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小麦姐绘本育儿
小麦姐绘本育儿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07,960
  • 关注人气:10,0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标签:

杂谈





南雄新田,古村穿越1600年

文| 麦小麦 图|施永 

第二次踏进新田,又从那棵造型眩目的大榕树开始。

这是一株看一眼就不会忘记的榕树,它的枝干遒劲有力,以飞翔的姿态架在小河边,半边身子横着伸展出去,像一个巨大的怀抱把整个村子拥在怀中,又像一个天然取景框,以一个奇妙的弧形让古村呈现出奇幻的画面感。它的树干斑驳奇突,写满岁月的痕迹,千年来它静静站在这里看着村里人来人往,从一个迁徒人群的临时落脚点发展成上千人口的大村,又慢慢从极盛到衰败,如今只剩一些留守的老人带着孩子留在村里,老人即将逝去,孩子迟早也要离开,这株千年老榕树,和这个1700年的老村相依相守,向偶然来到这里的我们展示着时间的份量。

初见这株榕树只觉得好看,开心地跑上去各种拍照。南雄的老榕树太多了,各有各的奇妙,所谓见惯不怪,我们并不知道榕树后面等待我们的将是一个怎样的村庄。

 
标签:

杂谈



《心为身役:苏珊·桑塔格日记与笔记(1964-1980)》 
(美)戴维·里夫编 姚君伟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版

苏珊·桑塔格的儿子在她去世后,将她的日记与笔记编成三卷,这是其中第二卷,收录的是她31岁到47岁期间的内容。这一时间她发表了她最有名的作品《反对阐释》和《论摄影》,是她创作中的重要时期。这部笔记不容易看,没有线索,随手而记,如同一部意识流长文,难以把握。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又很容易看,随便翻到哪页都有亮点,金句不断,信息量巨大。
 
 
 
《人文精神的桃花源》 钱文忠 著 中国友谊出版社2011年版

钱文忠先生是复旦名师,不过被大众所知是因为在“百家讲坛”讲《西游》和《三字经》,他的研究领域很广,儒释道道道通,文学历史出入自由。这本书是他对近代学人和作品的自由解读,季羡林、王元化、陈寅恪、
标签:

杂谈

做父母不容易,大家都是无证上岗,边当边学,孩子的成长不能重来,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不得不承载父母各种不自知的误区。然后,好的父母会摸索着和孩子一起成长,孩子的成长,同时也见证着每一个父母的成长。

我的孩子8岁了,总结8年的家庭教育,我觉得有个重要的内容不得不提,那就是让孩子从一开始就爱上阅读。

一开始,不是指的识字之后,而是从出生开始。

阅读不一定是指看有字的书,最开始是玩书、看图。孩子一出生,除了摇铃、牙胶一类的玩具,我还买了一些布书和玩具书给他,撕不烂的材质,上面印了画,有简单的故事,一捏还会沙沙响、叽叽叫,他像对待一切玩具一样玩这些特殊的书,咬它、撕它、扔它,然后捏它、翻它、看它,有时候会被上面的图案和颜色吸引,静静地看很久,我就陪着他一起看,给他讲上面简单的故事。洗澡的时候他很喜欢玩那几本洗澡书,是塑料做的,可以吸水、喷水,每次洗澡都玩得不亦乐乎。等他会说单音节字的时候,一洗澡就会喊“书、书”,书已经成了心目中一个有趣的、好玩的东西,成了一个充满正面意义的意象,这便是他爱书的开始。


接下来,我们也开始一起读绘本书。
标签:

杂谈


读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我刚从外地转学到长沙,刚知道湖南有个县叫桃源,我想,会不会,在那个不远的桃源县里,就藏着陶渊明梦想中的桃花源?

稍大一点,暑假约了暧昧男生去湘西旅游,又知道常德古称武陵,正是“武陵人捕鱼为业”的武陵那两个字,而包括张家界、索溪峪、天子山一带都叫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进得武陵源,森森群山,潺潺碧水,我想,那十里画廊中如果有座山下有个小洞,进去就是别有洞天的桃花源,实在不是一件奇怪的事吧?

