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林格:用审美的精神照耀人生的道路/开讲

 

 

作者:林格

 

 

 


 基本书院,做中国最有价值的教育智库

          欲收听更多的林格的《开讲》更多重要文章,请搜索微信公众号——基本书院。此为林格独家授权发布教育声音的智库平台。

 

 

 


 


&nbs

标签:

转载

(2018-03-24 22:08)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修炼自我作者:丽影翩跹

——读林格的《教育者的自我修炼》

     林格,当代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专家之一,2007~2009年连续三年获得中国教育类畅销书第一名,他的文字精炼,雅俗共赏,这是我读他的《教育者的自我修炼》一书最直接的感觉。他根据自己的丰富的教育经验,真情撰写的每一篇文章都思想醇厚,见解独到,无处不向我们传达着一流的教育理念。

     本书精选了作者多年沉淀的教育学散文,加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成分,比如“气场”、“虚静”等作者研究十多年的与

标签:

教育价值观

林格

教育

文化

揭示教育的本质——流传广泛的林格20个教育观点

 

 

注:本文摘自2015年《教育的温度》,林格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在网络上经常被匿名转载。

 

 

1.困 境

中国教育最大困境其实就在于教育者摁着“牛头”吃草,一厢情愿地训练“牛嘴”要张开多少度如何吃草,岂不知“牛”吃草是它的本能。


如何彻底转变教育者的“被动教”为学生的“主动学”,是当前教育走出困境的惟一通途。


2.生 长

教育就是生长。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

 

 



一个人过得好不好,究竟取决于什么?

 

如果你的心一直在低处,每天纠缠于一时的名利得失,内心浮躁、世故、自私,是谈不上过得好不好的。

 

而若把心立在高处,身体或许还在低处,但没关系,你的格局和视野变了,一切都会显得清越、优美、自由。

 

如果你一直觉得过得不好,真正的原因是:你一直在拒绝美好。即使身居高位,即使家财万贯,你也会觉得自己过得不好,每天担忧、揪心甚至痛苦不堪。

 

而拒绝美好,实质是拒绝自我,你把心门关上了,阳光照不进去,心田里杂草丛生、混乱不堪。别人给你美好的东西,你也接不住,你在犹豫、在否定、在艰涩地制造自己的局限与囚徒之困境。

 

怎样的人能接得住美好呢?德行厚重的

标签:

教育

教育价值观

教育理念

林格

文化

  成为一个有光的人。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16/569c77a9753a4888a950618d94ed9ccc.png

  4月5日上午,我校全体行政人员参加了由广东广雅中学举办的教师培训系列讲座之《成为一个有光的人——教育者的自我发现》——林格教授主题报告会。叶丽琳校长主持并总结会议,广州广雅实验学校、东江广雅学校行政领导也出席了报告会。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16/e3942a5b4e0e47d0908f95a8f3a90008_th.jpeg

  林格教授的报告风趣、深刻、发人深省,作为我国著名学者,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教育专家之一,中国教育内涵改革整体解决方案首席专家,新时期养成教育理论实践体系创建者,林教授娓娓而谈中流露出的思想光芒,让我们深切感

 



如何安心?

 

安心,是一个时代性的难题。

 

有一个著名的禅宗故事,二祖惠可去找达摩祖师,达摩问他有什么问题,他说他心不安,达摩说,把你的心拿来,我帮你安。慧可说:“觅心了无可得”,他找不到自己的心,然后他自己就顿悟了,他顿悟的,是空,万事皆空。

 

儒家其实也有安心之道。孟子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我们学习为什么呢?把失去的本心找回来就好了。本心在哪里呢?就在那里,从来未曾变动,即: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于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专

 



 

 

敬畏心,是一切智慧的源泉,只要始终持守敬畏之心,我们的心田里,种什么就会长什么。

 

我常常觉得,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有先贤的指导,而拥有了“敬畏”这一扇门,只须轻轻一推,即可进入一个充满灵性、开阔、深美的空间。

 

首先,敬畏天命。人有性命。性是我们祖辈几千年传承到你这里的信息,或者叫基因,人的起点并为零,而是带着许多我们看不见但确实存在的未知密码的。命,则是指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天一定赋予了他一种使命,只要他能找到这个使命并为之作出不懈努力,他就会安心,性与命吻合在一起了,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他也就找到自己的定位、志向、担当。许多人四五十岁了,仍然揪心、不安心,乃是因为他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使命罢了。

 

其次,敬畏大人。朱熹讲四书之

    林格:教育者的自我发现

 

      来源:《中国教师》,2017年2月17日

 

 

 

