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被湮没的中华财神第一山——赵公山
(2014-05-20 19:41:33)
标签:
转载 |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都江堰和青城山是都江堰市两大风景名胜区,因为名气太大,所以另一道家名山赵公山便湮没在它们的光辉之中了。这几处我都去过,从个人的感受来说,我更喜欢赵公山一些。不仅因为它不要门票,庙里吃饭便宜,更重要的是它几乎处于原生态,没有受到开发污染,而且是真正的清幽,游人稀少。
赵公山,又名大面山,位于都江堰市玉堂镇境内,为邛崃山脉南段的东支,传说是财神爷赵昱赵公元帅归隐处,所以被称为中华财神第一山。赵公山也是都江堰市境内的最高峰,大顶处海拔2434米,山顶的赵公庙位于海拔2380米处。主体由距今1亿8千万年前的侏罗纪滨湖砂岩、砾岩和泥岩构成,山脊长约15公里,是都江堰市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的界山,山形似八卦。
赵公山雄、奇、险、秀、幽兼于一体,境内奇峰迭起,怪石嶙峋,溶洞密布,水体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冬少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是理想的旅游和消夏避暑的胜地。它又是一个独具四季风光带(春花、夏水、秋叶、冬雪)而又距城区最近的旅游区。在高山区,由于云气蒸腾,光线经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把远处的景物组合显示在空中,形成如海市蜃楼一般的“山市”奇幻景观,日出、云海、神灯和“山市”是赵公山四大奇特的自然天象。宋代范成大《最高峰望雪山》诗云:“大面峰头六月寒,神灯收罢晓云班。浮空息涌三银阙,云是西天雪岭山”描述的就是赵公山的这种独特风景。
清明节,我们一行11人(8个大人,3个小孩)去探访赵公山,预备在山上住一晚,第二天下山,这样时间从容一些。之前,我曾来过一次,是在冬天,山上积了厚厚的雪。到了半山腰庆云寺休息一会儿后就只好打道回府,因为上山的路上全是冰雪,太危险。庆云寺房顶就积有尺多厚的雪,后屋檐口也挂满了手臂粗细的冰条子。这次,终于可以满足我上山顶的心愿了。
山脚下铺了一段水泥路,走起来很容易。过了山脚下的小庙,便是泥路,但一直到草庙子,路还算是好走的,好比我们乡间的小路,只不过要陡一些。到了草庙子,一个小妹招呼我们吃饭,说是山顶的师兄也在这儿,吃过饭他可以带我们一同去。问过价钱,也不贵,主人家说三元五元一个人,随缘,我们愿给多少给多少。尽管不是很饿,因为零食吃了不少,但大家还是同意歇歇脚,毕竟走了两个多小时,也有些累了,吃些饭也实在些。饭后,休息了半个小时左右,便跟着师兄和那位小妹上山了。师兄背了一夹背的米,在前面带路。我们背的包袱比他轻多了,可总也跟不上他。师兄和小妹走走停停等着我们。起初的路还不算太难,到“一碗水”的地方,大家还颇有兴致地停下来尝“一碗水”。“一碗水”是一处岩石壁缝中渗出来的水,下面刚好有一处凹陷的形如碗状的石臼接住。每次水只滴满石臼就停止下落,水一少又会滴满。如果水被搅浑了,过一会儿又会变清。据说,不同的人尝到水的味道是不同的,和道家有缘的人尝到的味道是苦的。我尝了尝,什么味道也没有。两个男孩说水是苦的,大家笑他们与道家有缘,干脆上山就留在庙里别回去了。其实这应该和个人的味觉和饮食习惯有关吧。路越来越难走,特别是山沟里的一段,又陡又滑,尽是石头黄泥,两根木桩作楔子,卡一条比脚宽一点的木条便成了上山的路。大家全成了丐帮,人手一根白家笋竹棒,就这样支撑着一步一挪上山。累得我气喘吁吁,头和胸部一起跳得很,问问其他人,感受都差不多。