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极拳劲力与风格——刘铁旻

分类: 武道世界 |
武术就是技击术,是以多种手段训练攻防格斗的运劲,是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技击是武术的宗旨、目的和灵魂,没有技击功能就枉称武术。八极拳自问世以来,便以独到不凡的劲力和精湛强烈地击技享誉武坛,成为八极拳的两大特点,武术各门派,拳种千姿百态,直观上除动作形式上各自不同外,就是劲力与风格的不同。劲力与技击有着直接的关系,有时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在招法实际应用中,即使招法再好,使用再到位,如果没有相应劲力也是枉然。尽力虽然都有共性的地方,但亦都有共性。八极拳对劲力的讲究尤为甚之,素有“八极好学劲难练”之说。
由于八极拳历史较短,世代相袭口授身传,没有正统完整的理论依据,加之民间保守惜传,误授惑学等陈规陋习的影响致使当今八极拳虽普及广、习者众,但品质之低令人咋舌,如有的套路、动作被随意篡改,明显地违背了拳理法则,面目皆非,传统套路失去了传统面貌,实有误人子弟败门之忧。现仅就八极拳的劲力与风格与同仁商榷。
武术劲力虽各有说道,有多种类别形式的划分,但按常规一般为刚与柔两大类,但刚有多种不同之刚,柔有多种不同之柔。
八极之刚谓之“着力”,即动作的阴阳瞬变而产生具有爆发、惯性鞭打的力。常以“冷、急、脆、快、硬”喻之。着力是每一位习八极拳者必练之力,先练之力,先刚后柔。刚而不着则钝,钝则无锋芒。
八极之柔谓之“韧力”,为刚力所生,即如波涛汹涌,连绵起伏的力。八极之柔是在刚的基础上衍生的,可以说柔自刚来,柔而不韧则软,软则无效用。
八极之刚柔依阴阳升降消长,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阳极生阴即是刚极生柔,阴极生阳即是柔极生刚。刚力要有穿透力,柔力要有渗透力。实践中,刚之着力多用于结果上,柔之韧力多用于过程上。吴秀峰先生曾说过:“八极拳的劲力要九刚十二柔”。与“术以柔为上”之说不悖,尤其在实战应用上,做到柔大于刚是难能可贵的。
在刚着柔韧的总体劲力下,依据不同的动作、意义又繁衍变化出多种狭义的劲力形式,简述如下:
一、挣力:又称二挣力,是同时作用于两个点(方向或部位),相互呼应的力。具有互辅互助的特点,可以明显地增加作功效果。二挣力是应用的最多、最广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劲力形式。如有左右、前后、上下、不同方向的二挣力,有身体两个部位相互作用的二挣力,有显于外或藏于内的二挣力,有动与静的二挣力,有刚与柔的二挣力。还有体现在身体某一部位上的二挣力,一个招式或动作可同时出现几个不同的二挣力,形成掎角之势,它不仅在套路演练中、实战应用中有着重要作用,还在强身健体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寸力:于寸方之间发出的力。这种力并非都是由抖而发出的,所以“寸抖力”隶属其中,又别于寸抖力,这种力从理论上讲应距力点方寸之时突然而发,优点是可使对方猝不及防、不及应变,自身又可达到能量最低的消耗,使力的作用和效果恰到好处。
三、突力:向前向上具有涌起、拥靠之意的力,使敌身上起拔根,不同于冲撞、挤靠、崩打。如渔翁推舟、顺步单提等。
四、旋力:利用螺旋的原理和形式产生的力,主要指手、臂及身腿足等在发力时,利用螺旋拧转的原理增加作功效果。如劈抱、滚靠、反蹉等。
此外按不同的分类和形式又有:十字力、三盘力、扭蹲力、沉坠力、爆发力、惊乍力、六合力、整合力、闯力、横力、竖力等多种叫法,拳谚中又把劲力分为“崩、撑、拧、竖、横、抖、缩、含、惊”十种,惯称八极十力。
劲力生于足下,蕴于全身,肩腰胯相助,与动作是密切相关的,劲力的错误,甚至失去作用与意义,正确的劲力是练好八极拳的根本,有时正误之分并不明显,相差甚微,往往使人忽视或认为无足轻重,唯有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有力地证明,差之毫厘便可导致无以致用,无以致效。
八极拳的呼吸以自然呼吸为主,口鼻兼用,随运动的形势强弱而调谐变换,控制适中,方法主要有“呼、吸、屏、提、沉”五种运用形式。
外力固然重要,但必须有内气相佐,气是力之重要源泉之一,发力行气以胸隔膜为界,浮气呼出,沉气贯丹,下实上虚,重心下降,可称之为“清气升天,浊气入地”。运力尤须善用其气,一呼一吸皆需调和,气以顺为要,不可逆制,否则操练终了鲜有气涌面赤,喘气如牛者,偶尔用力过猛,其气必促应随意尽其喘息,自然恢复调节,不可忍制憋气,倘遽仅凭血气方刚,匹夫之勇,猛用外力,逞一时之强争胜于人,轻者伤筋骨,血胍有涨弛之苦,重则引起脏腑疾患,徒饰蠢悍力量,剽轻勇气不足以大有为,此非泛泛初学者所领悟,且不可知不慎。
津门武术家王恩荣、王希斋、刘兴华、邢华亭曾对劲力之道有过精辟论述,现结合王恩荣当年记录整理的内容择要综述如下:
习八极拳多用暴力,拙而练之,有损无益。欲精其术,欲达劲力之上乘,首需沉静自然,大凡名家多出于僧道亦是如此。
沉静——沉则气不浮,静则心不燥,宁心静气,聚精会神,外欲不扰,方能穷其奥,探其蕴,心领神会。气息浮躁、仓促应变易于手忙脚乱,丧失法度,虽平日功深,终不能效果于俄顷。昔拳术家有言:练拳本粗事,然非精细者,不能极其粗。拳术本主动,然非沉静者不能用其动。拳术之有形者外可言传身教依行而练,无形者内可涤虑洗心沉寂觉悟。
自然——不加勉强之谓,非练拳者非难,所难者自然也,练拳无患处,所患者不自然耳。徒持蠢悍力量、剽轻勇气、空有外形、空有外形做作之势,实不足以大有为也。欲达自然之境,必先静心沉气、悠游娴习、致力无误,持之以恒。实非一曝十寒朝夕之功。夫沉静自然即体现的从容之意至关重要,明代养生学家吕坤提出:“天地万物之理,皆始于从容,而卒于急促……”。
大凡练拳者,多为无力呕力,不速求速。无力呕力则伤血,不速求速则伤气,气血俱伤,收功甚少,所伤者,内脏也;所增者,乃筋骨之力,非内力也。所成之速,乃勉强之速,绝难持久,皆急功近利急就之效,勿贪眼前之小利,不顾日后之大弊。实中求进,稳中求快。沉静自然俗称为松,松又有躯体的松和精神的松,动态中的松鹤静态中的松,松的同时还必须做到有力度、有速度,松不是散漫、虚浮、懈怠、迟缓、软弱,此意实非泛泛者所领悟,颇费理解,更难于做到。着力的发挥是否到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是否做到松,也就是沉静自然。
在劲力发挥中,要守拳理法则,要有拳技意识,不同的动作有不同的劲力,不同的套路也有不同的劲力。练的和用的并非是一致的,有的是正练反用,低练高用,长练短用等,这种情况常喻为“练一丈,用一寸,厚积薄发”(其中有的是保守隐匿之意)。有的是练基础、练力量、练协调、强身体是实用的辅助。有的则是实用演戏残联,练法和用法相同或基本相同,即怎样练就怎样用。这样的套路又称应手拳。套路中的动作有的是单一动作,有的是组合动作,有的是连接过渡动作。所以,不能一律以实用的标准来衡量动作的正误和连接。练时明悟拳理法则和拳技意识,才能做到意先拳后,有的放矢,才能用得上,才能逐步进入“形神入化”之境界。其意如李广射虎,箭入顽石,右军书法,铁画银钩。反之即使练功多年,也只能是宫墙门外,空有外形碌碌无为。
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拳理法则口诀如:“松肩、坐腰、抖胯”;“三尖齐进,六合并行”;“英雄上阵指兵刃,全凭拳脚气为根。足下膀上腰内劲,三盘齐整敬师尊”;“出拳高举两肋空,绝力使来少虚灵,力猛变迟伤折快,臂肱直伸无反攻”等,有正确的理论为实践作指导可走捷径,空有理论无疑纸上谈兵,一味蛮练终为宫墙门外。拳理法则,拳技意识对劲力的正确发挥起着重要作用,已错再改,费时费力,谨防先入为主,积重难返之弊病。
容易出现的弊病主要为:僵、浮、散、断、绝,简述如下:
僵:主要表现为劲力生硬,捆束拘谨,僵死笨拙之意。
浮:主要表现为两腿无桩,底盘不稳无步型,动作轻浮无力。
散:主要表现为劲力散乱,动作不合,力点不突出,迟滞懈怠。
断:主要表现为劲力不整,动作和力点均不到位,未达先止谓之断力。
绝:主要表现为劲力孤注,无寓变、无蕴涵、无协调,孤注一掷之力。
八极拳大幅度动作很少,讲究势简力捷,短频快,属短打拳,在套路练习中,除劲力的变化外还要注意动作的缩展开合、顿挫节奏、起伏徐疾等,面目神态要泰然自若不卑不亢,否则提眉走相虽无大碍,却有失大雅,练得再好也是一大遗憾,这些是直观的,对风格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八极拳丰富的套路中,不同的套路有其不同的意义,不同的突出和侧重,不同的劲力和风格,如:八极架(第一趟)要突出抻筋拔骨,侧重于稳健沉实,八极拳(单摘、单打拳)要突出豁达豪放,侧重于舒展大度,“连手”要突出刁拦缠扣,侧重于连贯连之柔,“连肘”要突出劈抱崩靠,侧重于暴猛强悍。“黑虎翻”要突出起落钻翻,拧截开拦,侧重于连绵起伏……八极拳的风格是多种不同动作、劲力、表现形式的总汇,不能把八极拳都练成千篇一律的一种模式。
前人总结的“八练”不失为既有劲力又有风格的概括:一练着力如疯魔,二练绵韧闭封拨,三练接拿寸出入,四练雷闪龙虎卧,五练心肝脾肺肾,六练筋骨皮肉合,七练气功快如电,八练出手多留德。
八极拳刚着柔韧的劲力奠定了简捷剽悍、悠然自如、庄重沉实、古朴雄强的风格。歌诀曰:“鹿伏鹤行熊立身,龙盘虎踞狮吼腾”。“惊牛疯象龙虎行,迈步打拓一团风”。又如“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如暴风骤雨,如惊雷闪电”,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等。一趟拳又如一首诗,一只曲,要具有精神的震撼力和艺术的感染力,给人以运动美的视觉享受,无深邃功力则无以达次风格神韵。
八极拳卓然不凡的劲力与风格,致力武道有志者当潜心领悟,运筹精微,不得力之精妙,终不得其神髓,总有好身手亦难索真谛,不达登堂入室之阶级。