不单是少女时代的我把陶渊明的桃花源当了真,各朝各代,都将桃花源当成了心中的圣地,任你俗世再不堪,只要想到世界的某个角落存在着这样一个地方,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只管往来种作,怡然自乐,世俗烦恼便不再可怕。隐逸山水间,避世桃花源,成为中国知识份子的功成名就之外的另一终极梦想,而桃花源也成了他们的心灵避难所,自由灵魂最向往的地方。历代诗人写下无数吟咏桃花源的诗,这成为中国浩瀚诗卷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正如王昌龄诗中所说“先贤盛说桃花源”。

标签:

杂谈


读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我刚从外地转学到长沙,刚知道湖南有个县叫桃源,我想,会不会,在那个不远的桃源县里,就藏着陶渊明梦想中的桃花源?

稍大一点,暑假约了暧昧男生去湘西旅游,又知道常德古称武陵,正是“武陵人捕鱼为业”的武陵那两个字,而包括张家界、索溪峪、天子山一带都叫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进得武陵源,森森群山,潺潺碧水,我想,那十里画廊中如果有座山下有个小洞,进去就是别有洞天的桃花源,实在不是一件奇怪的事吧?

不单是少女时代的我把陶渊明的桃花源当了真,各朝各代,都将桃花源当成了心中的圣地,任你俗世再不堪,只要想到世界的某个角落存在着这样一个地方,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只管往来种作,怡然自乐,世俗烦恼便不再可怕。隐逸山水间,避世桃花源,成为中国知识份子的功成名就之外的另一终极梦想,而桃花源也成了他们的心灵避难所,自由灵魂最向往的地方。历代诗人写下无数吟咏桃花源的诗,这成为中国浩瀚诗卷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正如王昌龄诗中所说“先贤盛说桃花源”。

标签:

杂谈


一门要求精纯手艺、同时极其枯燥沉闷的行业,需要的肯定不仅是技术与定力,冷静与沉着,也需要对这个行业的极度热情,否则,如何能板凳一坐十年冷,成为一位有经验有阅历的资深技师?

我说的是古籍修复这个几乎不为人知的行业,这让我想起那部年代已远的偶像电影,竹野内丰和陈慧琳主演的《热情与冷静之间》。电影里顺正是一位古画修复师,在阴暗的教学穹顶下,他一丝一丝寻找古人的线索,一笔一笔描画古画的本来面目,他的职业神秘而又充满浪漫色彩。我们讨论的古籍修复,却要在那个暗色背景下进一步剔除异域风情、美丽教堂,和浪漫爱情,只留下细致、专注、沉闷、冗长的部分。


一本古书,在经历了几百上千年变化无常的温度与潮湿、蠹虫与霉菌、风化与磨损的考验之后,作为万中之一幸运地出现在现代人面前,何其珍贵,何其激动人心,它们是人类历史的最真实见证者,是人类文明的忠实传承者,它们穿越长长的岁月,带着太多的神秘因子抵达今天,今人怎能不竭尽所能善待它们?可惜,此时的它,往往像剪过的窗花、揉皱的手纸一般
标签:

杂谈

世界阅读日,到深圳参加阅读活动,各地的读书会发起人聚在一起,各有甘苦,感慨多多,也不能免俗地回顾起我们爱读书会走过的这些年头。

不知不觉,居然第六年了。

五年多前的某一天,我突发奇想,组织一个读书会如何?