两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子,精神倒好得很,把我们甩得远远的,另一个小一些的女孩爬得哭了起来,不停地问还有好远。一路走来,得知小妹和我们是老乡,大家都是郫县人,小妹在友爱石埂子村,我们在安德镇,是挨着的两个乡镇,大家又觉得亲近了不少。小妹很健谈,边走边告诉我们山上有一位两百多岁的道长,只是不知道这几天云游回家没有。因为接近农历三月十五财神的生日,说不定道长在庙里呢。大家便振作起精神,加紧了步伐,要去看看两百多岁的道长,加上也实在不好意思让师兄和小妹老等我们。路途中,没看什么景致,因为总是在不停地走,不大敢停下来,害怕停下来就没有劲上去了。越往上,雾气越浓,到得山顶时,我们的头发全雾湿了。师兄和小妹不停地提醒我们不要大声说话,免得把雨惊落下来,晚上就看不到都江堰的夜景了。从草庙子出发,爬了三四个小时,终于到达山顶的赵公庙。刚刚到得庙中,雨就下来了,一群大学生接着涌进了庙里。雨就是他们吼下来的。庙里好几天没有人,脸盆里的水结成了一团冰。室内的气温表告诉我们,这里的温度在零度左右。好几个人的鞋子浸湿了,冷得很,大家赶紧加衣裳。师兄先敲钟上香,再生火做饭。很奇怪的是,昨夜才充得满满的手机电池居然快没电了,并且不只我一个人如此。师兄说,山上潮湿、寒冷,特别耗电,半天就可以把电耗得干干净净,大家赶紧把手机关了吧,反正又没有信号。
山上没有电,加上下雨,雾气朦朦,什么也看不清。吃过饭,我们便到客房歇着了。客房很简陋,没有床,是地铺,好在是真正的木地板,离地又高,倒也不冷。男士们睡靠近门的那半,女士们睡里面。床和枕头都很硬,睡着很不舒服,但由于太疲倦,加上雨声滴答落在屋顶,尤如听天籁之音,尽管另一排客房里的青年学子们兴奋得又唱又笑,我还是很快睡着了。第二天六点过时,大家都醒了,但赖在被窝里不肯起来,怕冷。两个男孩子跑出门去玩,门没关,看到天边出现了霞光,有人兴奋地叫:“出太阳了。”大家一骨碌爬起来,没来得及洗脸漱口,便去看日出。山前霞光万道,太阳一点一点从云海里透出来。山后,云海雪山,群山连绵起伏,简直是海市蜃楼一般的仙境。洗漱完毕,我们去给赵公爷爷上香,请他老人家大发慈悲,保佑我们发财,一家人健康平安。由于师兄还在煮早饭,小妹便带我们去看青城后山,从山上看下去,青城后山也矮多了。小妹告诉我们,青城山有一个禁区,是蓥华老祖修行处,外人不得擅入。我们试探地问起小妹怎么知道这么多,她说她喜欢到这儿来罢了,爱听人讲,听得多了,也就记下不少。接着,小妹还带我们去看庙前不远处的两棵树,说这儿才是赵公庙原来的大门,这两棵树一棵叫三十六种树,一种叫七十二种树,分列在大门两侧。到抽枝发芽时,树上会长出不同的叶子,可惜这时还看不到。看了看,果然两棵树间的宽度就是一所大门宽的样子。树干盘虬卧龙,确实像不同的树种缠绕在一起合成的,但私底下却认为未必真的是三十六或七十二种树汇集在一起,三十六和七十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神秘的数字,道家引用于此,大概取阴阳相乘或相加之数吧。“原来的山门怎么不见了呢?”有人问。小妹说,原来的山门据说被隐去了。说是赵公爷修行时,一个小孩子经常和他的一个徒儿玩耍,赵公爷知道了,便叫他的徒弟用红头绳系住这个小孩子的脚。小孩子被系住脚后,对这个徒儿说,它是人参精,赵公爷要炖了它吃,它恳请徒儿把汤沿着井口洒一周。徒儿答应了,之后,庙门和庙子便无影无踪,现在的庙子是后来修的。她还在这里不远处捡到过一只神像胳膊呢。老庙门的另一边有三个小山包,小妹说是三霄坟。据《封神演义》载,赵公明应闻仲之请,帮纣王攻西周姜尚,身死。他的三个师妹云霄、碧霄、琼霄为替他报仇,也下山摆阵和姜子牙斗法,最终全部死掉成为封神榜上人物。小妹又带我们到另一处悬崖去看,说这里叫佛印壁,里面有两只很粗的莽蛇。几年前,这儿出了一株龙涎草,一种很值钱的兰草,每天两条蛇会吐涎水滋养这株草。有个人贪财,系了绳子打算去取,才到壁上,却惊恐地发现系在腰上的绳子变成了两条大蛇,正在向他袭来,于是吓得用刀割去了绳索,掉进山崖摔死了。