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第六章 秦州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
第一节 现状及问题
一、基本情况
秦州区位于天水市东南部,地处黄土梁峁沟壑区,属秦巴山区西秦岭北部。全区总面积2442平方公里,总人口65.15万,其中农业人口45万,占人口总数的近70%。全区辖10镇6乡,420个行政村。2007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63.35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4.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8元。农村现有小学317所,教学点55个,在校学生47777人,初中26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13所),在校学生18217人,高中6所,在校学生4228人。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小学布局分散、布点多、规模小,办学效益不高。目前,全区学生人数在百人以下的村学有203所,占全区农村小学的54.6%,50人以下的学校128所,20人以下的学校57所。这种布局状况造成了师资、经费、设施等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大量复式班教学和代课教师的存在,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大多数学校由村民出资投工兴建,建设标准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今年5.12地震破坏,造成了大面积危房。据统计,5.12地震全区受灾学校344所,占学校总数的77.65%;受灾面积35.6万平方米,占校舍总面积的73.38%,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2亿元。
二是中学布局结构不尽合理。高中布局上,全区西南两路共设完全中学5所,独立高中1所,汪川、平南、西口、太京高中规模约12个班,天水中学11个班,牡丹中学仅5个班。初中多数乡镇容纳量不足,平南、汪川、西口、太京、关子等乡镇初中平均班额达70人以上。另外,全区农村现有九年一贯制学校13所,其中初中学生不足百人的有6所,这些学校隶属农村学区管理,附中初中教师多由小学教师担任,学历合格率低,师资水平不高,部分学校课程不能按国家课程计划开设,制约着全区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提升。
三是农村生源逐年呈递减趋势。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加之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农村生源逐年减少。2006年农村学生总数为71176人,2007年为70672人,2008年为70222人,农村学校生源以每年500左右的速度逐年递减。
四是学校发展不均衡。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区域间经济差距进一步加大,区域内校际发展的不平衡性日益突出,多数村学办学条件落后,制约着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学校软、硬件建设不相适应,学校发展缺乏潜力,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因而缩小学校差距,促进学校均衡发展,整合教育资源势在必行。
第二节 布局调整规划
一、规划总体目标
在今后的五年内,采取“撤、并、挂、建”等多元化的调整合并措施,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通过撤并、改造、扩建等形式,合理调整全区农村中小学的布局结构,形成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协调,以优质教育为支撑,结构完善、规模适度、功能齐全的合理布局,使我区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办学相对集中,规模效益提高,实现教育布局由“分散-低效”型向“集约-高效”型转变,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教育发展。至2013年,将农村完全小学从现在的317所调减为116所,教学点由55所增加到151所,将农村初级中学从现在的13所调整为16所,九年制学校由13所调减为5所,高中由现在的6所调减为3所。
二、分学段目标任务
1、高中布局调整
农村保留平南中学、汪川中学和西口中学3所高中学校,待2013年后逐步撤消高中部,保留初中部。撤消太京中学、牡丹中学和天水中学3所学校高中部,改办为独立初中。
农村普通高中数量将由布局调整前的6所调减为3所,平均班额将由布局调整前的52人增加到调整后的60人,教育教学效益将进一步优化。
2010年:撤销教学点12所,撤销小学8所,完全小学改办教学点25所;皂郊中学改办为独立初中,小学部与皂郊学区新庄小学合并。
2011年:撤销教学点18所,撤销小学22所,完全小学改为教学点47所;牡丹镇王家铺学校、平南丁川学校和秦岭黄集寨学校由九年制改为完全小学;平南二中整体并入平南初中。
2012年:撤销教学点3所,撤销小学5所,完全小学改为教学点18所;撤销天水中学和牡丹中学高中部,改办为初级中学;
2013年:撤销教学点5所,撤销小学12所,完全小学改为教学点31所,天水镇咀头学校、大门郭城学校由九年制改为完全小学;撤销皂郊中学小学部,改办为初级中学;撤销太京中学高中部,改办为初级中学。
2、初中布局调整
全区农村现有初中学校26所(其中独立初中13所,九年制学校13所)。皂郊中学改办为独立初中,小学部与皂郊学区新庄小学合并。平南二中整体并入平南初中。太京中学、牡丹中学和天水中学改办为独立初中。
通过调整,农村初级中学将由调整前的26所调减到调整后的21所(其中独立初中12所,完全中学改办独立初中3所,保留九年制学校5所,九年制改办独立初中1所),平均班额将由布局调整前的57人增加到调整后的60人。办学效益将进一步提高,教育资源将得到进一步优化。
3、小学布局调整
全区农村现有小学317所,按照行政村设置教学点,取消自然村教学点一至三年级复式教育的原则,重点发展乡镇寄宿制小学,有计划地撤并一批规模小、条件差的完小和教学点。在规划期内,将55所教学点中撤消51所(人数均在50人以下),完全小学转办为教学点147所;317所完全小学中撤销61所,保留109所,完全小学转办为教学点147所;
天水学区咀头学校、牡丹学区王家铺学校、牡丹学区草川学校、牡丹学区张家寨学校、秦岭学区黄集寨学校、大门学区郭城学校、平南学区丁川学校等7所九年制学校改办为完全小学;
至2013年,农村小学总数将由调整前的317所调减为267所,(其中小学116所,教学点151所)。平均班额将由调整前的27人增加到42人。
三、分年度目标任务
2009年:撤销教学点13所,撤销小学14所,完全小学改办教学点26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