    “教育者的自我发现”这个主题,实际上隐喻着全球性的教育变革方向,未来的教育,应当是全面指向自我的一场伟大实践活动。

  所谓自我发现,准确地说是向内看。原来我们一直在研究如何发现儿童、如何解放儿童、如何教育儿童甚至如何关照儿童,然而依据我的观察,未来的方向正好倒过来,要从向外看逐渐转向到向内看。

  每天在学校里,我的感受非常强烈,很多教育工作者深陷迷茫之中,尤其是把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格式化以后,仿佛被控制了一样,无法跳出来思考我们的教育应该往哪里走。看不见真实的自我,发现不了自己闪光的地方,也就无法清晰自己、净化自己、修炼自己,因此,我们教育者应该回归到自身来。

  教育者如何才做到自我发现?我认为关键是要做到两点:一个是状态——做扎根的教育,一个是引领——成为一个有光的人。

  状态:做扎根的教育

  什么叫做“做扎根的教育”?做扎根的教育

林格小语

 

 

教育的最高境界究竟是什么?

 

是不是最高境界,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教育的所有道、法、术,如果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字:醒。

 

醒了的人,是不需要教的,他很清晰,他知道往哪里走、怎么走,所谓的自主、自觉、主动学习,根本无须強调。

 

可以说,能考上一流大学的人,都是在高中之前就醒了的。而没考上一流大学的人,都是在高中之前没醒的,有的人,四十岁之前都尚未醒,那么有可能他的一生,将都是迷糊的、平庸的甚至惨淡的。

 

唤醒,是教育者最重要的任务,也是一门硬功夫。也算是教育上的工匠精神吧,因为需要教育者丰厚的文化底蕴、细腻扎实的洞察力以及解决问题的突破力。

 

我曾把发现、解放、引领、唤醒这四个主题,构建了一个理论实践体系,并转换为了一个有效的课程,曾经让无数人受益,但其中“唤醒”,占的比重最大,是因为用灵魂唤醒灵魂,是激动人心的伟大事业。

 

醒,虽是一个字,但内容非常丰富。弄明白这个字,至少要精通以下几个关键词

博文

林格:用审美的精神照耀人生的道路/开讲

 

 

作者:林格

 

 

 


 基本书院,做中国最有价值的教育智库

          欲收听更多的林格的《开讲》更多重要文章,请搜索微信公众号——基本书院。此为林格独家授权发布教育声音的智库平台。

 

 

 


 


&nbs

阅读  ┆ 评论  ┆ 转载 ┆ 收藏 
标签:

转载

阅读  ┆ 评论  ┆ 转载原文 ┆ 收藏 
(2018-03-24 22:08)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修炼自我作者:丽影翩跹

——读林格的《教育者的自我修炼》

     林格,当代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专家之一,2007~2009年连续三年获得中国教育类畅销书第一名,他的文字精炼,雅俗共赏,这是我读他的《教育者的自我修炼》一书最直接的感觉。他根据自己的丰富的教育经验,真情撰写的每一篇文章都思想醇厚,见解独到,无处不向我们传达着一流的教育理念。

     本书精选了作者多年沉淀的教育学散文,加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成分,比如“气场”、“虚静”等作者研究十多年的与

阅读  ┆ 评论  ┆ 转载原文 ┆ 收藏 
标签:

教育价值观

林格

教育

文化

揭示教育的本质——流传广泛的林格20个教育观点

 

 

注:本文摘自2015年《教育的温度》,林格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在网络上经常被匿名转载。

 

 

1.困 境

中国教育最大困境其实就在于教育者摁着“牛头”吃草,一厢情愿地训练“牛嘴”要张开多少度如何吃草,岂不知“牛”吃草是它的本能。


如何彻底转变教育者的“被动教”为学生的“主动学”,是当前教育走出困境的惟一通途。


2.生 长

教育就是生长。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

阅读  ┆ 评论  ┆ 转载 ┆ 收藏 

 

 



一个人过得好不好,究竟取决于什么?

 

如果你的心一直在低处,每天纠缠于一时的名利得失,内心浮躁、世故、自私,是谈不上过得好不好的。

 

而若把心立在高处,身体或许还在低处,但没关系,你的格局和视野变了,一切都会显得清越、优美、自由。

 

如果你一直觉得过得不好,真正的原因是:你一直在拒绝美好。即使身居高位,即使家财万贯,你也会觉得自己过得不好,每天担忧、揪心甚至痛苦不堪。

 

而拒绝美好,实质是拒绝自我,你把心门关上了,阳光照不进去,心田里杂草丛生、混乱不堪。别人给你美好的东西,你也接不住,你在犹豫、在否定、在艰涩地制造自己的局限与囚徒之困境。

 

怎样的人能接得住美好呢?德行厚重的

阅读  ┆ 评论  ┆ 转载 ┆ 收藏 
标签:

教育

教育价值观

教育理念

林格

文化

  成为一个有光的人。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16/569c77a9753a4888a950618d94ed9ccc.png

  4月5日上午,我校全体行政人员参加了由广东广雅中学举办的教师培训系列讲座之《成为一个有光的人——教育者的自我发现》——林格教授主题报告会。叶丽琳校长主持并总结会议,广州广雅实验学校、东江广雅学校行政领导也出席了报告会。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16/e3942a5b4e0e47d0908f95a8f3a90008_th.jpeg

  林格教授的报告风趣、深刻、发人深省,作为我国著名学者,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教育专家之一,中国教育内涵改革整体解决方案首席专家,新时期养成教育理论实践体系创建者,林教授娓娓而谈中流露出的思想光芒,让我们深切感

阅读  ┆ 评论  ┆ 转载 ┆ 收藏 

 



如何安心?

 

安心,是一个时代性的难题。

 

有一个著名的禅宗故事,二祖惠可去找达摩祖师,达摩问他有什么问题,他说他心不安,达摩说,把你的心拿来,我帮你安。慧可说:“觅心了无可得”,他找不到自己的心,然后他自己就顿悟了,他顿悟的,是空,万事皆空。

 

儒家其实也有安心之道。孟子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我们学习为什么呢?把失去的本心找回来就好了。本心在哪里呢?就在那里,从来未曾变动,即: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于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专

阅读  ┆ 评论  ┆ 转载 ┆ 收藏 

 



 

 

敬畏心,是一切智慧的源泉,只要始终持守敬畏之心,我们的心田里,种什么就会长什么。

 

我常常觉得,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有先贤的指导,而拥有了“敬畏”这一扇门,只须轻轻一推,即可进入一个充满灵性、开阔、深美的空间。

 

首先,敬畏天命。人有性命。性是我们祖辈几千年传承到你这里的信息,或者叫基因,人的起点并为零,而是带着许多我们看不见但确实存在的未知密码的。命,则是指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天一定赋予了他一种使命,只要他能找到这个使命并为之作出不懈努力,他就会安心,性与命吻合在一起了,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他也就找到自己的定位、志向、担当。许多人四五十岁了,仍然揪心、不安心,乃是因为他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使命罢了。

 

其次,敬畏大人。朱熹讲四书之

阅读  ┆ 评论  ┆ 转载 ┆ 收藏 

    林格:教育者的自我发现

 

      来源:《中国教师》,2017年2月17日

 

 

 

    “教育者的自我发现”这个主题,实际上隐喻着全球性的教育变革方向,未来的教育,应当是全面指向自我的一场伟大实践活动。

  所谓自我发现,准确地说是向内看。原来我们一直在研究如何发现儿童、如何解放儿童、如何教育儿童甚至如何关照儿童,然而依据我的观察,未来的方向正好倒过来,要从向外看逐渐转向到向内看。

  每天在学校里,我的感受非常强烈,很多教育工作者深陷迷茫之中,尤其是把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格式化以后,仿佛被控制了一样,无法跳出来思考我们的教育应该往哪里走。看不见真实的自我,发现不了自己闪光的地方,也就无法清晰自己、净化自己、修炼自己,因此,我们教育者应该回归到自身来。

  教育者如何才做到自我发现?我认为关键是要做到两点:一个是状态——做扎根的教育,一个是引领——成为一个有光的人。

  状态:做扎根的教育

  什么叫做“做扎根的教育”?做扎根的教育

阅读  ┆ 评论  ┆ 转载 ┆ 收藏 

林格小语

 

 

教育的最高境界究竟是什么?

 

是不是最高境界,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教育的所有道、法、术,如果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字:醒。

 

醒了的人,是不需要教的,他很清晰,他知道往哪里走、怎么走,所谓的自主、自觉、主动学习,根本无须強调。

 

可以说,能考上一流大学的人,都是在高中之前就醒了的。而没考上一流大学的人,都是在高中之前没醒的,有的人,四十岁之前都尚未醒,那么有可能他的一生,将都是迷糊的、平庸的甚至惨淡的。

 

唤醒,是教育者最重要的任务,也是一门硬功夫。也算是教育上的工匠精神吧,因为需要教育者丰厚的文化底蕴、细腻扎实的洞察力以及解决问题的突破力。

 

我曾把发现、解放、引领、唤醒这四个主题,构建了一个理论实践体系,并转换为了一个有效的课程,曾经让无数人受益,但其中“唤醒”,占的比重最大,是因为用灵魂唤醒灵魂,是激动人心的伟大事业。

 

醒,虽是一个字,但内容非常丰富。弄明白这个字,至少要精通以下几个关键词

阅读  ┆ 评论  ┆ 转载 ┆ 收藏 
个人资料
林格
林格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943
  • 关注人气:5,30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