人死无对证,我们并不相信这个故事。但小妹却是深信不疑,觉得这座山太神秘了,山里的麂子有时会到庙里来,挨着师兄睡。还认为道士们都有些法术,比如庙里的老道长就会作法,烧些纸钱、敲敲钟就会让天下雨。如果让道士们不满意,便让你上不了山等等。其实做法事之类后下雨,可能和我们上山时不能大声叫喊类似。在空气湿度很大,云雾缭绕的地方,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多数时间是处于饱和和接近于饱和状态。因为吼的声音引起空气振动,这样子因为湿度很大,就产生降雨。之后,我们又从庙的侧门出去,看了一棵据说已有八千年的迎客松。小妹说,这里不是赵公山的最高处,她指给我们看另一处山峰,说那里才是赵公山也是整个都江堰景区的最高峰,山顶还有一棵一万八千年的迎客松呢。
早饭后,告别了小妹和庙里的师兄,告别了赵公爷爷,我们一行人准备下山。尽管没有见到二百多岁的老道长,没有见到都江堰夜景,我们还是觉得不虚此行,毕竟看到日出了。师兄说,这里很难见到日出呢。我们开玩笑说,是我们心诚,打动了赵公爷。庙门里矗立着一块名为《赵公仙山记》的碑文,我想仔细看一看,大家催着要走,但只好拍下照片,打算回家细看。一路下山,便想,山上条件艰苦,使人无欲无求,又和大自然亲密接触,难怪修行的人都要在山上。如果我住在此地,也许会悟道的呢。只是我尘缘太重,不能割舍心头俗念。
回家后,将那张碑文照拿出来阅读,可惜有些字模糊不清,只看懂个大概。说赵公山是道教第五名山,曾有诗赞曰:“势压三岛接昆仑,一点灵光照玄门。屏蔽尘寰风浪静,剖判尘濛割晓昏。”因隋末赵煜隐居于此而得名,煜字仲明,当时是嘉州太守。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煜知其不可为,就带领弟及数骑归隐。常降龙除怪伏魔,普济黎民。碑文上还说,据《史记·封禅书》载:“昔有氏羌帅赵公明者,神勇绝伦,武王伐商,嘉其勇烈,封为玄坛大帝,为司财之神”。氏羌是四川茂汶平武一带少数民族,即土番族。如此看来,赵公明还是有氏羌的首领呢。碑文上也提到三霄坟,说是“每当夕阳西下或月上柳梢,即有紫云如霞从隙中逸出,俄顷洋洋浩浩”, “此乃三霄之精魂所在,也亦犹蜀帝身化杜鹃。” 看来赵公山确实神奇非常。
查了查资料,得知赵公山即大岷山,是古蜀人(主要为羌人)的神山,是早期蜀地先民生长发迹之地。它也是古代大范围的青城山区早期历史文化和寺庙宫观最集中的地方,是道教十大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洞天”指青城前后山,而“福地”即指赵公山,它亦被称作汶山、文山、渎山。我怀疑大面山一说即大岷山的谐音。《史记封禅书》及《汉书郊祀志》言“自华(山)以西,名山七”,其中即有“渎山,蜀之岷山也”。早期几代蜀王都在这里留下踪影,如蚕崖关,柏灌台,杜宇避水的长坪山、帝升西山隐焉的地方。古蜀谣云:“岷山之精,上为井络,帝以会昌,神以建福。”青城山实由此发迹,成为赫赫有名的五岳丈人神山。我对此不甚了了,留待知识渊博的学者们去考证吧。
另外,道书《清微仙谱》中说:赵公明原是青城倮罗鬼国的鬼帅(实为氐羌族鬼教的大巫师)。传说汉代时,张道陵天师入蜀传道。当时的巴蜀之地,人鬼杂混,巫妖横行,张道陵率众弟子与鬼妖斗法,降伏了八部鬼帅和六天鬼王。其中最早归顺的就是赵公明,张道陵收之为徒,并命他骑黑虎,守护玄坛丹室,故又称“正一玄坛赵元帅”。道教将他与灵官、关公、温琼合为四大天将,这倒和庙里碑文所刻一致。后世学者们从中看出张道陵的五斗米教在巴蜀地区广为传播时,曾经历了与当地土生土长的原始巫教鬼道相互影响、渗透、乃至发生激烈冲突的过程。成都著名的道教学者王家祐先生就认为,所谓的鬼、魔、龙、虎,实际都是指古代巴蜀的少数民族,如龙族是古蜀族,鬼族是古代巴人,虎族是指古彝人,等等。
赵公山值得探究的地方太多了,值得大家一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