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打头部对人的伤害是向内部传导的震荡力。常会见到头部被打得鲜血直流甚至骨折的人,外观伤势挺重,但神志清醒,没有危险,这是因为力只作用于浅部。而有的人头部受击后外观既无骨折又无皮肤破损,却深度昏迷,需要紧急手术方可挽救生命,原因是取决于头部所受力的性质。致命的脑外伤是击打力通过颅骨向深部传递,导致脑组织受到伤害。如果仅是受到震动,称之为脑震荡,轻微的病人会有短暂的意识丧失、恶心、头痛等症状,一般休息几天就会好的,严重的会发生昏迷。脑震荡的特征是脑组织没有病理上可见的实质损伤,即使昏迷,但其生命特征(心律、呼吸、血压、瞳孔等)平稳。严重的脑损伤是指脑膜出血、脑挫裂伤、脑干损伤、颅底骨折等。由于外力使脑的血管甚至脑组织受损,所导致的出血、水肿会压迫生命中枢,如不手术清除出血并使用药物减轻脑水肿的话,伤者会死于脑疝。散打训练与竞赛中,一方被击中头部倒地,如8秒后仍不能清醒就要送医院救治。拳手被打死的原因则是脑损伤(如脑膜出血、脑挫裂伤、脑干损伤、颅底骨折),这样的伤外面可能见不到流血,但却使深部组织出了致命的大问题。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头部的抗击打能力与头骨有多硬关系不大,尤其后脑下部便是小脑和延髓生命中枢,这里受到震荡会引起失去平衡、昏迷。打击后脑对人的伤害并不是作用于头骨的打击力,而是向内部传导的震荡力。受什么样的损伤取决于对方击打后自体受的力有多大,有没有渗透性,作用力是否渗透进去。
二、辨析抗击打能力
我们有了生理和心理上对抗击打能力初步的科学知识后,就可以认识到习武者用大部分精力下苦功去训练提高抗击打能力是不明智之举,得不偿失。如果说在生长发育期间,对拳、掌、臂、胯、膝足等在武术徒手技击中作为进攻武器的部位,在练习击打力的同时,获得由反作用力而产生的抗击打能力,按照正确的方法程序,适度的进行训练,降低痛阈,使抗反作用能力增强。但必须在明师的监看下训练,不可“过”,“过度”造成的损伤将会影响终生。而对头面部、咽喉、心窝、软肋、裆部等部位,则不应进行击打训练。有兴趣的话可以对这些部位示意性或象征性拍打几下,以取得正确的感性认识——痛,知道不能去抗击,不能被打着,只能在实战中靠防守或躲闪来避免被击中。
有位拳友年轻时痴迷于硬功训练,曾因沉气于丹田贯力而做过疝气手术。虽然在青壮年时期抗击打能力超过常人,但四十来岁后便出现了胸部、腰、臂等疼痛不适,其中难受滋味只有自己知道,谈到自己把抗击打能力作为目标或主攻方向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时,真有切肤之痛。他与在进攻和防守技术上下功夫的拳友散手切磋中,虽然横冲直撞无所畏惧,但总是输于对方。
身体强壮的人比身体瘦弱的人相对抗击打能力强一些,这是显而易见的客观现实。因为经常运动的人骨骼、肌肉会较常人粗壮些,自然能增强其受力的能力。在习武练功中,稍有技击常识的人都知道,只有“傻瓜”才会迎着挨打、显示抗得住打。人的自我保护能力取决于由感觉到做出正确的反应,为什么要倚仗抗击打能力,被动地等着挨打呢?
人的抗击打能力是有限的。人的不同部位的抗击打能力是不同的,武林先辈经过血与汗的实践,深深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徒手技击中把身体抗击打能力强的部位做为武器用于进攻,把身体抗击打能力弱的部位保护起来,防止对方击打到。例如:用拳击打对方胸部,正是符合胸部抗击打能力相对于拳要小的多,可以相对加大拳出击的力量,但是如果力量超过拳本身的抗击打能力,即胸部被击时以同等量的反作用力反作用于拳部,有可能造成拳指骨折或腕部挫伤。
扩而广之,不同人种之间的体质是有差异的,这是由不同人种在一代代进化发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人种体质的差别很难由自身刻苦训练在一代人时间里而超越。在国际性散打技击赛场上,拼抗击打能力、拼体质决胜负不足取。一般来说,黄种人与白种人、黑种人没有在同一起跑线上,把抗击打能力作为突破重点,强化训练,是以己之短对人之长。黄色人种中不乏强壮型体质,但就多数人而言相对有差异,武术散打技击运动不仅需要四肢发达,更是聪明人的运动,我们聪明的祖先早已有成功的经验。
最关键的是大自然给予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天24小时,每位拳友练功时间是有限的,你练,人家也在练,胜利总是属于最下功夫和最正确下功夫的人。在自身练功有限的时间中去修炼提高抗击打能力,就不如去下让对方打不着的功夫。辨证地来看:“不受力能力”才是最大的、最高的、最好的“抗击打能力”,这既是习武者练功中的认识问题、战略问题,又是武术散打实战中的战术问题、技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