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武术哲学家-功夫之王李小龙阐述功夫

(2021-03-31 20:33:20)
分类: 武道世界
武术哲学家-功夫之王李小龙阐述功夫


作为战无不胜的功夫之王、截拳道创使人,李小龙可谓名震四海。但很少有人知道,李小龙在美国大学读的是哲学专业。他不仅是一位武术家,还是一位哲人、演员、制片人、导演、作家、诗人、舞蹈编导。《生活的艺术家》([美]约翰·里特编辑整理,刘军平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是李小龙亲笔遗稿的首次整理出版,展现了一代功夫明星深谙玄妙的东方哲学的哲人风范。

  功夫之道

  当我们知道习武的目标在于自我教化时,便会了解到“内在的自我”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自我。因此,为实现真实的自我,习武者并不依凭他人的观点而生活。由于他们完全独立,所以不必担忧不被他人尊重。他们真正的追求在于不断地充实自我,他们的快乐之源不依赖于他人的外在评价。功夫大师与初学乍练的后生小辈们不同,他们的优点是自制,保持平和与谦逊的心态,没有一丝一毫想要炫耀的欲望。通过不断的磨练,他们在精神上最大程度地放松自我,进入更加自由的天地。对于他们而言,荣誉及地位被弃之如粪土,一钱不值。

  所谓“无为”就是“无矫饰”的艺术、“无原则”的原则。就功夫本身来看,真正的初学者根本不知道怎么防御、拦截和攻击,更不知道怎么理解自我。当有敌人攻击时,他会本能地去抵抗,因为他只会这么做。但是,一旦他开始接受训练,他就会知道如何防御和攻击,该在哪里用心,以及该在哪里运用其他的技巧这会让他的思维在某些时刻停顿一下。因此,每当他企图攻击对手时,他都会感到某些异常的阻碍(因为他失去了最初天真无邪和自由自在的心态)。但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他的技艺越发精湛,他身体的反应以及掌握技巧的方法就会越来越接近“无心”的状态,他会再一次回到他习武之初一无所知的心态。起点和终点互为邻居。在练习乐谱时,你可以从最低音唱到最高音,但此时人们会发现,最高音就在最低音的附近。

  以此类推,当习武之人到达了“道”的最高境界,就会变得像一个对“道”一无所知的傻子一样,忘掉了所有学过的东西。此时智力上的精心算计没有了,剩下的只是“无心”的非意识。当武功臻于最高境界时,身体和四肢都能自发运作,自行其是,不需要意识的干涉。技术是如此的自发自动,以至于能完全摆脱有意识行为的枷锁。

  中国和西方的保健运动可谓大相径庭。其中最大的差别就是,中国注重韵律节奏,而西方则注重活力和力量。中国的体育锻炼寻求与自然的和谐融合,而西方追求控制自然。中国人认为,练武可以修身养性,是一种生活方式;而西方人认为,它仅仅是一项运动或健身体操。

  中国养生和西方之间的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中国的养生“贵柔”,而西方的“贵刚”。我们可以把西方的特点比作一棵大橡树,笔直、坚硬,迎风挺立。当风越刮越大,橡树就会“咔嚓”一声被折断。相反,中国人的心灵像竹子一样,顺风而低头弯腰,当风平浪静时候,竹子又反弹回来,伫立得比以前还要挺拔。

  西方的保健实则为不必要的浪费精力。它过分依赖和使用身体器官,因此对健康危害很大。而中国的保健则注重能量守恒的法则,总的原则是缓和适度,而非走向极端。中国人的所有运动,都由一些和谐的动作组成,以此来使生活有规律,而非刺激个人的体能系统。它以精神上的养生之道作为基础,唯一的目的就是带来心情的平静缓和。在此基础之上,它旨在增进呼吸过程和血液循环等的正常运转。

武术哲学家-功夫之王李小龙阐述功夫


  理解功夫

  功夫是一种特殊的技巧,是一门精巧的艺术,而不是体力活动。这是一种必须使思想的精华同技巧相配合的精妙艺术。功夫的原理不是可以学得到的,它像科学一样需要寻求实证,再由实证中得到结论。功夫必须顺其自然,要像花朵一样,摆脱感情与欲望的羁绊,从思想中绽放出来。功夫原理的核心就是道,也就是宇宙的自然性。

  在经过四年严格的功夫训练之后,我开始了解和感觉到柔能克刚的道理即通过中和对手力道的影响来减少自己的能量消耗。这一切都要气定神闲,不刻意强求。话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做起来却很困难。

  一旦和对方交上手,我的思想就方寸大乱,心神不定。尤其是在与对手一阵拳脚过招之后,我就忘了柔的理论。惟一想到的只是不管怎么样我都要击倒他获得胜利!