于是,我们的“爱读书会”热热闹闹办起来。有章程,有LOGO,每次活动有主题、有主持人、有固定流程,还规定书目要求预习,入会不容易,甚至赞助都有要求,条款多多,快乐也多多。这一做,就是五年多。外界一直在关注,给我们发奖,请我们去讲座,这些都很开心,不过这都不是最重要的。

这么多日子过去了,我们还是隔周二活动一次,有时就书论书,有时生发开去,有时越聊越开心,有时聊到鼻子发酸。不一定每一次离开的时候都感觉有收获,但是一次又一次读下来,渐渐成为一种习惯,我们的人生会有一些些不同,而这种不同,随着时间的流逝还会增加。

爱读书会史上最盛大的活动要数四周年互谢派对,我们请来很多曾经的嘉宾、帮助过我们的人,定制服装、赞助奖品,办了一个很热

(2015-04-20 13:37)
标签:

杂谈

《反读书记》是我做的一本书,作者是学者、也是我的师兄胡文辉,这本书最近被出版专业网站百道网列入“中国好书榜”。

作者胡文辉是我的师兄和编辑,在中大读研究生的时候,我读古代文学,师从吴国钦先生,有时他对我们的功课不满意,就会说:“你们有个师兄叫胡文辉,笔名叫胡一刀,文章写得是真好啊!”所以在我还压根没见过这个师兄的时候就知道,此人文章写得好。后来他阴差阳错又成了我的编辑,约我在羊城晚报花地版写专栏,一写就是数年。

再后来,他就成了我的作者,都记不清前因后果了,或者是他说我有些文章看看能不能在你那出,或者是我说你那个专栏不错,再攒攒给我吧,反正就这样,先是《广风月谈》,然后《书边恩仇录》,接着是这本《反读书记》,丛书名叫“书蠹”,是我们花城社的文化编辑文珍创意的一套丛书,其他作者有止庵、张冠生、谢其章等人,都是和胡文辉一样不折不扣的书虫,我先后做了他的三本书,分别是《广风月谈》、《书边恩仇录》和这本《反读书记》。

三本都是他的读书随笔,我

标签:

杂谈

4月2日是国际自闭症日。转一篇尹建莉让我肃然起敬的文章,尹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那本书我有很多不认同的地方,但这篇文章让我看到她的独立思考与勇气。她的这篇无疑可能使她陷入一种尴尬甚至是饱受攻击的境地,可是作为一个母亲,摸着心口想一想,我觉得她揭示了一些被人们的自以为是和商业目的遮蔽的真相。

她认为,一种因为至今不明先天基因缺陷的导致的病,突然在一段时间、一个地域发病率高到离谱,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她说自己不是医生,不能从医学方面来讨论这个病,但她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很多被认为是“自闭症”的孩子,会不会是因为早期抚育形成的心理创伤导致呢?后期的强制性康复训练会不会进一步使情况严重呢?

让我们想一想,让一个可能先天有病,也可能是严重缺爱造成后天自闭的孩子,从父母身边带走,不断被监督着进行强迫性重复练习,设身处地想一想,这样真的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吗?

下面链接即是尹建莉老师的长文,很长,需要一点耐心才能看完,但是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孩子,

标签:

杂谈

4月2日是国际自闭症日。转一篇尹建莉让我肃然起敬的文章,尹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那本书我有很多不认同的地方,但这篇文章让我看到她的独立思考与勇气。她的这篇无疑可能使她陷入一种尴尬甚至是饱受攻击的境地,可是作为一个母亲,摸着心口想一想,我觉得她揭示了一些被人们的自以为是和商业目的遮蔽的真相。

她认为,一种因为至今不明先天基因缺陷的导致的病,突然在一段时间、一个地域发病率高到离谱,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她说自己不是医生,不能从医学方面来讨论这个病,但她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很多被认为是“自闭症”的孩子,会不会是因为早期抚育形成的心理创伤导致呢?后期的强制性康复训练会不会进一步使情况严重呢?

让我们想一想,让一个可能先天有病,也可能是严重缺爱造成后天自闭的孩子,从父母身边带走,不断被监督着进行强迫性重复练习,设身处地想一想,这样真的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吗?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NDY1MjQyNg==&mid=203508446&idx=1&sn=bbd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