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敬亭山樵
敬亭山樵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62
  • 关注人气:1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抄清人尺牍亦一乐也———许葭村的《秋水轩尺牍》

(2014-05-23 10:49:41)
标签:

灯火阑珊处

袁子才

秋水轩

写信

找乐

分类: 杂谈

    http://s10/mw690/004mubMAzy6J67gg2Ym46&690

   

 西谚有云:如果想看陈词滥调,就去读新书;如果想找些新东西,就去翻旧书。准此,谈谈尺牍,也无不可。
    所谓尺牍,就是书信。在纸张发明之前,古人是将信写在削好的竹片或木片上的,一根竹片或木片约在一尺到三尺之间,所以叫尺牍。而我们现在习称的书信,在古代虽有连用,意思却要分开来讲。书,指函札;信,指使者。两者连用表示现代意义上的信件,是唐宋以后的事了。
    多年前,曾在西安古旧书店买过一本清人许葭村的《秋水轩尺牍》。开本不大,印刷精美。许葭村的文字融合着人性的灵韵,婉转秀丽,而决不矫饰,清新脱俗,而倍觉雅致,读来琅琅上口,如饮清泉,初而不食其味,顿而觉回甘在舌,清爽悠然,神怡心畅,直至痛快淋漓。

    当然还有一丝遗憾,通读后确有张中行先生调侃的“语音铿锵,意思模糊、说话前后不兜头”的一切文言文大忌。

   近来与诗友唱和,不禁想起这本旧藏。但翻遍书架不见踪影。难道又在一次次搬家中遗失了吗?

    还好,有网络。搜索《秋水轩尺牍》,对着iPod。月朗风清,闲抄清人尺牍亦一乐也。

 

另附:                   

                  许葭村《秋水轩尺牍》

 

许葭村(生卒年不详),字思湄,浙江山阴(今绍兴)县人,生活在道光、咸丰年间。名不经传,事迹已难查考。其作品仅得《秋水轩尺牍》流传至今。《秋水轩尺牍》 历来被认为是清代三大尺牍经典之一,与袁枚《小仓山房尺牍》、龚未斋 《雪鸿轩尺牍》 并列,尤为民国雅士所推重,以为文辞简洁雅丽,雍容有致,尽显文言书信特质。

许葭村出身贫寒,屡次试科举,但始终无法及第。为了糊口,他“弃书读律”,务刑名之学。到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他加入成为河北的幕僚,任职达四十多年。从此游食于幕府之间,“为人作嫁”“仰人鼻息”。“内而顾家,外而应世”,“砚田所入,难补漏卮”,常常“一囊秋水,顾影生寒”,“探我行囊,惟有清风明月耳”

 所传《秋水轩尺牍》是清代三部经典尺牍之一,当为“楷范”。辞采华茂而雅致情深,频频用典而四六娴熟。《小仓山房尺牍》的作者是名震天下的诗坛盟主袁枚。许葭村的《秋水轩尺牍》与他比肩齐名,却潦倒一生,游走于衙门的幕僚之间,生活是“惟我独居,加以清磬红鱼,真是修行古刹”,“自怜亦堪自笑”。许葭村唯有在木鱼铿锵的清苦之中自嘲而抒肺腑之愤懑。

    明清以降,尺牍文学极大繁荣,坊间书商也大量翻刻尺牍文集。无论是标榜性灵的小品,还是号称新体的家书,都在市场上有一席之地。而在博闻强识的清朝学者手中,尺牍成了他们交流论学心得的有力工具,自然,信件往还之间,少不了骈四俪六,引经据典。到了这个时候,尺牍的规范也发展到了最森严的地步。旧时官府里的老吏,有的官场沉浮数十年,各类文书样样来得,偏生就是写不好尺牍。原因就在于尺牍对格式要求实在太严,一不小心,就会出丑露乖,惹人笑话。

 

http://s7/bmiddle/004mubMAzy6JctPrGced6&690

忠恕堂旧藏清人手札原件


   晚清的书仪规范最严,民国加以继承而稍有变化。一篇正式的尺牍,除开正文,至少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祝愿语、署名。措辞、程式随人际关系的亲疏尊卑,涉及事项的轻重缓急各有不同。而措辞是否恰当,程式是否谨严,则直接反映了写信的人的文化修养。正因为此,旧时读书人家,对子弟都会进行严格的尺牍训练。

   杨绛在《记<钱钟书>与围城》中提到,受父亲钱基博的严格训练(当然,体罚是免不了的——“额角上挨了不少‘爆栗子’”),钱钟书“写客套信从不起草,提笔就写,八行笺上,几次抬头,写来恰好八行,一行不多,一行不少”。不过,事情总有例外。闻一多给他欣赏的弟子陈梦家去信,称之为“梦家吾弟”,陈梦家老实不客气地回信说“一多吾兄”,惹得闻一多大大的不高兴。这,就是不懂规矩了。这种情状,今天的人恐怕是很难想象的罢。关于此,最近也最易得的参考读物,应该是蒋竹荪编的《书信用语词典》,就中可以一窥尺牍一事之难。    

   在晚清民国时,流行三本尺牍入门书:龚未斋的《雪鸿轩尺牍》、许葭村的《秋水轩尺牍》和袁枚的《小仓山房尺牍》。文化水平较低的人,学尺牍多半从前两本书入手;层次高一点的,就学《小仓山房尺牍》。但到底还是前两种最流行,因为作者都是所谓的绍兴师爷,久作刀笔吏,尺牍中应酬庆吊的作品占了大部分,合于实用,而格式又比较固定,正好拿来作写信的蓝本,依样画葫芦。不过,这些尺牍稍稍多看几篇,就会厌烦,原因在于行文变化无多而重复多有,且言之无物,徒有铿锵韵调。有个老作家说,年轻时背《雪鸿轩尺牍》,觉得文辞秀美,很是喜欢;老了再看,就觉得满篇套话,令人生厌。的确,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一点,回看汉魏六朝自然清新的书信,就会觉得《雪鸿轩尺牍》有几分说不出的寒酸气。
   不过,我们大概是没什么资格苛责龚未斋的。《雪鸿轩尺牍》行文虽然未脱刀笔气,到底还是正宗的骈四俪六;用典虽然既滥又俗,到底还为旧时读书人家所能理解。而现在,少有人再把写信一事放在心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