  我的老师叶问先生是咏春门派的第一高手。他经常告诉我:“小龙,放松一点,定下神来。忘掉自己,跟随对手的招式,让你的脑子不受任何思想的干扰,心平气和,本能地去反击。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超然。”

  “这就是了!我必须放松自己。”不过就这样我就又在运用意志力了。就是说,在我讲我必须放松自己的时候,这种要达成“必须”的念头,已经与“放松”的定义相违背。也就是说,我不能人为故意地去放松。

  当我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明显时,也就是达到了心理学家所说的心理的“双重束缚”之时,我的师傅又过来告诉我说:“小龙,让自己顺乎自然,而不要加干涉,才能保存你自己。记住,绝不要让自己逆抗自然,不要直接去对抗难题,而要学会因势利导、顺势去控制它。这个星期不要再练了,回家去,好好想一想。”

  那一个星期,我留在家里,沉静下来用心冥想了好几个小时。练了好几回之后,我决定放弃练习,乘船出海。在海上,我回想起我所接受的训练,跟自己生起气来,就用拳头猛击大海里的水。就在那一刹那间,我突然悟到了“水”这种最普通的水不正是说明了功夫的本质吗?不正是反映了功夫的真谛吗?我用拳头打水,可水并不感到痛。我再用尽全力打下去,水也不会受伤。我想去抓它一把,可是却不可能。水,是世界上最柔软的物质,可以装在最细小的容器中,显得那么柔弱。但事实上,它却有着能够穿透世界上最坚硬的东西的力量。这就是了,要想练好功夫,我得效仿水的本性。突然有一只小鸟掠过水面,它的影子倒映在水里。就在那一瞬间,水的另一层隐秘意义跃进我的脑海。当我站在对手面前时,我那些思想和感情不也像小鸟在水上的倒影一样吗?这正是叶问师傅所说的“超然”的意思。在对手面前,不是说要全无感情或感觉,而是要让你的感觉不受滞带或阻碍。所以如果我想控制自己,就必须要以顺乎自然的本性接受自己。

  我躺在船上,觉得自己已经与“道”为一,与自然浑然一体。我只是躺在船上,就让船自由自在地顺水漂流着。因为在那一刻,我已经获得一种内在的感悟。对手的力量对我来说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增益,在我的思想中再没有矛盾之感。在我的眼里,整个世界都连为一体了。

武术哲学家-功夫之王李小龙阐述功夫


  功夫的悟

  功夫之所以如此特别,正是因为它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它仅仅只是靠最少的招式和力量来直接表达一个人的情感。每个动作都是它自身的,不掺杂任何使其复杂化的人工修饰。越接近功夫的真谛,冗余的表达就越少。

  功夫不需要漂亮的西装和配套的领带。当我们焦急地寻求精准、致命的技巧时,它还存在一些秘诀。但是如果习武者将注意力放在“看”和“搏”上,就可能会错过这些秘诀。(毕竟,用不过分偏离自然的招式,来对付对手的方法又有多少呢?)功夫看重平凡中的奇迹,而这个观念是与日俱消,而非与日俱增的。

  功夫中的明智,并不意味着要去增加更多东西,而是要祛除过分复杂和装饰性的东西,简简单单就好。就像在雕刻塑像的时候,雕塑者不会在塑像上增砖添瓦。而是一开始就把非本质的东西凿掉,这样本质才可以毫无阻碍地再现于观者面前。功夫只要一双手,不需要那些花哨的装饰和手套,他们只会阻碍双手的正常功能。功夫修为越高,越趋于质朴无华。而越是境界不够的人,就越喜欢装饰自己。

  功夫的修炼有三个阶段:初级阶段、艺术阶段以及“无艺术”的阶段。在初级阶段,习武者对武术中的搏击艺术一无所知,天真无邪。在搏击战时,他只是本能地防御和攻击,而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尽管他不懂什么是科学搏击方法,但他显示出的是本真的自己。

  第二阶段是艺术阶段,也就是功夫训练的开始。有人会教他各种各样的防御和攻击的方法,各式各样的踢腿、步法、移动、调整呼吸以及思考问题的技巧。毫无疑问,此时他对搏击有了一个科学的认识,但是遗憾的是,他同时也丧失了本真的自我以及自由的感觉。他的动作不再自然,他的思想也往往会在做不同的动作之间,停下来思索和分析各种动作是否正确。更糟的是,他可能会被智力所束缚,而让自己游离于真实之外。

