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宋英杰
宋英杰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071
  • 关注人气:25,0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2015-12-21 14:09)
标签:

杂谈

http://ww1/large/4934cc2bjw1ez78n80jtkj20e80an3zz.jpg12月22日冬至节气。它是24节气中资历最老。最早被确立的节气。
冬至时,“冰益壮,地始坼”,天寒地冻。自此数九,进入隆冬时节。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http://ww4/large/4934cc2bjw1ez78cl498aj20bo0fh403.jpg 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每天写一画,写完这句话,春天便来了。
 
古人以“觱发”、“栗烈”来刻画朔风呼嚎之凄苦,气温本来就低,风又进一步降低了人们对于气温的体感,这便是古人对于风寒(windchill)指数的感触嘛。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在取暖御寒能力比较差的时代,人们因寒而苦,因风而虞。想不到今人会在冬季时常急切地“等风来”。

冬至时,黑夜最长、白昼最短。但古人在看到“阴极之至”的同时,敏锐地感受到“阳气始生”,正所谓“冬至一阳生,天时转日
(2015-12-06 19:53)
标签:

杂谈

http://ww4/large/4934cc2bjw1eyq4rzqlk4j20v90ngad0.jpg【大雪】12月7日大雪节气,“时雪转甚,故以大雪名节”。
大雪时节,很梦幻的场景就是在屋里读着书,外面纷纷扬扬地飘着雪,书中自有黄金屋,窗外自有山如玉。

董仲舒在其《雨雹对》中说:“太平之世,则风不鸣条,开甲散萌而已;雨不破块,润叶津茎而已;雷不惊人,号令启发而已;电不眩目,宣示光耀而已;雾不塞望,浸淫被洎而已;雪不封条,凌殄毒害而已…”
http://ww1/large/4934cc2bjw1eypv18pfmdj20hs0dbdh4.jpg 是说雾最好不要妨碍视野,只要浸湿天地即可;雪最好不要压坏枝条,只要消除害虫即可。

古时,关于衣着,夸张的说法,是“夏则编草为裳,冬则披发自覆”。御寒条件差,所以最畏惧的是“冬日烈烈,飘风发发”。
但今人最畏惧的是既“塞望”又塞肺的雾霾,常常期待能喝上新鲜的“西北风”。
http://ww4/large/4934cc2bjw1eypv1
(2015-11-22 07:20)
标签:

杂谈

http://ww4/large/4934cc2bjw1ey9e4wsdejj20hs0dbq3x.jpg什么花最不怕冷?
菊花?不是;梅花?也不是。
 
最不怕冷的,是雪花。
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雪花曰“霙”。
 
11月22日小雪节气,已到了初雪降临的时节。“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雪未盛,故曰小。
初雪的预报相对大一些,即使是很有经验的预报员也常为此纠结。记得前几年,和网友沟通时,我们调侃:“初雪如同初恋,预见不如遇见”。预测初雪的难度,接近预测初恋的难度。
 


第一场雪,往往随下随化或者昼融夜冻,甚至刚开始下的不是雪,而是霰。《诗经》中便有“相彼雨雪,先集维霰”的描述。
岁将暮,时既昏,寒风积,愁云繁,微霰零,密雪下。
霰,有时仿佛是雪的序曲。
霰,各地的俗称繁多,比如雪籽儿、雪糁子、软雹子、雪豆子等等。
当然,还有可能不是纯粹的雪,而是“半文半白”的雨夹雪。
(很多朋友把雨夹雪误写成“雨加雪”。是夹杂的夹,而不是累加的加。还有一个常见的
(2015-11-07 08:22)
标签:

杂谈

http://ww4/large/4934cc2bjw1exqwg1rza1j20v90ngn0j.jpg【立冬】11月8日立冬,象征冬季来临的节气,冬之始也。立冬时节,水始冰,水面初凝,未至于坚;地始冻,土气凝寒,未至于坼。
立冬之时,万物终成。时曰寒辰,节曰严节,草曰黄草,木曰素木。
http://ww2/large/4934cc2bjw1exn2s4t6j2j20hs0dcq4e.jpg 去年立冬时,趁着天气晴朗,在路边捡拾了许多树叶,节省纸张,练习写字。尤其银杏叶的感觉最好,有一种抚触凝脂的顺滑感。就晒一张很多人经常提及的一个“萌”字吧!
http://ww4/large/4934cc2bjw1exqwff7ui4j218g0xc7hf.jpg 而今年立冬之前的两天,北京的初雪便提前降临(气候平均日期是11月29日)。最早初雪是10月31日(1987年),近年来人们印象深刻的是2009年的11月1日。
清晨起来,随手又写下一个“萌”字,然后…真的是萌化了…

按照《吕氏春秋》的描述: “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
(2015-10-23 06:42)
标签:

