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书边余墨 |
情色有度,风月无边
□柳已青
如果不是小白提醒,我们还陷入莎士比亚的剧本一诞生就是大雅的幻觉中。今天的东北二人转,谁敢说三百年后没有成为经典的可能?
还记得当年《万象》上的那个小白吗?创刊于1998年的小开本文化休闲杂志《万象》,一纸风行,受到众多读者的追捧。非常遗憾的是,当年由沈昌文、陆灏、俞晓群打造的《万象》,在2013年春天停刊,消逝于一江春水之中。但活跃在《万象》上的毛尖、小白等作者,以及他们的“万象体”文章,成为不少读者难以磨灭的记忆。
标签:
文化 |
分类: 书边余墨 |
http://s10/mw690/4868cc51hd15c062ce029&690
庄信正在纪念张爱玲的文章《“旧事凄凉不可听”》中,引用张爱玲的名句:“三十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晚年张爱玲的饮食和疾病
柳已青
标签:
文化 |
分类: 民国人物 |
http://s12/mw690/4868cc51hcf11b572bb0b&690
人散曲未了——俞平伯的昆曲情缘
柳已青
出身名门世家
标签:
文化 |
分类: 食说新语 |
http://s9/middle/4868cc51hc00fad5e4b58&690
甜瓜躺着就把瓜结出来了。如今人民为了追求产量,把甜瓜吊起来了。
甜瓜的气味
柳已青
标签:
文化 |
分类: 食说新语 |
西施舌——将美女附会到美食上是文人的意淫
柳已青
我怀疑用西施舌(地方名叫海蚌)这个名字来命名一种海产贝类动物,是文人美食之后的意淫。不知何时有了这样一个名字,南宋吕本中也对这个命名提过意见,是从防治精神污染和青少年教育的角度出发的,诗云:“海上凡鱼不识名,百千生命一杯羹,无端更号西施舌,重与儿童起妄情。”
清初周亮工宦游闽垣时所作的笔记《闽小记》中,记有西施舌形体特征和名之由来。西施舌属于贝类,似蛏而小,似蛤而长,并不是蚌。产浅海泥沙中,故一名沙蛤。其壳约长十五公分,作长椭圆形,水管特长而色白,常伸出壳外,其状如舌,故名西施舌。为突出其美味,硬拉上一个历史上的大美女,不亚于“抢亲”。
这并不妨碍美食家的胃口,反而勾起食客的兴趣,食欲大增。梁实秋认为西施舌“不但味鲜,名字也起得妙”,如此尤物,当然要精心加工和烹制,“一定要不惜工本,除去不大雅观的部分,专取其洁白细嫩的一块小肉,加以烹制,才无负于其美名,否则就近于唐突西施了。以清汤氽煮为上,不宜油煎爆炒。”在《忆青岛》一文中,梁实秋在青岛顺兴楼初尝此味,“清汤中浮着一片片尖尖的白白的东西,入口滑嫩
标签:
人文/历史 |
分类: 书生意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