  第三阶段,“无艺术”的阶段。经过多年严格而艰难的训练之后,他意识到,功夫终究没什么特别的,他不会再强迫自己去想招式,而是像压在土墙上的水一样,调节自己去适应他的对手从最细微的裂缝里流过。这时他只要像水一样无形且漫无目的即可,其他什么也不去做。没有任何事情掌控着他,他因此也就获得了自由。

  这三个阶段同样适用于中国功夫的各种招式,有些招式十分简单,只是基本的防御和攻击,但从整体上而言,这些招式的组合缺少连贯和变化,比较粗糙。而从另一方面来讲,有些更复杂的招式,又太过注重装饰,习武者往往因为动作的优雅和花哨而忘乎所以。不管是所谓的硬派还是柔派,都常常涉及到较大幅度的花哨动作。他们往往会用一大堆复杂的进退步法,去攻击一个目标。(这如同艺术家在画完一条蛇之后,还要添上漂亮的脚一样画蛇添足而已。)

  举个例子,被对手抓住领口的时候,那些受过训练的人都会“先这样,再那样,最后那样”然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让对手沉浸在抓住领口的愉悦之中(不管怎样,他确实抓住了),然后直截了当地一拳打向他的鼻子。对于想追求与众不同的武术家来说,这也许有点太不精明了,因为它太简单,可以说毫无艺术感可言。但正是因为它如此平常,才适合我们在实战中运用。

  艺术是对自我的表达,方法越复杂越有所限制,表达原始自由感的机会就越小。尽管技术在早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它也不应该太复杂,太局限,或太机械。如果我们受它的牵制,我们就会被其局限性所累。

  记住,要让人去创造方法,而不是让方法去创造人,所以不要把自己束缚在别人预想的招式之中。毫无疑问,他的方法适合他,但却不一定适合你,你自己是要展现技巧而非“做”技巧。事实上,并没有什么“行动者”,而只有行为本身。当有人袭击你时,你所使用的并非特定的招式(招式二,或者第四节二号招式?),而是当你察觉对手的袭击时,你轻轻一闪,如影随形,像回声一样自然而然地就做到了,就像我叫你时你会答应一样,或是我扔东西你会接住,说的都是一个道理。仅此而已。

武术哲学家-功夫之王李小龙阐述功夫

  怎样选择武术导师

  对于要学习武术的读者,我真诚地建议,对所见的只能相信一半,对所闻的则绝对不要相信。

  在接受武术导师的授课之前,先要弄清楚他的教授方法是怎么样的,并请求他演示一下一些技巧是怎么运用的,再运用常识来判断他适不适合教你。如果他能说服你,那当然就可以继续练下去。

  怎样判断一个武术导师的好坏呢?或者换句话来说,怎样判断一种方法,或者一种套路的好坏呢?毕竟,你不能马上学会导师的出击速度或力量,但可以评价他的技巧。因此,需要考虑的是这套功法的合理性,而不是导师。武术导师仅仅是指一下路,让他的学徒意识到,自己才是唯一能赋予这套功法真实感觉和真实表达的人。

  这套功法不能是机械复杂的,它要简简单单,没有任何“神奇威力”。这套招式(最终会变为无招)就是为了提醒习武之人他不需要做太多多余的功夫。招式并没有什么神奇威力,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怪招。它们仅仅只是用简单的形式,来表达深奥的常识道理。

  但是,不要去钦佩武术导师的一些特别的本领,比如,赤手破砖、胸口碎大石、铁臂功夫、行走如飞等等。记住,你不可能学会他的能力,但是你能学会他的技巧。无论如何,赤手破砖、胸口碎大石或飞檐走壁的轻功都只能算是中国功夫的一些花哨的特技,最重要的还是基本功。

  肉掌破砖和打人是两件不同的事情。不管打在哪里,砖都不会闪避,但人会闪躲,因此也就分散了攻击的力量。如果一个人不能学会他的武术导师所谓的“必杀技”,那跟他学武还有什么用呢?另外,砖和石头既不会移动,也不会反击,因此,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样,需要考虑的是整套方法,它不能是机械、复杂、花哨的,而仅仅是简简单单的。

  如果那个大师不愿向你展示他的招式呢?如果他太“谦卑”,对他的“绝杀”秘籍不肯透露一点风声呢?关于东方的谦卑和神秘,我希望读者能够了解,虽然得道的武术大师从不会夸耀自己,也不会将功夫轻易外传,但这也改变不了他们只是普通人这一事实。他们当然不会花十年,二十年或三十年的时间研习武术,却绝口不提他们的习武心得。就连那个写了“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道德经》作者老子,也写了五千言来解释他的理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