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姬姓人家
姬姓人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794
  • 关注人气:2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调理肾阴阳两虚所致的“上热下寒”之症的药方

(2020-05-16 18:01:18)
分类: 养生保健
最“凶悍”的补肾古方!专治上热下寒,既补阴,又补阳,请学习

今天在这里,我想给你说一张补肾的古方子。

   我们通过这些中医方剂学里面的经典配伍,可以学习很多中医养生文化的真谛,领略祖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

   先来听我讲一个医案吧。关于所谓“上热下寒”。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性患者,年45岁。什么毛病呢?主要就是失眠。一天晚上睡不了几个小时。白天的时候精神恍惚,差点就要胡言乱语了。到医院去,医生确诊为“神经衰弱”。

   用了一些药,不行。怎么办?求治中医。

   到中医这儿一看,患者当时是面色发红的,而且舌头也发红,整个人耳鸣、心烦、口干、睡不着觉。同时呢?他还畏寒怕冷,双脚发凉,腰酸腿软,头晕不止。舌红苔薄,脉细弱而数。

   这状态看上去就矛盾了。上面是一团火热之象,下面是一片虚寒之象。这个人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了。

   医师寻思片刻,写了一个配伍——

   熟地黄、肉苁蓉各15克,山萸肉、石斛、麦冬、巴戟天、柏子仁各10克,五味子8克。肉桂粉3克(吞),制附子、炙远志、石菖蒲各5克,白茯苓30克,龙眼肉3枚。

   这个配伍,其实据说用到5剂之后,患者症状就开始好转了。到后来,一直加减应用,总共服了50多剂,所有症状全部消失。

   这个医案,就记载于1982年的《浙江中医杂志》里。

   这是什么道理啊?我告诉你,上文中这个男性的问题,在于肾阴阳两虚所致的“上热下寒”之症。

  

   怎么知道他肾阳虚?很明显啊,腰酸、双腿发凉、畏寒怕冷、脉象细弱。怎么知道肾阴不足啊?口干、心烦、失眠、耳鸣、脉偏数,舌偏红。这些情况在他一个人身上出现了。

   由于他本身肾阳不足,下元虚冷,所以无根之阳气上浮,于是脸上就总是红红的。又因为阳气不足,无法运化水湿。所以尽管在阴不足的情况下,他口渴,但是对水往往又喝不下去。

   肾气亏虚如此,那痰浊不化,上蒙清阳,故而就精神恍惚,甚至难以满足日常生活、工作之所需。

   这个时候怎么办啊?你就得阴阳并补。找一个既能补阴,还能补阳的配伍,同时还可以化痰浊、开神智。

   医案中用的配伍,其实是古方地黄饮子加减。原方是熟地、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炮附子、五味子、肉桂、茯苓、麦冬、菖蒲、远志。医案里面无非是加入了龙眼肉、柏子仁。总体来看,就是巴戟天、肉桂、附子、肉苁蓉补阳,熟地、山萸肉、石斛、麦冬补阴。五味子、菖蒲、远志、茯苓、龙眼和柏子仁来宁心安神,开窍醒神。这就是基本意图。

   我把这个写出来,是想跟我的读者说几句到家的话——

  最近这些年,围绕“上热下寒”的问题,网络上出现了不少的文章、宣传。我认为,咱们大家伙在阅读的时候,不要随意照搬,对号入座,动不动就往自己身上想。其实,人真正到了上热下寒,或者里热外寒,从中医临床角度来说,一般是非常严重的状态了。一个普通人,正常人,很难出现典型的上热下寒之症。哪怕说有的人,出现了脚发凉,但是容易口腔溃疡,那也未必就判断为“上热下寒”。咱们不能对自己跟风诊断。

   真正的上热下寒,你看上头这个,就是很严重的病人了。肾阴、肾阳都有虚损,造成上热下寒。这样的情况,中医确实有办法,但不是说谁都能用的。总之,我们要接触严肃的、真正的中医科普。不要被一些概念给弄混淆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