专门回复你的。谢谢你。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