杂谈

http://ww2/large/4934cc2bjw1exaoee0n0wj20v90nf41n.jpg【霜降】
10月24日霜降,隶属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秋时已暮,亦称杪秋(杪miǎo,树梢)。
秋,即将画上句号。

“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水汽凝华为白色冰晶。

古人认为:“夫阴气胜则凝为霜雪,阳气胜则散为雨露。”而露是润泽,霜是杀伐,正所谓“霜以杀木,露以润草”。
霜降见霜花儿,立冬见冰碴儿。
霜,代表了上苍对待万物的态度由慈到严的转变。
http://ww3/large/4934cc2bjw1ew6kanzg3sj20eg095ta7.jpg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霜降到立冬,往往是一年之中气温下降速率最快的时段。
古人将霜降物候描述为: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附。

所谓“祭”,只是人们的一种臆断。肉食动物将自己的猎物摆放好,得瑟一下,在人们看来,仿佛具有了感恩上苍馈赠之祭礼的仪式感。

雨水时节的“獭祭鱼”,霜降时节的“豺乃祭兽”,处暑时节的“鹰乃祭鸟”等等。
(2015-10-08 11:11)
标签:

美食

 

http://s8/mw690/001l7o7xzy6W2plljmLd7&690

【寒露】10月8日寒露节气,露已寒,将为霜。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满城尽带黄金甲”,描述的便是寒露时节的物候。“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针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按照《礼记》的记载,古时候,一俟深秋,谷物归仓入囤,除了祭祀之外,就开始忙活这几件事了:

一个是狩猎,“执弓挟矢以猎”;一个是砍柴,“草木黄落,伐薪为炭”;一个

(2015-09-22 07:34)
标签:

杂谈

http://ww1/large/4934cc2bjw1ew80angev8j20v90nfn1a.jpg9月23日,秋分节气。
现今,北半球很多国家依然是“一刀切”地以昼夜平分日(相当于春分和秋分)作为春季和秋季的起始日。

http://ww2/large/4934cc2bjw1ew5galtes7j20dc09mgm4.jpg 诗云:“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在诗人眼中,似乎是中秋满月将秋色平分。
但实际上,真正平分秋色的,是秋分,“昼夜均而寒暑平”。

一位旅居欧洲多年的朋友对我说:每年到夏至的那一天,心里就会咯噔一下,因为白昼由盛而衰了;而到秋分的那一天,心里又会咯噔一下,因为开始昼短夜长了。
一个微妙的时间节点,往往带给人们别样的心念。
http://ww2/large/4934cc2bjw1ew5giz46ghj20de08rt9o.jpg 对于气温,我的感触是:
初秋的气温像减肥,刚刚降了又反弹;
中秋的气温像大盘,降下容易升上难;
深秋的气温像工资,没降就算
(2015-09-07 12:36)

http://s3/mw690/001l7o7xzy6Vf40EkEya2&690
9月8日白露节气,露凝而白,气始寒也。
这往往是昼夜温差最大的一个节气。

“草上露水大,当日准不下”。
清晨露水很浓,预兆着当日很可能是个大晴天。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描述的白露物候,均与鸟有关。
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玄鸟,即燕子。古时候,燕子和桃花,大概是人们最乐于倚重的两位气候“预告员”,对于生物智慧的借用。

 

http://s1/mw690/001l7o7xzy6Vf43Ssdae0&690
从春分时节的“玄鸟至”,

(2015-08-22 07:25)
标签:

杂谈

http://ww4/large/4934cc2bjw1euzr73nzw9j20v90nfjzj.jpg8月23日处暑节气。处(chǔ),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描述的处暑物候是: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吕氏春秋》中已记载,处暑时,“农乃登谷”。
古人认为:“处暑立年景”。
http://ww2/large/4934cc2bjw1euzqz0t5ouj2070086t95.jpg
关于处暑的很多谚语,描述着稼穑之忙,更洋溢着秋实丰登的喜悦。
处暑石榴正开口,秋分菱角舞刀枪。
处暑荞,白露菜,秋分麦子满地盖。
处暑葡萄白露菜,不到秋分不种麦。
处暑点荞,白露看苗。
处暑剪菽,白露割谷。
处暑不留蕾,白露不留花。
处暑拔麻起蒜。
处暑三日稻有孕,寒露到来稻入囤。

http://ww2/large/4934cc2bjw1euzqzqjf2sj20fh08ngom.jpg 处暑提镰割早稻,白露提镰不认青。
处暑的核
(2015-08-07 13:03)
标签:

股票

【立秋】

8月8日立秋节气。

古人所概括的立秋物候是:“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气有节,风有度,从小暑的“温风至”,到立秋的“凉风至”,季风气候中的人们首先从风中阅读时令。

 

从立秋到处暑,正是夏九九中,由“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到“七九六十三,夜眠寻被单”的过渡阶段。

 

北方的炎热天气盛极而衰,人们常常能够率先体验到立秋前后天气的差异,由潮热到干爽的转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